有位家長最近感到非常的困惑,百思不得其解,於是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孩子想學金融,我為了他的前途,偷偷把他的志願改成軍校,孩子現在不理我,請問我做錯了嗎?相信很多父母有過類似的經歷,我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孩子為什麼卻不領情呢?
一句我為你好,替孩子做決定,剝奪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到底是孩子不知道領情,還是家長不知道尊重孩子,太過於獨斷專行呢?一句我為了你好,成了多少人冠冕堂皇打壓孩子的理由,達成自己意願的武器。
生活中,我們之中很多人都習慣於對自己的孩子說,我要你怎麼怎麼著,我這是為你好。於是,很多人在大冷天被裹成了粽子,看著自己喜歡的東西只能眼巴巴的看著,自己的興趣愛好被扼殺,需要活成自己父母想要的樣子,與很多東西失之交臂。
作為家長名其名曰為了孩子的前途,把孩子志願偷偷改掉,孩子只有報考軍校才有前途嗎?讀金融專業就一定沒有前途嗎?將來要讀書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長你,鞋合不合腳,是穿的人知道還是看得人知道呢?硬是把我要你要得,變成就是你想要的就是為了孩子好嗎?有句話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沒有興趣很難學好的,作為家長這樣強行改志願肯定是不對的。
雖然我們是孩子的家長,但是並不意味著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選擇的權利,有自己的想法和認知,不是任由父母擺布的木偶,作為家長我們做什麼事情,需要聽取和考慮孩子的意見,這是對孩子最起碼的尊重,也是孩子該有的權利。
我們作為孩子的家長,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雖然有管教孩子的權利,但是並不意味著孩子什麼事情都要父母做決定,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思想意識的成熟,對外界和事物會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願做事情、做選擇,而不是家長一句我為了你好就能解決的。
作為孩子最好的老師,與其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魚,而不是總穿著我為你好的外衣,去強制孩子做一些違背意願的事情,甚至孩子本身就極力反對的事情,孔子有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個道理,強扭的瓜肯定不會甜。
因此,我們不能總是以我為了你好為尚方寶劍,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首先要以尊重孩子為前提,徵求孩子的意見,聽從孩子的想法,有時我們逼迫孩子去做,可能孩子也會做,但是總是事半功倍,其實就是孩子無聲的反抗。再者,要從孩子的切身實際需求去考慮,而不是我覺得我要你,而應該是你需要你想要。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要適當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再做決定之前讓孩子學會自我表達,陳述自己的想法,家長在此基礎進行補充,或者給出別的選項,讓孩子參考去做出自己的決定和選擇,而不是直接替孩子做決定,人生沒有回車鍵,沒有後悔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