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雲計算時代的天文科普教育。
典禮現場。
中國網6月12日訊 「魯能杯」第三屆萬維望遠鏡宇宙漫遊製作大賽頒獎典禮11日在中國科學技術館舉行,包括天文學家、科普教育專家、天文愛好者、中小學生、媒體記者、熱心科教的企業代表和社會人士在內的等共計300多人參加了頒獎典禮。
第三屆萬維望遠鏡(以下簡稱WWT)宇宙漫遊製作大賽由中國天文學會、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館聯合發起。這是中國虛擬天文臺「數據驅動的天文科普教育」計劃的一部分,旨在通過WWT宇宙漫遊的設計製作激發參賽者的科學興趣,提高科技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數據驅動的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組網絡
本次大賽自2016年10月底正式啟動,到2017年3月12日作品提交截止,共收到有效參賽作品88個。經過評委會30多位專家的認真評審,評選出《火山》等一等獎3個、《詩經與天文》等二等獎7個、《木星家族》等三等獎14個,以及27個優秀獎。最佳創意獎、最佳腳本獎、最佳視效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音效獎等單項獎以及優秀指導教師獎和優秀組織獎也各有所屬。同時,88個有效參賽作品自4月1日至22日通過中國數字科技館網站進行在線投票,最後依據得票數的多少評選出《漫遊天秤座》等15個網絡投票人氣獎。
獲獎選手和頒獎嘉賓合影。
天文學是一門以觀測為基礎的科學。在現代科技進步的推動下,隨著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中國天眼」FAST等一系列重大天文觀測計劃和大規模數值模擬計劃的實施,天文學已成為一門名副其實的「大數據」科學。新的數據總會帶來新的科學發現和研究成果。但天文數據不單是科學研究的必需品,也是寶貴的科學普及和教育資源,在「網際網路+」和雲計算時代更是如此。
中國虛擬天文臺的虛擬團隊。
中國天文學界於2002年提出建設中國虛擬天文臺(China-VO)的構想,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把全球範圍內的天文學科技資源無縫連接在一起打造一個數據密集型的天文學研究和科普教育平臺。早在計劃提出之處,China-VO就把基於虛擬天文臺的科普教育列為核心發展方向之一。十多年來,中國虛擬天文臺一直在挖掘天文大數據的科普教育價值,讓它更好地服務於公民科學素質的提高和青少年科學精神的培養。今年4月中國虛擬天文臺更是在國際上牽頭,發起並成立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數據驅動的天文學科普教育」工作組,與各國人士一起在「網際網路+」時代把天文大數據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為提高全人類的科學素質做出貢獻。中國虛擬天文臺計劃負責人崔辰州博士也因此成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現有50多個工作組的主席中唯一一位中國天文學家。
互動式數字天象廳。
萬維望遠鏡和基於這個平臺打造的互動式數字天象廳,是中國虛擬天文臺「數據驅動的天文科普教育」計劃的一項核心內容。萬維望遠鏡,藉助先進的數據可視化技術,把虛擬天文臺上由天文大數據構成的數字宇宙用公眾能夠理解的形式展現出來,被稱為虛擬天文臺的大眾版。互動式數字天象廳則更進一步,結合球幕這樣的沉浸式展示環境,把數字宇宙帶到學校和孩子們身邊。為了推廣「數據驅動的天文科普教育」理念,讓萬維望遠鏡和互動式數字天象廳在我國科學普及和素質教育中更好的發揮引領作用,中國虛擬天文臺每年組織全國教師培訓活動,連續參加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在北京、廣州、石家莊等地建設了多座互動式數字天象廳。到目前,宇宙漫遊製作大賽已成功組織了3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