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五個原子,改進了鬼影成像,還能進行量子力學的基本驗證!

2020-11-26 博科園

在傳統成像方法中,一束光子(或其他粒子)被反射到要成像的物體上。光束到達探測器後,收集到的信息被用來創建照片或其他類型圖像。在另一種成像技術「鬼影成像」(ghost imaging)中,這個過程的工作原理略有不同:圖像是根據從從未與物體實際交互光束中檢測到的信息重建。鬼影成像的關鍵是使用兩個或多個相關粒子束。當一束光與物體相互作用時,第二束光被檢測出來並用於重建圖像。

即使第二束光從未與物體相互作用,被探測到第一束光的唯一方面是單獨探測器上每個光子的到達時間,但由於兩束光是相互關聯的,因此可以完全重建出物體的圖像。雖然在鬼影成像中通常使用兩束光,但新研究已經證明了高階相關關係,即三束、四束或五束之間的相關性。高階鬼影成像可以提高圖像的可視性,但其缺點是高階相關事件的檢測概率較低,導致解析度較低。在一篇新論文中,來自坎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組物理學家在高階鬼影成像方面取得了兩項新成就:

第一次展示了高階鬼影成像中含有大量粒子(他們使用超冷氦原子),第一次展示了高階鬼影成像中使用量子源相關光束。作為量子源,研究人員使用了兩種碰撞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是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原子簇。在如此寒冷的溫度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中的原子聚集在一起,表現得像一個巨大的原子。研究人員利用五個氦原子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行了實驗。證明,在一定條件下,量子源的大質量粒子高階鬼影成像可以在不影響解析度的情況下提高圖像可見性。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物理學家、論文第一作者肖恩·霍奇曼說:我認為,這項研究的最大意義主要在於能夠證明,這樣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實驗是可能的。在一個量子源中有非常少的多粒子相關事件,這就是為什麼它之前沒有被光學證明的部分原因,這意味著即使經過了成千上萬次的實驗運行,也只有很少的事件可以用來重建幽靈圖像。演示的改進對於需要高可視性,但容易損壞的應用程式尤其有益,這是因為這項技術有可能降低劑量率。

從而減少對樣品的潛在輻射損傷,其中一個應用是原子鬼光刻,原子鬼光刻技術將和普通原子光刻技術一樣,但是使用相關光束可以實時監控光刻過程。高階關聯將通過允許具有相同信號質量的低通量來改善鬼影光刻技術,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高通量對樣品有損壞的風險。隨著進一步研究,高階量子鬼影成像也可以用來進行量子力學的基本測試,比如證明多個原子之間的糾纏,或者在一個相關脈絡中,使用三個或更多粒子來測量貝爾不等式。

博科園|Copyright Science X Network/Lisa Zyga,Phys參考期刊《物理評論快報》DOI: 10.1103/PhysRevLett.122.233601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宏觀尺度上驗證了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
    他們利用雷射對小鼓進行操縱,在宏觀尺度上驗證了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原理」。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物理學家最近在宏觀領域驗證了量子力學的「不確定原理」,該原理在能用肉眼看到的物體上發生了作用。
  • IBM利用磁共振對單個原子成像,未來用於量子計算機
    不同的顯微技術,使科學家能夠看到細胞中的遺傳序列,原子力顯微鏡圖像的解析度甚至能達到原子級別。但IBM阿爾馬登研究中心和首爾基礎科學研究院的科學家,已經將成像技術向前推進了一步,開發出一種全新磁共振成像技術,能夠提供物質前所未有的細節,甚至是樣品中單個原子的細節。
  • 前視聲納系統成像視覺改進與實現
    相對於傳統的單波束機械掃描的方式,系統採用了多波束電子預成的成像方案,利用180陣元的半圓形陣列子孔徑旋轉的方式[5]形成多波束,即用1到91號陣元形成1到6號波束,2到92號陣元形成7到12號波束,以此類推,子孔徑旋轉90次之後,僅用6組加權係數即可形成540個波束,有效降低了對硬體實現時對加權係數的存儲需求。
  • ​重大科學突破:實現最小核磁共振成像,能對單個原子成像!
    梨花女子大學基礎科學研究所量子納米科學中心(QNS)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世界上最小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取得了重大的科學突破。在與美國同事的國際合作中,科學家們用新技術來可視化單個原子的磁場。核磁共振成像作為診斷成像的一部分,在醫院中例行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檢測的是人體中紡錘波的密度,紡錘波是電子和質子中的基本磁,傳統上,核磁共振掃描需要數十億個自旋。
  • 科學家利用電子光量子幹涉技術對電磁場進行全息成像
    在傳統的全息術中,攝影膠片可以用未散射光的參考光束記錄從待成像物體散射的單色光的幹涉圖案。然後,科學家可以用參考光束的複製品照亮顯影的圖像,以創建原始物體的虛像。全息學最初是由物理學家丹尼斯·加博爾於1948年提出的,用於提高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使用光學光學器件進行演示。甲全息圖可以通過與已知參考疊加它捕獲的信號的相位和振幅分布來形成。
  • 利用CCD相機實現中紅外成像
    >最適宜進行紅外光譜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對於光譜成像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被廣泛應用在生物醫學組織成像、工業陶瓷檢測、材料檢測、礦物感測和環境監測等等。利用樣品的非線性光學響應,完成從中紅外到可見光的轉換;3. 在樣品後放置非線性光學晶體,利用附加的泵浦光束與中紅外輻射的和頻,產生可見/近紅外輻射。
  • 由18個原子組成的環碳問世
    據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近日報導,科學家創造了一種名為環碳(cyclocarbon)的分子,並對其結構進行了成像:該分子是由18個碳原子組成的環。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碳可謂自然界中最「多才多藝」的元素之一,有多種用途和形式的碳,包括鑽石、石墨、石墨烯、巴基球、碳納米管等。
  • 額外維度是直接驗證弦理論的「攔路虎」,但還有五點可間接驗證
    根據弦理論的中心思想,要使弦理論成立或者說有意義,那麼宇宙最低必須具有十個維度:9個空間維度,1個時間維度。但是,當今的弦理論家們窮盡一切手段,迄今為止仍不能直接證明額外維度真實存在,我們能感知到的僅有3個空間維度和1個時間維度。
  • 量子力學的未來是怎樣的?
    量子力學的未來是什麼? 回答:作為一門研究學科,量子力學在60年代隨著量子場論、馮·諾依曼混合態熵的嚴格度量以及貝爾定理的出現而結束,其中馮·諾伊曼熵作為糾纏的嚴格度量發揮了最大的作用。舉個例子,也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這方面的問題: 高溫超導的正確描述是什麼?還有許多其他類似的例子。
  • iPhone 12系列拍照攝影都有「鬼影」!你會買嗎?
    iPhone在產品上一直是求穩,背後仰仗於強大的ISP以及SoC的計算,以得到最優異的成像效果。即便從7之後,智慧型手機之後已經發展成了雙攝,多攝,4800W甚至上億像素,我在某些時候用那個年老的iPhone7拍照依舊覺得能打。
  • 量子力學與意識 五個不可思議的實驗會讓你相信現實只是幻覺!
    薛丁格貓 Schrödinger’s cat哥本哈根詮釋(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可能是到如今最出名的量子力學的一種詮釋。在量子力學裡,量子系統的量子態,可以用波函數來描述。這是量子力學的一個關鍵特色。波函數是個數學函數,專門用來計算粒子在某位置或處於某種運動狀態的機率。
  • 量子力學基本初等框架
    科學家利用粒子加速器加速一些粒子,有時候用粒子相撞的方法,來研究基本粒子的性質和組成。湯姆遜對陰極射線同時施加電場和磁場,並且調節其強度,使得陰極射線仍然做直線運動,這樣,通過電場強度和磁感應強度的比值就可以算出微粒的速度,再通過偏轉知道了這種粒子的荷質比。湯姆遜測出來荷質比後發現這個值太大了,是氫原子荷質比的1836倍,這肯定是一種新的粒子了。
  • 量子力學的隨機性被推翻了?
    根據數理雙修的大師馮諾依曼的總結,量子力學有兩個基本的過程,一個是按照薛丁格方程確定性地演化,另一個是因為測量導致的量子疊加態隨機塌縮。薛丁格方程是量子力學核心方程,它是確定性的,跟隨機性無關。那麼量子力學的隨機性只來自於後者,也就是來自於測量。
  • 創新「光子反衝成像」技術: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創新「光子反衝成像」技術: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近日,德國和瑞典科學家利用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通過創新的「光子反衝成像」(Photon-recoil imaging)技術,研究X射線與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過程。該方法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原子級的化學反應,將成為探索非線性X射線物理學的有力工具。
  • 量子力學上有哪些著名的實驗?
    一張現代的元素周期表。盧瑟福實驗說明原子中的正電荷集中分布在原子的極小區域,這就是原子的有核模型。盧瑟福的工作是打開微觀物理世界的重要一步,人們發現根據經典物理學很難解釋原子有核模型的穩定性問題。1913年,玻爾提出了原子結構的玻爾模型。通過定態(原子中存在確定的量子化的能級),量子躍遷,量子化等概念,玻爾解釋了氫原子光譜,X射線特徵譜線等不同物理現象。
  • 化學新進展:由18個原子組成的環碳問世!!
    據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近日報導,科學家創造了一種名為環碳(cyclocarbon)的分子,並對其結構進行了成像:該分子是由18個碳原子組成的環。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碳可謂自然界中最「多才多藝」的元素之一,有多種用途和形式的碳,包括鑽石、石墨、石墨烯、巴基球、碳納米管等。化學家認為,應該有可能製造出環狀的碳分子,但迄今為止,沒有人做到這一點。
  • 量子力學的誕生
    玻爾,1885年出生,丹麥人,在盧瑟福的原子行星軌道模型基礎上,為解釋原子光譜,在巴爾末公式的啟發下,提出電子躍遷和量子模型,並完成理論推導和數學表達,1913年3月到9月以《論原子和分子的構造》、《單原子核體系》和《多原子核體系》三篇論文進行了發表。
  • 吳恩達團隊最新成果:利用MRNet進行膝關節磁共振成像異常診斷
    首先,每個二維MRI圖像切片會通過一個特徵提取器,得到包含每個切片特徵的s×256×7×7張量。然後利用池化將這些特徵減少到s×256。再然後,我們利用最大池化通過切片獲得一個256維的向量,最後,該向量被傳遞到完全連接層並獲得預測概率。因為MRNet會為矢狀位T2、冠狀位T1和軸向PD序列都生成預測,所以我們訓練Logistic回歸來對3組預測進行加權,並為每次檢測都生成一個輸出。
  • 研究人員改進了基本物理常數的測量
    圖像中的背景圖案代表實際的費曼圖,用於幫助計算電子磁矩異常的理論值(使用精細結構常數等進行計算)。用原子表示用於測量反衝速度的原子幹涉儀的方案。圖片來源:PierreCladé,SaïdaGuellati-Khélifaet Tatsumi Aoyama物理理論的驗證和應用要求測量被稱為基本常數的普適值。
  • 【基本無害】量子力學中的狄拉克記號和希爾伯特空間
    如果希望了解量子算法,我們首先需要了解量子力學基礎知識,尤其是量子力學的「語言」,即:狄拉克記號。為一複數,則我們利用內積的基本性質,左因子和右因子的地位是不同的,這啟發量子力學的奠基人—狄拉克發明了一套特殊的數學語言,即狄拉克記號,該「記號」的核心思想是提出了左矢(bar)和右矢(ket)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