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4 22: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從湘江上遊,乘木帆船、運沙船、小火輪或遊艇到長沙。過金馬、鵝洲、巴溪灘三個江中沙洲後,1976年以前,即可看到湘江東岸老火車站南側,在殷家衝後,群山的青翠陡坎背景下,聳立著一座傲然蹲立,高約三丈的高大雄偉石猴,一群小獼猴,環繞在它的肩上、臂腕上、或臥於它的懷中、腿旁。大石猴似凝目沉思,也似監視著過往船隻。當湘江大汛漲水時,各類船隻,遠航過此,都以石猴為依歸為坐標,避開對岸靳江衝出的急汛快流,順著石猴至殷家衝群山的河灣,駛向長沙東岸四十八處水陸碼頭,木船留於各自的歸宿碼頭。這一石猴,就是佇立於江岸,已數千百年的長沙南郊著名風景名勝猴子石。它也是民間認為湖南人平安清吉的保護神,船戶、旅客、漁民經過這裡,都自然而然的向石猴膜拜,或者作揖感謝,因之,在地方志或民俗中,都認為石猴是保障一方的神靈,更是水上工作者心中的圖騰。
然而,事出突然,在1966年文革開始縱橫掃蕩後,在少數無知者的心目中,認為這是風水迷信,殊不知,我國歷代建築法規形成的潛規則中,在建築規則中必須保護名山勝景,不遭破壞,連古建築,名木古樹,也必須保護避讓,可是,這一規則,就在文革後期,建築長沙三、八兩個自來水廠時被漠視忽略了,違規了,人民群眾神聖尊重的湘江保護神,母親河湘江監護者千古自然遺存猴子石,竟然被設計者、批准者、硃筆一揮,被選作水塔塔基基址所在,用千斤炸彈,將它徹底轟垮,衝入湘江深潭之中。成為湖南父老鄉親的深重遺憾。從此,母親河千多公裡的黎民百姓,遠道而來湖南的旅遊者,再也看不到這座湘江自然遺產保護神了。
1976年文革結束後,人們在京廣線火車車座位上,疑惑地問:「猴子石哪裡去了呀?」1988年長沙市第三座渡江的公路橋竣工通車,南郊公園也同時建成,建築工人與園林工人緬懷石猴,利用廢鋼材和水泥,在大橋東南側觀賞平臺靠近水廠不遠處,人工壘成一座約三米高的小型石猴縮小仿製像,蒼白瘦弱的仿製石猴被十幾隻小獼猴簇擁著,不倫不類,遊人看後都深感滑稽,認為是開文物的玩笑,開湖南歷史的玩笑。
筆者自抗戰前讀小學時,即多次由學校組織春遊或秋遊時來此瞻仰參觀,此後,在長沙升學就業,只要有機會來南郊,就必然沿鐵道或沿大橋橋頭,來此憑弔,先後大約十餘次,每次都很傷感,發出思古之幽情。為什麼非得在此選址,百思不得其解。
石猴是巨型巖石的自然遺存,高約十公尺,胸圍約三四公尺,下身坐姿,上身挺拔,猴頭約三立方公尺,面向湘江上遊西南方向巍然蹲座,似面帶嚴肅有情的老年人微笑,其肩頭左右手臂,均有小石猴攀援嘻戲,懷中有兩個小石猴偎依斜臥,石猴凝視遠方,顯頑皮不羈狀。面對數千年來的人世滄桑,似感無限肅穆悽涼,他當然無法預見難逃這一古劫數。
此處靠近水成巖群山,經萬年風霜,巖石外露,據筆者已逝舅公告知,粵漢路修築前,石猴與背後群山剝離,當清末民初修築粵漢鐵路後,鐵路路基下的石猴就與後山山巖完全切割與剝離了,石猴就蹲在路基江邊,而路基內側的山巖卻被 削成九十度約高五十多公尺的懸崖陡壁,峻峭山巖了。因此,石猴似乎是聳立於江幹水流浩蕩之滸,顯得更加挺拔與巍然屹立形狀。
民間傳說:「石猴是齊天大聖衝出太上老君八卦爐後,大鬧天宮被楊戩的哮天犬追出天宮,從三十三天竄下來此小憩。」也有傳說:「石猴是從唐三藏西天取經後,到長安呈交經書,被佛祖封為「大戰勝佛」,觀音菩薩取去頭上緊箍後,經佛祖同意恢復自由,回花果山舊地重遊帶領一群小獼猴,來東勝神州南國遨遊,醉心湖湘風光與瀟湘勝景來此休息的。」不論其來源如何?他是巖石風化後民間遺存的自然文物。我們從越南下龍灣勝景的海邊突兀的多座聳立海邊的孤突石巖可以例證。
湘江自株洲,繞過湘潭石灣後,洶湧北下至猴子石附近,江面突然開拓至兩公裡。石猴身下深潭,深逾數十公尺,大汛時波濤洶湧,研究風水迷信的形家(即堪輿學者或地生)都認為「石猴是保障湘江水口的尊神,也是保障湘江一瀉千裡時,湖嶽人文旺氣不外洩的神道。民間俗稱類似楊泗將軍或龍神等保護水口之風水大神,父輩告誡子孫:「對造福湖湘的石猴,不能褻瀆與冒犯,更不能損壞碰撞。」船民與漁民更比民間尊重千萬倍。
石猴身下右側,修鐵路與水塔前,原有一座小廟。稱齊天大聖廟,高約一公尺,廟體也約四立方公尺,神像是與西遊記戲裝類立姿,左右對聯及兩壁題聯甚多,筆者因無筆錄,故已記不太清楚,似有一對聯為:「猴自幾時蹲起?石從何處飛來?」卻像是杭州冷泉亭飛來石前舊聯套用語,又小廟旁記憶中有賣香燭的小屋一間。
此處有一紅色史實,因石猴已毀,長沙導遊介紹景點手冊上已無人提及。當年毛主席在第一師範讀書時,與好友蔡和森、周世釗、肖子升等四人,每逢休假日,多半不是隔河渡水去水陸州,而是每月必溜達來猴子石,談今論古,研究時事,主要是反對軍閥割據,如何解救民間疾苦,筆者忖思:「從第一師範來此,不過一公裡多點,比靈官渡口坐划子去水陸州方便,故「一師四友」來此肯定次數多於去水陸洲。」又建國後,毛主席多次到湘江遊泳,每次都是從猴子石附近沙石碼頭下水,在石猴被炸毀前,估計也在遊泳時來過猴子石與大聖廟重遊憑弔,此事似應引起地方志與旅遊部門考察列入紅色旅遊規劃,有人建議:「用石猴原址後山巖重新修建一座,恢復石猴原貌,與水陸州主席人工石像,隔湘江對峙,也可對毛主席當年革命史實及長沙旅遊勝景增色。淺見供有關方面參考。
來 源 | 嶽麓區檔案館 作 者 止水齋
編 輯丨彭毓妍
校 審丨羅 瑤 楊 剛 李 丹
原標題:《嶽麓史話‖老街舊鎮之猴子石》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