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通常稱作新聞記者,是指新聞機構編制內或者經正式聘用,專職從事新聞採編崗位工作,並持有新聞記者證的採編人員。
*數字媒介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傳媒業的劇變推動了記者的職業特徵和社會角色認知的變遷,傳統行業的式微讓部分記者選擇離開,但更多人堅守初心,憑著職業情懷維護最後的職業尊嚴。
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將記者這一群體推到了聚光燈下,他們身處險境及時向公眾傳遞最真實、最準確的信息。他們的專業精神和紮實能力,他們的無私與忘我,無愧於「時代瞭望者」這一稱號。2020年11月8日是第21個中國記者節,在這個特殊節點,讓我們一起來全面了解記者這個職業。這群「無冕之王」們面臨著何種困境?面對危險與挑戰,是什麼支撐著他們的不滅信念?
本文由群體畫像、現實壓力、理想奉獻三部分組成,聚焦於記者的身份特質描摹、困境挑戰概述,以及高危境況中凸顯出的職業情懷。一、 群體畫像1、身份特質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簡稱中國記協)的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底,共有231564人持有記者證。按性別劃分,男性119483人,佔51.6%;女性112081人,佔48.4%,男女比例幾乎持平。
生活不僅是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苟且。記者光鮮的身份背後,充斥著心酸與無奈,尤其體現在薪資方面。
據藍媒匯&美通社統計,中國大部分記者的月薪為5000—10000元,月薪3萬元以上的記者只佔受訪者的0.6%。薪資待遇不佳降低了記者的工作滿意度。僅有三成(32.0%)的記者對目前的工作表示滿意,而年齡在51歲以上、從業時間在21年以上的受訪者(55.6%)對目前工作的滿意度最高,這也符合我們「在行業深耕多年待遇更好」的認知。
因為行業的特殊性,在地域分布方面,近七成(67.9%)的記者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四大一線城市,其中,北京佔比最高(41.0%)。
近年來媒介融合的縱深發展加速了傳媒業版圖的重構,但從現有資料判斷,中國記者依然多選擇在電臺、電視臺和報社等傳統媒體就業。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2017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持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放的具有採訪資質的新聞記者證的記者匯總,電臺、電視臺類記者136224人,報紙記者84761人,期刊記者6324人,通訊社記者2849人,新聞網站記者1406人。
數據顯示,多數記者(30.7%)從事社會綜合類新聞報導,其次是財經金融類(28.5%),再次是科技網際網路類(23.6%)。
走出象牙塔的新聞學子,滿懷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新聞理想,在新聞機構裡「摸爬滾打」。
然而,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記者,則需要持證行事。這裡的「證」指的是新聞記者證。*嚴格來說記者證不是「考」的,而是由新聞機構向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申請領取」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令(第44號)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的規定,申領新聞記者證須由新聞機構如實填寫並提交《領取新聞記者證登記表》、《領取新聞記者證人員情況表》以及每個申領人的身份證、畢業證、從業資格證(培訓合格證)、勞動合同複印件等申報材料。而新聞機構中領取記者證的人員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一)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
(二)具備大學專科以上學歷並獲得國務院有關部門認定的新聞採編從業資格;
(三)在新聞機構編制內從事新聞採編工作的人員,或者經新聞機構正式聘用從事新聞採編崗位工作且具有一年以上新聞採編工作經歷的人員。
作為記者身份的唯一合法認定證件,記者證不僅在採訪活動中為記者正名,同時也保障了被採訪者的權益。沒有記者證的記者很難開展正常的採訪活動,很容易在採訪的過程中遭遇刁難甚至陷入被拒絕採訪的尷尬境地。
根據中國記協的統計,中國記者的受教育程度絕大多數為本科(72.2%)及以上學歷,其次是專科學歷(18.2%)。中山大學的報告顯示,記者接受教育的專業背景學科更多來自新聞傳播學,佔比47.2%,其次是語言、歷史、哲學等學科,佔比30.1%。從業時長數據顯示,中國記者平均從事新聞工作9.9年,平均從事調查報導的時間為6.5年,而首次調研時上述兩項僅為8年和4.8年。在招聘要求裡,媒體機構招聘有意願招聘應屆畢業生只佔9%,多數機構(41%)青睞有1-3年工作經驗的應徵者。
近年來,成為記者愈發困難。總體上,媒體機構的招聘職位數量在減少,較去年同期下降了44%。藍媒匯&美通社報告數據表明,在中國,超過七成(74.2%)的記者每天生產原創內容1-5篇,生產6-10篇原創內容的記者佔了15.7%。產出一篇合格的新聞報導,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料收集等準備時間,65.7%的記者為撰寫一篇時效性原創內容所需要的查證時間為2-5小時。
據深藍財經統計,超過六成(64.8%)的記者平均每天工作8小時以上,四分之一(25.1%)的記者平均每天工作11小時以上。有記者接受採訪時調侃道:「我有一個夢,就是有時間做一個夢。」
近八成的記者有加班經歷,五分之一的記者沒有周末。「你不得不壓縮自己的野蠻生長空間,不得不把手機調到24小時待命狀態,等待上司心急火燎的召喚,不得不捨棄自己的業餘愛好......」繁重的工作無疑給記者的身心帶來了巨大的負擔。
2020年度CISION全球媒體現狀調查數據顯示,當被問到
「新聞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時,來自15個國家的3253位受訪記者給出與2019年度相似的答案。
在他們看來,2020年度與上一年度相比,
新聞業最大的挑戰仍然集中在人員及資源配備、假新聞的傳播、社交媒體及KOL*影響力過大等層面。《恩施晚報》資深記者王世平在離職信中寫道:「
儘管我始終堅信新聞不死,可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我們那些曲高和寡還如履薄冰,我們那些憂國憂民又戰戰兢兢,還是讓我漸漸陷入拔不出的迷惘中。」這無疑道出了廣大記者的困境。
三、理想奉獻記者的報導總會觸及少數人的利益。一旦捲入政治博弈和權力鬥爭,他們就有被辱罵、毆打、拘捕甚至殺害的危險。
2018年10月,沙烏地阿拉伯的一次法外處決震驚了國際社會——《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賈馬爾·卡舒吉(Jamal Khashoggi)在伊斯坦堡的沙特領事館被殘忍肢解。據推測,卡舒吉被迫害的原因是他的報導觸及了沙特王儲的利益。該殘忍行徑引起了公眾對於記者生命安全的重視,更是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
通過電視與網絡,我們常常能看到戰場、硝煙、廢墟、槍戰等「大」場面,但記者們得親身前往,用雙眼和鏡頭,凝視那些足以令人心悸、窒息的瞬間。據新聞標誌運動(PEC)統計,全世界在2010年至2019年共有1174名記者被殺害,平均每年117名。
記者的意外死亡事故多發於動亂國家/地區。截至2020年10月28日,本年度全世界至少有62名媒體工作者被殺害。
他們始終秉持一個信念——如果沒法阻止危難,那就把危難的真相告訴世界。在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中,除了奔赴「戰場」的醫務工作者,還有第一時間趕往前線的記者。一大批優秀記者投身抗疫最前線,真誠奉獻、不辭辛勞,衝鋒在前,為全國抗疫鬥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新華社統計,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截至2020年3月28日,445名新聞工作者主動請纓、奔赴武漢,與當地媒體並肩作戰,第一時間多角度、全方位報導疫情救治防控情況,精心製作新聞作品50餘萬件,持續收集報送民生訴求2萬餘條。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中央指導組與抗疫一線媒體記者座談會上談到,媒體記者不畏艱險、深入紅區,在醫院、方艙、重症病房等地捨生忘死記錄這場驚心動魄的戰役,用情用心講述抗疫感人事跡,客觀真實反映廣大群眾的困難和問題,體現了實事求是、一心為民的職業操守和無私無畏、忘我拼搏的崇高精神。記者是抗疫戰士,是抗疫英雄,為疫情防控凝聚起強有力的精神力量,極大地鼓舞了一線士氣。
3、理想的守護者瀏覽知乎,我們整理出了記者分享經歷與感受時提到的高頻詞:
在直接描述感受的高頻詞裡,「累」排第一位,並經常與另一個高頻詞「狗」搭配成「累成狗」,其中「狗」頗有自嘲和抱怨的意味。這樣一來,「後悔」成為高頻詞就不難理解了。
不過,雖然高頻詞中沒有「不後悔」,但還有「理想」、「新聞理想」和「正義感」。同時,「但是」、「其實」的反覆出現也證明,記者談到這個問題時內心五味雜陳。
「也曾恐慌過,也正在恐慌著,但現在的我還是不留退路地從事對口的工作。」一位黨報記者如是說道。在公眾眼中,記者這個職業往往與「理想」、「真相」、「正義感」、「理想主義」掛鈎。另外,「希望」、「信任」的高頻出現與上文公眾對媒體信任度上升相互印證,表明媒體與公眾的關係正在變好。
江蘇辭賦作家、前媒體人薛剛在《記者賦》中寫道:「鐵肩荷責,妙手華章;文明天使,無冕之王。心載千秋,志高軒冕之尊;筆傳八方,每落本根之壤。誰握犀利之劍,力破汙惡之囊;誰憑肝膽為器,濃縮大千之象。道貫人間巨細,光曝天下暗箱。惟我記者,敢當天下嚮導;惟我記者,雪亮眾目昭彰。」
「寒蕪際碣石,萬裡風雲來」。人類,站在了人工智慧大爆發的前夜;新時代,新媒體,新擔當,新作為。雖然傳媒行業充滿挑戰和壓力,但挑戰促進改變,改變激發責任。英勇的記者始終滿懷熱情、義無反顧,在理想與真相的支持下,在新聞的最前線,他們追尋真相、重申常識、伸張正義。*註:1. 文中「記者」一詞的界定源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令(第44號)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
2. 新聞記者證是新聞記者職務身份的有效證明,是境內新聞記者從事新聞採編活動的唯一合法證件,由新聞出版總署依法統一印製並核發,境內新聞機構使用統一樣式的新聞記者證。
3. KOL:關鍵意見領袖,英文全稱Key Opinion Leader,指擁有更多、更準確的資訊,且為相關群體所接受或信任,並對該群體的行為有較大影響力的人。
參考文獻:1.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令(第44號)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EB/OL].中國政府網,2009-8-24,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0/content_1565495.htm
2. 《關於在新聞網站核發新聞記者證的通知(新廣出發〔2014〕122號)》[EB/OL].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2014-10-30,http://www.cac.gov.cn/2014-10/30/c_1113049132.htm.
3. 新華社《中央指導組與抗疫一線媒體記者座談:講好中國抗疫故事》[EB/OL]. 2020-3-27,http://www.gov.cn/guowuyuan/2020-03/27/content_5496362.htm.
4. 《網媒記者今天起「持證上崗」!網絡記者證真容大揭秘》[EB/OL].央廣網,2015-11-6,http://news.cnr.cn/dj/20151106/t20151106_520415451.shtml.
5. 《記者節獻詞|初心在,就會有千山萬水》[EB/OL].澎湃新聞,2017-11-8,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53911.
6. 《記者採訪緣何屢遭暴力阻撓?》[N].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1-8-30.
7. 《學啥專業最後悔?新聞學子流下了貧窮的淚水》[EB/OL]. 穀雨數據,2020-8-31,https://view.inews.qq.com/w2/20200831A0EH9H00.
8. 《「快筆小新」要搶記者飯碗?》[N].南方日報,2015-11-16.
9. 財經女記者部落《記者離職潮到來!傳統媒體人如何選擇生死》[EB/OL]. 2015-8-12,http://www.mianfeikongjian.net/type_9/n_41236838.html.
數據來源:1. 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https://www.icij.org/
2. 新聞標誌運動 (PEC)https://pressemblem.ch/
3. CISION《全球媒體狀況調查報告》(2019、2020)http://www.199it.com/archives/1054238.html
4. 保護記者委員會(CPJ)https://cpj.org/zh/
5. 深藍財經《2018媒體人調查報告》http://www.mycaijing.com.cn/news/2019/01/14/226665.html
6. 藍媒匯&美通社《2016中國記者職業生存狀態與工作習慣調查報告》https://misc.prnasia.com/atd/custeventreg.php?event_id=223%201
7. 中山大學《新媒體環境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變化報告》https://m.sohu.com/a/208666787_758476
8. 知乎「記者」話題文本(自採)
9. 看準網「記者招聘待遇」數據(自採)
作者: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趙冉 王傑 鄧梅塔嘎 張萌
指導老師:徐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