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長沙近代史,民國脈絡枝繁葉茂,而嶽麓山,是這錯綜的脈絡裡最深的那條。隨意一處,都足以攪動一城風雲。
自嶽麓書院出發,沿山而上,沿路可見許多高冢大墓。僅辛亥革命前後,犧牲的湖南志士就有300多人。從黃興、蔡鍔、蔣翊武,到陳天華、姚宏業、禹之謨、劉道一,還有更多不知名的革命英烈,長眠於層林深處、青松翠竹之間。
抖落歷史的塵土,他們靜靜佇立山中,像綿延的城市歷史博物館,收容滄桑過往。想要尋訪,往往要沿小徑、攀石階、經古道,正應了那句「人間正道是滄桑」。
01
從山腳的湖南師範大學進入,順著小路蛇形而上,到達麓山寺後,有石級直達一處巍峨的大墓,墓的主人,正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黃興。
對於黃興,即使是年輕一代,也並不陌生。在長沙最繁華的市中心,有條路就叫黃興路,步行街上的黃興銅像,不知道曾經被多少人當做聚會碰頭的坐標。
作為中華民國的創建者之一,黃興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先驅和領袖,與孫中山被時人以「孫黃」並稱。
1904年,黃興回到長沙,邀集12名湖湘愛國志士成立了「華興會」,密謀發動被譽為「中國內地革命之先聲」的「長沙起義」,讓革命風潮「瀰漫三湘」。
一年後,黃興和孫中山在日本會面,成立「中國同盟會」,開始大規模組織反清革命活動。武昌起義爆發時,黃興親自趕到武漢,出任「戰時總司令」。次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黃興任陸軍總長兼總參謀長。
1916年10月,黃興先生由於長期為革命事業奮鬥奔波,積勞成疾,因病在上海去世,終年42歲。次年,孫中山主持治喪活動,國葬黃興於雲麓峰下小月亮坪。
隨棺入斂的還有他生前用過的筆筒和指揮刀以及從戰場繳獲的炮彈桶,代表著他「篤實」「無我」的光輝形象,一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寫下輓聯「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對黃興一生給予高度評價。
黃興墓坐西朝東,地勢開闊,且有湘江環繞,四周綠草如茵,縱看雲霧成海,有大氣磅礴之勢。
02
履石階沿黃興墓往下,就到了蔡鍔墓。與黃興墓一樣,蔡鍔墓塔形碑柱,為民國建築制式。
1904年蔡鍔學成歸國,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雲南編練新軍,培養軍事人才,秘密支持反清革命。
辛亥革命時,蔡鍔在雲南發動起義,任雲南軍政府都督。袁世凱稱帝時,在雲南組織護國軍討袁,舉國震動,袁世凱復闢終失敗,蔡鍔也因這一偉大功績,被譽為「再造共和第一人」。
1916年11月,為國盡瘁的蔡鍔因醫治無效在日本逝世,年僅三十四歲。當時國會為此頒布了《國葬法》,1917年4月將蔡鍔國葬於風景秀麗的嶽麓山上,供後人永久瞻仰和懷念。蔡鍔將軍也因此成為中華民國的「國葬第一人」。
孫中山親自為蔡鍔扶靈,並題寫輓聯」平生慷慨班都護,萬裡間關馬伏波」,對將軍一生功勳予以高度評價。
03
沿著長沙嶽麓山羊腸小道拾級而上,至麓山寺正門附近,一座漢白玉方形碑塔立於眼前,青松翠柏掩映下的「蔣公翊武之墓」六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讀書期間,蔣翊武接觸維新變法的思想,1904年,他毅然放棄了最後一任科舉考試機會,先後加入華興會、同盟會,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11年,在蔣翊武的推動下,共和國誕生的號角正式吹響,武昌起義取得革命以來的首次成功。4個月後,清朝皇帝溥儀宣布退位,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從此終結,這在中國歷史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也是蔣翊武人生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孫中山曾評價他:「辛亥武昌發難,以公功為冠」。
1913年9月9日,蔣翊武領導「二次革命」失敗,在廣西泉州被捕,因多次拒絕袁世凱高官利誘拉攏而從容就義,時年28歲。
1916年,護國戰爭取得勝利,為討袁而犧牲的蔣翊武,被國民政府從桂林迎歸湖南,葬於嶽麓山。從此,一代國魂得以長眠。
04
沿麓山寺左方遊道拾級而上百餘公尺,即達一個頗為特殊的墓葬:陳天華、姚宏業墓。此墓為分冢合葬墓,即各有自己的墓冢,但又共處一塋。陳姚二人的公葬,在當時被毛澤東稱為「驚天動地可紀的一樁事」。
1905年12月8日,為了抗議日本文部省頒布的《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留學日本的青年陳天華揮筆寫下《絕命書》萬餘言,鼓勵人們「去絕非行,共講愛國」,而後蹈海赴死,年僅30歲。
得知親密戰友為驚醒國人以身蹈海後,姚宏業決心繼承陳天華的遺志回國創辦公學興國。然而辦學過程中卻困難重重,求助政、紳、商、學諸界均無效。1906年3月27日,姚宏業憤而投黃浦江。同年5月,革命黨人禹之謨、寧調元等組織長沙萬餘名學生,為二人舉行公葬。
陳天華、姚宏業墓歷經百年,枕深山而棲,林濤氤氳出清涼綠氣,墓碑上的青苔與蟲紋,印刻著時光印記,靜謐得像一泓清泉,讓人沉靜失語。
05
世人皆知嶽麓山多名人墓,其實這裡軍人集體墓也同樣多。許多英烈長眠於此,大部分只餘一個姓氏供世人憑弔。
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是七十三軍公墓,位於嶽麓山赫石坡南側。
七十三軍是湖南地方部隊,建制未劃屬集團軍,是機動部隊,「哪個戰區情況緊急,便往哪個戰區調動」。因此,第六、九兩戰區的對日作戰中,「幾乎無役不從」,由於將士多為三湘子弟,本土抗戰,尤其英勇。
抗日戰爭期間三次長沙會戰,該軍所屬暫編第五師師長彭士量及將士,第七十七師、一九三師、五十師及軍司令部直屬部隊眾多官兵壯烈殉國。1946年春,最後一任軍長韓俊指令專人督修公墓於赫石坡嶽王亭上方。
如今,在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和一條不知名溪水的北側,高高挺立的七十三軍七十七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在光影和流水中泛出滄桑的青色。公墓下方,還有為第四路軍陣亡將士修建的麓山忠烈祠。
06
沿嶽麓山主道景觀路東下,在半山腰會經過月牙形的穿石坡湖。湖的右下方,可循小徑前往五輪塔。
五輪塔又稱北伐陣亡將士紀念塔,為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通體為石結構,分為五層,高11.18米,由當時長沙著名的「二學園」四眾弟子所建。
1926年,國民革命軍從廣東出發對各地軍閥進行北伐,連克長沙、武漢、南京等地,大批湖湘子弟踴躍上北伐前線,很多人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長眠在嶽麓山上。
如今,被綠冠與石欄環繞的五輪塔,佇立於這麓山的清幽之中,靜靜地訴說著歲月的故事。
江流無聲,嶽麓常青,報國之軀,不可盡數。
城市是如此看重這片山林,才選擇在這裡把歷史摺疊進漫漫長夜,將此處作為英烈們的最後歸宿。
如果你哪天遇見他們,請輕聲走過。
百年滄海桑田,感謝他們,曾為這個國家、這座城市浴血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