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中國12年,關於萬維望遠鏡的研究竟然已有這麼多?!

2021-01-14 網易

  文/左曉楠 喬翠蘭

  你真的了解萬維望遠鏡嗎?

  12年前,萬維望遠鏡第一次走入了中國用戶的視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公眾與天文愛好者,通過這個集合了海量天文數據的科學教育利器開啟了探索宇宙的神奇之門。萬維望遠鏡不僅讓科學數據綻放出了新的光彩,也為天文教育帶來了更多可能。

  萬維望遠鏡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關於它的研究成果也日益豐富。為了對國內近年來以萬維望遠鏡為主題的研究成果進行全面了解,華中師範大學的左曉楠、喬翠蘭副教授對萬維望遠鏡的相關研究進行了匯總和簡要分類。

  這次研究得出了哪些有趣的結論呢?

  一起去看看吧!

  相關研究成果總共有多少呢?

  通過在知網、萬方、維普、百度學術等資料庫搜索「WWT」、「萬維望遠鏡」、「萬維天文望遠鏡」以及與相關人員直接徵集的方式,共發現和收集相關論文41篇,教材1部。

  1

  41篇萬維望遠鏡論文分布:

  期刊論文25篇、學位論文10篇、國際會議論文6篇

  按照論文發表刊物類別分,41篇論文中,有10篇學位論文,25篇期刊論文,6篇國際會議論文。其中10篇學位論文由3篇本科畢業論文,6篇碩士學位論文,1篇博士學位論文組成。

  

  萬維望遠鏡論文分布

  2

  論文的年度分布:

  整體呈現螺旋式上升趨勢

  自2008年WWT問世,每年WWT相關論文不曾間斷,近年來尤其增加顯著。圖2為WWT有關論文發表數目趨向圖,整體呈現螺旋式上升趨勢。

  

  WWT相關論文發表數目趨向圖

  3

  關於WWT的開山之作:

  《天文學的 GS-WWT時代》

  第一篇關於萬維望遠鏡的論文是2008年崔辰州博士於《天文愛好者》發表《天文學的 GS-WWT時代》,主要介紹Google Sky(GS)和WWT各自的特點與基本功能,在Google和微軟兩大巨人的支撐的下,GS和WWT藉助強大的資料庫、網絡技術和友好的用戶界面,通過網際網路把全球的天文資源無縫透明地融合在一起,為全世界的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使用天文數據的方式。

  

  《天文學的 GS-WWT時代》論文首頁

  4

  論文發表期刊情況:

  《天文愛好者》獨佔鰲頭

  圖4為WWT有關論文發表期刊的次數及佔比,WWT有關論文發表最多的期刊依次為《天文愛好者》、《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天文研究與技術》、《地理教學》、《大學科普》等。

  

  論文發表期刊情況

  5

  論文作者單位:

  華中師範大學、國家天文臺和廣州大學名列前三

  萬維望遠鏡論文作者單位十分多元,有高校和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有中小學一線教師。如圖5所示,發表最多的單位依次是華中師範大學,共參與16次論文發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共參與13次論文發表;廣州大學,共參與6次論文發表。

  

  論文發表單位分類

  6

  論文高頻關鍵詞:

  萬維望遠鏡、教學、數據

  萬維望遠鏡有關論文中,高頻關鍵詞依次為:WWT/萬維望遠鏡/萬維天文望遠鏡共24次,天文教學/活動設計共15次,科學數據/數據可視化共11次,天文教育共9次,天文科普共5次,關於ASSURE模式、項目學習、STEM、互動式教學、探究性學習等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共7次。

  

  有關論文高頻關鍵詞

  7

  論文主題:

  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模式、科普教育、WWT功能及案例

  按照論文內容分,可分為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模式、科普教育、WWT功能及案例4大類。WWT有關(非會議)論文中,最多的是關於教學活動設計,共19篇。對WWT功能及案例的介紹有12篇,有關科普教育的有8篇,有關教學模式的有1篇。

  

  《天文學的 GS-WWT時代》論文首頁

  註:其中有5篇既包含教學活動設計,也包含科普教育。

  其中19篇教學活動設計類的WWT論文中,關於中學的最多。按照小學、中學、大學三個學段進一步分類統計,有3篇關於小學的論文、13篇關於中學的論文、3篇關於大學的論文。

  

  各學段WWT教學活動設計的研究分布

  相關研究裡還有許多NO.1哦!

  最近的一篇論文:

  「IVOA HiPS Implement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WorldWide Telescope」(「在萬維望遠鏡框架內實現IVOA HiPS」)

  許允飛、崔辰州等在《Astronomy and Computing》發表「IVOA HiPS Implement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WorldWide Telescope」。HiPS解決方案已被許多天文機構廣泛應用於數據發布。由於在發展的早期階段,WWT分層三角網格(HTM)作為早期數據可視化的標準,HiPS發布的數據不能在WWT中可視化,這大大限制了WWT的應用。該論文介紹了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HiPS數據集可視化的實現方法,介紹了WWT中的HiPS數據投影、網格渲染和數據索引實現。以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數據為例,介紹了如何將行星遙感數據轉換成HiPS數據集,並將其集成到WWT中。該論文還比較了WWT加載HTM數據和HiPS數據的效率和內存消耗,並闡述了HiPS在WWT科學數據可視化和科學教育中的應用。

  唯一一篇博士學位論文:

  王琴博士的《基於WWT平臺的天文教學模式研究》

  該博士學位論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對基於Worldwide Telescope的天文教學模式的建構與實踐展開探索。根據信息技術(WWT)在天文教育中的優勢,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基於科學數據的天文教育思想的指導下,以現代學習理論為基礎,以教學模式為落腳點,建構天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框架。

  利用理論-演澤法建構出混合講-探-創的天文教學模式;

  利用借鑑-創新法建構出基於項目的天文探究教學模式;

  利用經驗-歸納法,基於在美國中學實施"月相與食"的WWT VizLab教學研究,建構出基於交互式漫遊的天文輔導教學模式。

  該研究提出的天文教學模式內容、建構方法及三種具體的教學模式能被廣泛應用於天文教學,體現了本研究在天文教育中的意義和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的創新。

  唯一一套專著:

  《互動式天文教學指導叢書》

  叢書主編崔辰州,作者喬翠蘭、李珊珊、杜康玉等共同編著的《互動式天文教學指導叢書》於2017年在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為互動式數字天象廳課程配套教師用書。該書旨在幫助教師更好的使用萬維望遠鏡(WWT)軟體教授天文知識,為教學提供參考,並提供基於萬維望遠鏡軟體平臺的天文教學系列課程。

  註:統計中存在疏漏,如果有新的文獻增加,請聯繫郵箱2570325714@qq.com。

  附錄:WWT有關期刊論文與學位論

  天文學的GS-WWT時代

  崔辰州

  國家天文臺

  《天文愛好者》

  2008

  虛擬天文臺的本質是資源融合,通過網際網路把全球的天文資源無縫透明地融合在一起。GS和WIT非常好地體現出這一特點。在Google和微軟兩大巨人的支撐的下,GS和WWT藉助強大的資料庫、網絡技術和友好的用戶界面,為全世界的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使用天文數據的方式。

  WWT為您助力IYA2009

  崔辰州

  徐豔

  國家天文臺

  微軟研究院

  《天文愛好者》

  2009

  WWT將成為中國公眾科學教育和普及的理想工具。在2009年的科學教育與普及活動中,國際天文年(IYA2009)無疑將成為最耀眼的明星。

  主要介紹WWT的使用、功能。

  Science Data Based

  Astronomy Education

  (基於科學數據天文學教育)

  喬翠蘭、崔辰州、鄭小平、徐豔

  華中師範大學國家天文臺

  微軟研究所

  2010年教育技術與計算機國際會議

  2010

  本文論述了基於科學數據的教育的關鍵要求;介紹了VO和WWT及其特點;以及 給出了華中師範大學基於WWT的天文學課程的經驗。 經驗表明,WWT是天文學教學和學習的一個很好的工具,它使教學 更積極、更有抱負、更有趣、更直觀、更生動、更不同於傳統教學。

  基於WWT的虛擬實境技術在天文教學中的應用

  王宗月

  (指導老師:鄧世昆)

  雲南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2011

  本研究基於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與課程教學發展的內在需求,從《普通天文學》課程自身的特點以及課程教學所面臨的授課方式單一、內容枯燥等實際問題出發,將WWT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式應用到天文教學中去,採用經典的ASSURE模式為指導教學設計理論,進行具體教學設計,並在具體教學環節實施了此方案,在實施的過程中及最後對課程的教學效果評估,為將來進一步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研究表明,將WWT整合於天文課程上不但提高了學生成績及學習興趣,而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協作與探索精神。

  WWT在天文教育中的應用

  王宗月

  李廣強

  王平崗

  雲南大學網絡與信息中心

  《文化教育》

  2011

  從目前天文教育中的不足入手,介紹了WWT及其在天文教育中的應用。通過漫遊和模擬各種天象來體驗WWT的功能,增強學生的動手和協作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慾。

  THE REVOLUTION IN ASTRONOMY CURRICULUMS INTRODUCED BY WORLDWIDE TELESCOPE

  (由萬維望遠鏡引入的天文學課程革命)

  喬翠蘭、崔辰州、鄭小平

  華中師範大學

  國家天文臺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 國際技術、教育和發展會議

  2011

  首先簡要介紹了WWT,然後通過華中師範大學(CCNU)的教學實踐,展示了WWT是如何為天文學課程提供豐富的資源環境的)。 WWT是一種理想的信息處理工具、協作工具和研發工具。 我們的實踐表明,將WWT引入天文學課程和教學是可以的幫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激情、創新和實踐技能。

  基於ASSURE模式的WWT天文教學設計

  王宗月、

  李璐

  楚雄師範學院計算機信息管理中心

  《楚雄師範學院學報》

  2012

  以ASSURE模式為指導,以萬維望遠鏡(WWT)為教學媒體,進行天文教學設計。充分發揮媒體和學習資源的作用和優勢,改善課程的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天文軟體在中學天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

  鄧璐兵

  (指導教師:謝獻春)

  廣州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2013

  從中學天文教育的重要性及現狀分析出發,探討基於天文軟體的中學天文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設計了兩個案例以驗證其應用的可行性:基於 SNP 天文軟體的《了解秋季星空》教學應用案例、 基於 WWT 天文軟體的《天體與天體系統》教學應用案例 。通過對學習反饋的分析,表明天文軟體對中學天文教學確實能起到較好的輔助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對中學天文教學更好地應用天文軟體有著重要的借鑑和啟示作用。

  基於真實數據的天文教學實踐探索

  喬翠蘭、崔辰州、鄭小平、王 琴、徐豔

  華中師範大學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微軟研究院

  《大學物理》

  2013

  介紹在利用斯隆數字巡天數據進行宇宙探索的教學和研究案例的基礎上,以真實數據平臺萬維天文望遠鏡為例,描述華中師範大學天文學類課程基於真實數據的天文教學實踐探索,主要從 WWT平臺提供良好的資源環境、是良好的信息加工工具、是良好的研發平臺 3 個方面予以陳述。

  天文望遠鏡軟體在

  《行星地球》一章中的應用

  趙明勝

  甘肅省嘉峪關市酒鋼三中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13

  以高中《行星地球》為例 ,探究軟體WWT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幫助學生建立一個三維模型培養學生的空10間思維,理解宏觀概念。

  WWT帶你實現遨遊太空夢

  孟潔

  北京天文館

  《天文愛好者》

  2013

  介紹WWWT,以及「火星一號」。

  小學天文教育與WWT天象廳運用淺談

  楊鵬、唐東立

  重慶九坡區石新路小學

  《大學科普》

  2014

  以WWT軟體為核心的純數字天象廳落成,校園WWT天文教育拉開帷幕。

  WWT平臺下的脈衝星數據可視化

  關凱瑩、王洪光、喬翠蘭

  廣州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天文愛好者》

  2014

  簡介WWT;

  脈衝星數據的可視化

  重慶石新路小學的天文教育——WWT互動式數字天象廳之運用

  楊鵬、唐東立

  重慶九龍坡區石新路小學

  《天文愛好者》

  2014

  ①校園普及應用:注入童趣與情感讓天文科學不再冷豔

  ②課外活動應用:整合課程,主動創設教育時機

  ③課堂教學應用:3D感無與倫比,時代感強烈清晰

  天文科學數據共享政策及基於科學數據的科普教育研究

  萬望輝

  (指導教師:喬翠蘭、崔辰州)

  華中師範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碩士學位論文

  2015

  1.介紹了我國科學數據共享相關的管理規定和當前狀況。同時介紹了國內天文科學數據資源和開放共享的現狀,起草並制定《國家天文臺天文觀測數據開放共享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

  2.本文介紹了我們基於科學數據進行科普教育的工作以及所取得成績,並分析、總結實踐經驗。著重介紹了基於WWT的中小學天文課程體系建設、基於WWT的天文教學實踐以及中國傳統星空數據資源的WWT集成與共享三個方面。

  基於WWT的天文探究性學習資源的實例研究——動因、設計和應用前景

  關凱瑩

  (指導教師:王洪光)

  廣州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2015

  研究如何利用WWT進行天文探究性學習教學資源的開發,重點對其中兩個關鍵問題進行實例研究,即(1)利用WWT將脈衝星數據可視化,(2)設計交互性的探究性學習節目,例蟹狀星雲探索、三角視差和天體距離測量。

  基於萬維望遠鏡的中學天文教學與科普實踐活動探索

  劉維平、蔡哲、姜喜東

  廣州大學附屬中學

  《廣東科技》

  2015

  廣州大學附屬中學抓住機遇,在全省率先應用萬維望遠鏡(WWT)技術,對天文教學活動及天文科普實踐方法進行探索,建立了三個層級的培養模式:初級階段面向基礎年級學生、晉級階段面向學校天文社成員、高級階段面向有志於天文研究的學生。

  天文軟體在地理課內課外的應用策略研究

  王琴

  華中師範大學物理科學與技學院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15

  著重討論應用天文軟體的必要性並提出其他應用策略。

  WorldWide Telescope在美國的推廣

  王琴

  華中師範大學

  《天文愛好者》

  2015

  自2008年面世以後,它已逐漸滲透至國內外天文研究、教育及科普領域。有關國內的WWT教師培訓、漫遊製作大賽、以及數字天象廳建設等內容已全面記錄在《萬維望遠鏡在中國》手冊中,而該軟體在美國本土的推廣情況卻不為眾人所知。

  (附手冊下載地址:http://wwt.china-vo.org/resources/WWTinChina-V20141106.pdf)

  教你做WWT宇宙漫遊的總導演

  王琴

  華中師範大學

  《天文愛好者》

  2015

  2015年7月28日,第二屆WWT宇宙漫遊製作大賽的頒獎典禮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此次比賽中出現了諸多震撼而富有創意的作品,讓人享受了一次視覺的盛宴。筆者也經常使用WWT(World Wide Telescope)軟體製作各種宇宙漫遊,有的是用來教學,有的是用來做科普宣傳,有的純粹是想自創點有意思的東西。

  Inquiry-Based Learning of Astronomy with

  WorldWide Telescope

  (用全球資訊網望遠鏡進行基於探究的天文學學習)

  王琴、喬翠蘭、鄭小平

  華中師範大學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 國際學習與教學雜誌》

  2015

  WWT具有許多突出的特點,是支持天文學教育中基於探究的學習目標的一個潛在的強大的技術工具。 自2011年起,華中師範大學開始在選修課中實施以WWT為基礎的天文學教學。 詳細描述了實施過程中的四個基本步驟。 本文介紹了教師反饋的結果和137名學生在課後填寫的調查問卷。 我們期望將來有更多的教師和學生在教授和學習天文學時能夠受益於這種方法。

  WWT平臺下基於核心概念的天文科學活動設計與實踐研究

  管佰雙

  (指導老師:喬翠蘭)

  華中師範大學人文科學社會高等研究院

  碩士學位論文

  2016

  ①天文學核心概念的提煉;

  ②活動設計流程的建構;

  ③結合天文熱點事件設計科學活動、學習單並製作WWT漫遊作品;

  ④實施科學活動並對其效果進行評價。

  互動式數字天象廳的研究與集成設計

  徐鵬飛

  (指導教師:蘇麗穎)

  北京工業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2016

  ①對比各類天文軟體選擇了WWT作為構建數字天象系統的基礎,並對其進行分析和完善,實現了多類終端互動支持及各項性能的解析,對比分析集中式與分布式特點,最終構建了一個基於天文軟體WWT的具有互動性的數字天象系統。②對比選擇了DLP技術作為天象廳中投影儀技術類型,給出了天象廳特殊環境中投影儀各類參數的選擇原則。提出了天象廳中多投影設計的方法,③提出了一種天象廳環境下的座席區設計方法,④設計了一種互動式數字天象廳中的天象實時再現系統。

  基於WWT平臺的天文教學模式研究

  王琴

  (指導教師:鄭小平、

  劉三女牙)

  華中師範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國家數位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博士學位論文

  2016

  該研究提出三種教學模式的建構方法:理論-演繹法、借鑑-創新法、經驗-歸納法。

  該研究建構了三種新型的天文教學模式並實施教學實踐。

  《互動式天文教學指導叢書》

  喬翠蘭、李珊珊、杜康玉

  華中師範大學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科學普及出版社

  2017

  《互動式天文教學指導叢書(小學卷)》為互動式數字天象廳課程配套教師用書,旨在幫助教師更好的使用萬維望遠鏡(WWT)軟體教授天文知識,為教學提供參考。它基於萬維望遠鏡軟體平臺的天文教學系列課程。萬維望遠鏡,即WWT(Worldwide Telescope)平臺是一個將天文大數據可視化、公眾化的平臺。它集合了世界上的地面和空間大望遠鏡、天文臺的觀測數據,包括美國宇航局(NASA)、哈勃空間望遠鏡(HST)、斯隆數位化巡天(SDSS)、錢德拉X 射線天文臺等等。藉助的數據可視化技術和網際網路雲技術,讓老師可以在課堂上用直觀的方式為學生們講解天文知識。

  基於WWT的高中天文選修課設計

  陳依蔓

  (指導教師:喬翠蘭)

  華中師範大學

  學士學位論文

  2017

  首先分析了國內非正式環境和正式環境中天文教育現狀,了解某學校的天文教育實施以及學生對學校開設天文選修課的需求,然後分析了萬維天文望遠鏡應用於高中天文教育所具有的優勢。最後從課程定位、課程目標、課程教學內容、課程活動方式、課程考核形式等幾方面設計了基於WWT的高中天文選修課程,最後編寫了融合WWT這一交互式學習平臺的教學案例。

  萬維望遠鏡在「宇宙中的地球」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毛錦旗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同濟中學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17

  必修I第一章內容既不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能力,也缺乏有效的實踐性活動支撐,使學生對本章節內容既熟悉又陌生。藉助萬維望遠鏡(WWT)軟體用於輔助地理教學,將有助於學生的學習。

  基於WWT平臺的國內天文科普發展及其區域差異表現研究

  林鴻志

  (指導教師:潘文彬)

  廣州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學士學位論文

  2018

  對WWT在國內的發展歷程以及相關實踐活動進行詳細調查與文本分析,發現天文科普存在區域發展差異。主要集中在北京、湖北、廣東、重慶等少數省份。總結WWT平臺發展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中國傳統星空資源的WWT集成與共享

  萬望輝、崔辰州、喬翠蘭、樊東衛、米琳瑩、齊銳、萬昊宜

  武漢科學技術館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華中師範大學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天文研究與技術》

  2018

  利用萬維天文望遠鏡平臺強大的數據融合能力和先進的數據可視化技術集成並共享中國傳統的星空數據資源,精彩展現中國星空。進一步整合成可供公眾自主學習、使用的數位化資源,推動科技與教育雙輪驅動,體現了現代文化傳播和科普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

  IAU WG, Data-driven Astronomy Education and Public Outreach,current status and working plans, Chenzhou Cui, Shanshan Li, 2018

  崔辰州、李珊珊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Astronomical Data Analysis Software and Systems XXVII》

  2018

  介紹了天文學聯盟工作組的背景、主要目標,以及數據驅動天文學教育和公共外聯的活動開展現狀,以及未來的工作計劃。

  Lunar Geomorphology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within WorldWide Telescope Based on GPU

  ( 基於GPU的月球地貌三維可視化)

  張萬峰、 李聖陽、王博

  中國科學院空間利用技術工程中心空間利用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

  2018年第三屆IEEE圖像、視覺和計算國際會議

  2018

  月球地貌的三維可視化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月球地貌圖像的三維可視化存在海量數據集渲染、 gpu 並行化可視化算法、月球地貌圖像投影變換等問題。 為此,本文採用全球望遠鏡平臺作為圖像渲染體系結構,採用 osworkflow 引擎和 openpbs 調度器來提高並行效率。 在此基礎上,設計了一種地圖轉換算法—— -- 自適應八面體棋盤剖分變換,並將其應用於月球地貌圖像的三維繪製。

  WWT Planetarium Project is a Winner, Shanshan Li, Planetarium Vol 48 No.2 June 2019

  Mark SubbaRao、李珊珊

  阿德勒天文館100南湖海岸驅動器芝加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The Planetarian》

  2019

  近日,中國科技館發展基金會(FDSTMC)公布2018年科技館發展獎獲得者。 項目「WWTPL 基於虛擬天文臺大數據的天文館」由中國虛擬天文臺團隊提交,榮獲提名獎。 這個獎項意味著WWT天文館項目是官方的 被中國科技館社區接受。

  Worldwide Telescope, An Ideal Platform for Equitable Astronomy, IAU Symposium 358, ShanshanLi, 2019

  李珊珊、崔辰州、喬翠蘭、米琳瑩樊東衛、李長華、許允飛、何勃亮、韓軍、陶一寒、楊絲絲、楊涵溪、和蘭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華中師範大學

  《 IAU Symposium》

  2019

  介紹WWT的發展、現狀,截至2019年底,共舉辦了11次WWT教師培訓講習班,舉辦了3次有組織的全國WWT巡迴賽 。

  無論是在大城市還是農村,WWT在中國的科學教育界都得到了廣泛的讚譽。 有著海量的天文數據和獨特的遊覽生產功能設計,WWT成為天文學教育的理想平臺。 對一些人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它打破了傳統科學教育(特別是天文學、物理學和地理學)的障礙。

  基於WWT的STEM教學設計

  王雲霞

  (指導教師:喬翠蘭)

  華中師範大學

  學士學位論文

  2019

  本文結合STEM和WWT的優勢,以人造地球衛星和日食、月食為主題設計了教學案例。案例中的科普環節、WWT交互環節、模型的設計製作與改進等均體現了STEM理念。

  萬維望遠鏡在高中地理天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以項目學習為例

  林鴻志、車雲、餘明

  福建師範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

  福州第三中學

  《中國教育信息化 》

  2019

  以高中地理課程中「太陽繫結構及運動」一節為例,探究基於萬維望遠鏡的天文項目學習的實施,為開展探究性天文學習提供了新思路。

  軟體虛擬情景下中學天文實踐活動設計

  ——以「stellarium」為例

  方晴雯、徐俊

  浙江省江山中學

  《地理教學》

  2019

  受現實條件的限制,真實情景的天文實踐活動在推廣上難度很大。不過,隨著一些天文軟體的出現,如 「stellarium虛擬天文館」「WWT萬維天文望遠鏡平臺」「太陽測量師」等,畫面逼真清晰、還原度高、數據科學準確,而且可以任意切換時間與地點,能夠很好地模擬各種天文景象,擺脫現實條件的限制,提高教學效率。

  基於WWT平臺的高中物理互動式課程開發——以「宇宙航行」和「人造衛星」為例

  梁雷、 馮宇靜、毛英臣

  凌源市第二高級中學

  凌源中學

  遼寧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技術學院

  《物理通報》

  2019

  介紹了基於萬維望遠鏡(WWT)平臺進行高中物理互動式教學課程的開發過程。該互動式課程利用WWT平臺可為學生呈現真實的宇宙環境及物理模型,並通過其龐大的數據資源、多元化的操作形式和完備的互動體系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進行多方位的學習。

  基於萬維天文望遠鏡平臺的國內天文科普現狀及其區域差異表現研究

  林鴻志、王洪光、崔辰州、潘文彬、鄧榮標

  廣州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廣州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天文研究與技術》

  2019

  對WWT在國內的發展歷程以及相關實踐活動進行詳細調查與文本分析,發現天文科普存在區域發展差異。主要集中在北京、湖北、廣東、重慶等少數省份。總結WWT平臺發展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海量巡天數據在線可視化技術綜述

  張磊、樊東衛、崔辰州、何勃亮、許允飛、崔 順、王川中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

  《天文學進展 》

  2019

  綜述了分層可視化技術、瓦片地圖金字塔的創建等內容,並對幾款主流的在線可視化系統進行了對比分析,討論了在線可視化遇到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IVOA HiPS Implement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WorldWide Telescope

  許允飛、崔辰州、樊東衛、李珊珊、李長華、韓軍、米琳瑩、何勃亮、楊涵溪、陶一寒、楊絲絲、和蘭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中國科學院大學

  《Astronomy and Computing》

  2019

  介紹了HiPS數據集可視化的實現方法 在WWT中引入了HiPS數據投影、網格渲染和WWT中的數據索引實現。 本文以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數據為例,介紹了如何將行星遙感數據轉換成HiPS數據集,並將其集成到WWT中。 本文還比較了該方法的有效性 加載本機數據和HiPS數據的NCY和內存消耗,並說明了HiPS在WWT科學數據可視化和科學教育中的應用。

  衛星星曆的可視化表達與衛星軌道的設計

  呂鴻斌、楊光飛、馬騰冰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師道·教研》

  2019

  讀懂衛星星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衛星軌道的設計是多學科融合的一個課題。本課通過地理、物理、數學三個學科老師接龍授課的形式很好地解決了這個跨學科的問題,並通過WWT軟體將真實的衛星星曆進行可視化表達,展示WWT在STEM教學中的優勢。

  萬維望遠鏡平臺下基於 ASSURE 模式的天文教學研究

  黃子義

  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地理教學》

  2020

  文章以萬維望遠鏡(WWT)平臺為教學媒體,以ASSURE模式為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設計並構建用以指導天文教學準備、實施與評價的教學模式,並將該模式應用於「四季星空」的教學案例中,使用基於信息技術的互動分析編碼系統和學生課程反饋調查對教學效果進行分析和評價。

  中國虛擬天文臺(China-VO)是以國家天文臺為代表的中國天文界及合作夥伴共同打造的一個網絡化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平臺。它架構在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雄厚的數據資源基礎之上,得到中科院、科技部、國家基金委、北京科委等機構的資助,以及阿里雲、微軟研究院、浪潮集團、中科曙光、北龍澤達、銳捷網絡等合作夥伴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中國虛擬天文臺 | 全新個人版萬維望遠鏡發布
    ▼從2008年5月12日微軟研究院發布 WorldWide Telescope 以來,中國虛擬天文臺一直致力於將其本土化,
  • 第三屆萬維望遠鏡宇宙漫遊製作大賽落幕
    中國網6月12日訊 「魯能杯」第三屆萬維望遠鏡宇宙漫遊製作大賽頒獎典禮11日在中國科學技術館舉行,包括天文學家、科普教育專家、天文愛好者、中小學生、媒體記者、熱心科教的企業代表和社會人士在內的等共計300多人參加了頒獎典禮。第三屆萬維望遠鏡(以下簡稱WWT)宇宙漫遊製作大賽由中國天文學會、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館聯合發起。
  • 第四屆萬維望遠鏡宇宙漫遊製作大賽啟動
    圖為大賽官方海報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提供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第四屆萬維望遠鏡宇宙漫遊製作大賽今日啟動。大賽基於萬維望遠鏡軟體平臺開展,是面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一項全國性天文科技競賽活動,迄今已舉辦三屆。據介紹,大賽旨在響應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號召,倡導數據驅動的科普教育理念,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傳播科學知識;通過萬維望遠鏡宇宙漫遊的設計、製作,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提高科技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 大數據帶來的天文視覺盛宴 | 第三屆萬維望遠鏡宇宙漫遊製作大賽...
    2017年6月11日,「魯能杯」第三屆萬維望遠鏡宇宙漫遊製作大賽頒獎典禮在中國科學技術館舉行,天文學家、科普教育專家、天文愛好者、中小學生、媒體記者、熱心科教的企業代表和社會人士等共計
  • 第三屆萬維望遠鏡宇宙漫遊製作大賽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由中國天文學會、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館聯合發起,魯能集團冠名支持的「魯能杯」第三屆萬維望遠鏡(  第三屆萬維望遠鏡(簡稱WWT)宇宙漫遊製作大賽去年10月31日啟動,作品主題圍繞天文學基礎知識、天文學最新科學成果、航空航天和太空探索、地球科學和綠色家園等,湧現出許多優秀作品。這些作品的創意編排豐富有趣,內容製作嚴謹認真。參賽者不但挖掘了萬維望遠鏡軟體平臺多種特色功能,將它們發揮的淋漓盡致,更通過這樣的平臺和機會,展現了自己的創造能力和對天文的理解與熱情。
  • 簡單回復關於萬維鋼對王老師思想的評判
    霍金說人類的生存時間只有不到200年了,是非常有道理的,只不過很少有人能理解。但他說人類可以殖民外星,純屬是兒戲(說明一下,這裡舉的例子需要深刻讀懂王老師的學說,比如我說人類的結構複雜度,可能有人就理解為人會長出三頭六臂,我所說的人類結構複雜度是指人類的社會結構會越來越緻密,結構會越來越複雜,這就是分化的不同,人類以前的存在者是體質分化,當人類發展出具有自我反思的精神之後,就進入智質分化階段,所以老虎不可能進入到高級的社會分化存在階段,詳細論述請精讀《物演通論》,萬維鋼說老虎組成社交團體純屬扯淡
  • 全球資訊網之父榮獲2016年計算機界「諾貝爾獎」圖靈獎 獎金百萬美元由...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當地時間4月4日,全球資訊網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榮獲由美國計算機協會(ACM)頒發的2016年「圖靈獎」,該獎通常被稱為是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
  • 中科院院士:中國急需建造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中新網10月20日電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崔向群20日指出,中國急需建造10米級口徑的通用型地面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以及一批與其協作配套觀測的特色2-4米級光學望遠鏡,以儘快縮小中國地面光學天文裝置與國際的差距。她建議加快立項建設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等天文望遠鏡。
  • 崔向群院士:中國急需建造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
    崔向群透露,目前進入國家規劃和正在向國家建議的地面天文光學望遠鏡,主要包括南極2.5米崑崙暗宇宙巡天望遠鏡、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8米先進地基太陽望遠鏡。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將設計為通用光學紅外望遠鏡,適合廣泛科學目標,同時,密切結合21世紀新技術發展應用,有中國特色並採用成熟技術,並在30米極大望遠鏡時代仍可開展前沿觀測工作,具有長期生命力。
  • 崑崙萬維2019年營收36.89億元 同比增長3.14%
    來源:雷建平雷帝網 樂天 2月28日報導崑崙萬維日前發布財報預告,財報顯示,崑崙萬維2019年實現營收36.8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3.14%;實現營業利潤15.4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49%;實現利潤總額
  • 假如把地球46億年歷史壓縮到一天,竟然有這麼多驚...
    假如把地球46億年歷史壓縮到一天,竟然有這麼多驚... 2019-07-26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報】虛擬天文臺 讓天文學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虛擬天文臺方便了科學家的批量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工作,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  超新星公眾搜尋項目開啟以來,已累計發現超新星20多顆,參與者除了學生、天文愛好者,還有工程師、公司職員、公務員,其中最年輕的發現者廖家銘當時只有10歲。  5月6日,萬維望遠鏡個人版2.0正式發布。
  • 同比增長3.14% 崑崙萬維2019年總收入36.89億元
    北京商報訊(記者 盧揚 實習記者 伍碧怡)2月27日晚間,崑崙萬維發布2019年業績快報,數據顯示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36.89億元,同比增長3.14%;淨利潤12.80億元,同比增長27.25%。
  • 中國為什麼要發這麼多衛星?
    中國為什麼要發這麼多衛星?年衛星發射次數截至同年底我國已成功發射500餘顆衛星進入太空如今依然在地球軌道上運行的有289顆(不包括國際合作衛星)數量穩居世界第二請橫屏觀看▲ 2018年各國在軌衛星數量
  • 哈勃望遠鏡,絕美的30年
    從那時起,我們就進入了一個宇宙探索的新時代。哈勃望遠鏡能夠穿越數百萬光年,觀測到久遠的宇宙世界,距離相當於一個人站在美國華盛頓能夠看到日本東京的一對螢火蟲。而我們向太空中看得越遠,看到的物體就越古老。因為光要經過幾千萬、幾億年才能到達地球。哈勃望遠鏡就這麼凝視著宇宙深處,幫助我們理解星體的誕生、衰老和死亡。
  • 中國已有683塊南極隕石進入國際隕石資料庫
    新華網北京2月8日電(記者王立彬)作為世界上存量隕石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目前已有683塊南極隕石正式進入國際隕石資料庫。據來自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地質科院信息,目前中國考察隊員在南極格羅夫山採集的隕石中,已有683塊獲得國際隕石協會編號命名認可。
  • 去看2.4米望遠鏡,中國最大的通用光學望遠鏡
    望遠鏡口徑達2.4米,鏡身高約8米,重40多噸,是國內目前最大的通用光學天文望遠鏡。麗江觀測站全稱是「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麗江觀測站」,也稱為南方基地。是中國科學院臺雲南天文臺兩大觀測基地之一。另一個觀測基地是撫仙湖觀測站,主要擔負太陽觀測研究。麗江觀測站又分為兩個園區,一個是玉龍縣城園區,一個是高美古園區。
  • 世界第一射電望遠鏡的中國天眼!已發現240多顆脈衝星!
    與黑洞一樣,中子星也是由生命末期的恆星演變而來,當然形成中子星的恆星要小得多,因為它的質量不夠坍縮為一顆黑洞,只能留下一顆直徑10km左右的中子內核。雖然中子星是失敗的黑洞,但它的能量仍然不可小覷。脈衝星的磁場非常強,可有1萬億~20萬億高斯,而地球只有0.5~0.6高斯。這麼強大的磁場就會向外輻射強電磁波,而脈衝星是從兩磁極釋放短而穩定周期性的電磁波。
  • 崑崙萬維2019年實現營收36.9億元 同比增長3.14%
    來源:中國網科技中國網科技2月28日訊 崑崙萬維(300418.SZ)今日披露2019年度業績快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 36.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14%;實現營業利潤 15.4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2.49%;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12.8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27.25%;基本每股收益 1.12元,較上年同期增長 27.27%。
  • 中國郭守敬天文望遠鏡發布首批巡天光譜數據研究成果
    我國自主創新研製的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可以幫助您。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19日在位於和河北省承德市的興隆觀測站宣布,使用中國自主創新研製的郭守敬望遠鏡,中外科學家取得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興隆觀測站距離中國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公元1231年-1316年)的家鄉河北邢臺約570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