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時長與認知、心理健康以及腦結構的關係》論文揭示,睡眠時長較長的兒童在認知能力與心理健康方面總體要比睡眠時長較短的兒童好。另一項研究則指出,早期越嚴重的多動症症狀將引發後期的睡眠問題。
上述研究,皆源於研究人員的努力:破解大腦奧秘。比如,研究發現,人腦前額葉和枕葉區的灰質體積越小,多動症的症狀越嚴重。馮建峰進而解析,人們的許多生理行為均與大腦有關,通過大腦的懲罰與獎賞機制,可以尋找出根源所在。他說:「這不僅是醫療領域的突破,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為實現人工智慧的『自我思考』奠定基礎。」
比如,「吸菸有害健康」「小酒怡情、大酒傷身」「一醉解千愁」,此類俗語在現代社會早已耳熟能詳。然而,香菸與酒精究竟如何影響人的大腦和健康?馮建峰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吸菸人群的腦功能連接呈現整體減弱的趨勢,主要涉及外側眶額皮層、額下回以及楔前葉等腦區;而飲酒人群的腦功能連接呈現整體增強的趨勢,主要涉及內側眶額皮層、扣帶回皮質等腦區。研究發現吸菸組對腦懲罰功能的敏感性降低,而飲酒組對腦獎賞功能的敏感性升高。無論是對懲罰失敏,還是對獎賞過於興奮都會導致人對某種物質的依賴。
抑鬱症何以通常伴有睡眠問題?在這裡也得以破解。研究結果顯示,外側眶額皮層、楔葉以及背側前額葉皮層等腦區共同構成抑鬱問題與睡眠質量關係的腦神經環路基礎。這一研究首次發現了抑鬱症與睡眠問題的共病病理機制,有望為改善大眾尤其是抑鬱症患者睡眠質量問題,甚至治療抑鬱症帶來革命性突破。
甚至是「解夢」這種玄而又玄的東西,也可以通過科技來還原夢中的場景。科研人員為咖啡師現場模擬,果然如此。當至於7T磁共振內的被試者進入睡眠狀態時,採集被試腦部功能磁共振信號,對信號解碼可以還原出被試夢中的事物。比如夢中出現一條河流,人腦中就會出現與河流相關的信息,就有河流的編碼。當所有的編碼合成一起,就有一幅完整的夢中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