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講故事|一口炒米糖開水,找回記憶中的「甜蜜感」

2020-12-06 慈雲老街

在重慶,有許多有趣的民風民俗,它們見證了古巴渝的文化演變,承載著老重慶人的美好記憶,凝結了一座城市的文明之魂。在本期「老街講故事」中,將帶您了解重慶炒米糖開水的民俗,尋回記憶中的老味道,向您講述重慶的傳統習俗。

除了重慶,我不會再愛上任何一座城市。不僅因為這裡是我的家鄉,更因為這裡有我記憶中的「甜蜜味道」。鶯歌燕舞的春光裡,一頓熱騰騰的家鄉飯菜:鮮筍回鍋肉、椿芽(dian)煎鵝蛋、涼拌蕨菜、涼拌折耳根……大概是最饞人的思念,這種思念後來變成了一種濃濃的鄉愁,只有家鄉的味道方能化解。

在重慶這座熱辣的城市裡,除了火鍋,還有一種味道,也擁有神奇魔力,能讓人在平淡的日子裡,依然感受到溫暖、且有滋有味,這就是一碗簡單卻甜蜜的炒米糖開水。

圖片來源於網絡-摘自書籍《老重慶民俗漫畫》,由藝術家張明志繪製,如有版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還記得小時候的爆米花嗎?香噴噴的爆米花可是炒米糖開水的重要組成食材。它還有另外一種吃法,那就是用開水衝泡,再加入白糖,做成炒米糖開水,既可以當茶又當飯,是很好吃的。在那個沒有這麼多零食的年代,小小的一碗炒米糖開水就能讓生活都變甜。

圖片來源於網絡-香甜的炒米糖開水

重慶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陪都時期」,炒米糖開水就已經成為了重慶民間傳統的小食品。抗戰時期,作家巴金在小說《寒夜》裡,就曾多次出現民國路街上小販叫賣炒米糖開水。

圖片來源於網絡-《寒夜》手稿

在重慶青石板鋪就的老街上,挑著擔子的老人一搖一擺的緩緩而來,擔子的一頭是爐火與燒得滾沸的開水,另一頭是碗匙和白花花的米花糖。隨著一聲悠長的吆喝「炒米糖開水……」,一大群的孩子歡呼著一擁而上。當開水注入盛放著米花糖的碗裡時,清甜的香味就隨著熱汽散發出來,香氣四溢飄滿整個街道!

圖片來源於網絡-炒米糖開水的小攤

抗戰時期,作家張恨水來到重慶生活,也曾在他的《夜半呼聲炒米糖》書中,生動地記錄了當年重慶的炒米糖開水:

此類小販,其負擔至者,左提一壺,右攜一筐,筐上置小燈,其事遂畢。或荷小扁杖,前壺而後筐,手提八方寸立體之玻璃罩油燈,亦盡乃事。壺多有膽,內燃小炭,其火待死,作紫色,僅有微溫,水沸與否,天知之矣。筐中有粗碗,有竹箸,有紙包之炒米糖塊。食時,以米糖碎置碗內,提壺水衝之,即可以箸挑食。糖殊不佳,亦復不甜,溫水中不溶化其味可知也。

雖然,吆喝其聲之情調,乃詩意充沛,至為悽涼。每於夜深,大街人靜,萬籟無聲。陋巷中電燈慘白,人家盡閉門戶。而「炒米糖開水」之聲,漫聲遙播,由夜空中傳來。尤其將明未明:宿霧瀰漫,晚風拂戶,境至悽然。於是而聞此不絕如縷之呼聲,較之寒山夜鐘聲更為不耐也。

十足的重慶味道, 當年的炒米糖開水,不曉得有多好喝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張恨水說重慶

重現記憶中的甜蜜

如果說,以前的炒米糖開水,代表的是一種甜蜜感,那麼現在的我們喝炒米糖開水,是為了「追尋」記憶裡的甜蜜感。

圖片來源於網絡-老重慶米花糖包裝

炒米糖,現在叫米花糖。以前,一般家庭都會在春節到來之時,請打糖師傅到家裡打上幾盒到幾十盒(每盒64封,每封8片,重2兩,重慶地道的量詞單位是「封」。現在的米花糖都採用透明的塑料包裝,以前是採用的油紙,所以才會被稱為「封」。),作為新年待客之用,也作為小孩子解饞的小零嘴。一碗香甜的炒米糖開水是物資匱乏年代,生活困苦之時,充滿希望的甜蜜味道。

而最令人感嘆的是,現在的炒米糖工藝仍然沿襲傳統,只是古法中的米花原為砂炒,現在為了獲得更好的口感改為了油酥。可你知道嗎?即使是現在的炒米糖,在製作過程中,絕大部分的工序,也都是由純手工而成,令人不得不嘆服這是一個古老技法延續的奇蹟。

圖片來源於網絡-炒米糖

炒米糖,首先一定要以優質糯米入料,米一定是要選用西昌、浙江一帶的。把糯米碾衝以後,用篩子篩,細米雜質都不要,這樣能獲得更為上乘的糯米。其次,蒸米的環節需將糯米放置於甑子內蒸熟,所出的熟米才會富有木質清香,而蒸煮前糯米還需要浸泡10個小時才可以。隨後,將蒸煮後的糯米放置在竹蓆上冷卻幹縮,並於通風朝陽處晾曬。這道工序中需要人工經常翻轉,當飽滿的米粒完整、獨立無粘連並失去水分後,用牙齒一咬,發出嘣嘣的響聲,就說明已經曬乾。

圖片來源於網絡-炒米糖的重要步驟製作

之後再是炒米,使米粒裹上糖開水,再用炒米機烘乾。然後將花生油加熱,待油溫達150度左右時下米酥泡……。而此時,火候的掌握最是關鍵,一定要恰到好處,火大了會把米炒焦了,吃起來有糊味,火小了炒出來炒米發僵,吃不動。而炒米時,最好是選用大鐵鍋,這樣一來,更有利於把米粒翻動,眾多的米粒在鍋中競相跳動,一上一下,來回翻滾,令人目不暇接,滿懷期待美食的出爐。

米炒好後就可以做炒米糖了,把糖倒入鍋中,用火燒開,再倒入炒米,攪拌均勻,起鍋放到洗淨的桌子上,用趕麵棍趕成一大塊,待稍微冷卻一點,再把它切成四方塊。在重慶,製糖也是非常有講究的,要將上好的玫瑰花瓣洗淨與白糖放入石缽中用石杵搗爛,直到花瓣與糖結合為紫紅色晶瑩團塊。

圖片來源於網絡-炒米糖

歷經10多道傳統工序後,潔白晶瑩,香甜酥脆,爽口化渣,甜而不膩的「炒米糖」,就這樣奇妙地呈現在了我們面前。

沿襲甜蜜的味道

不知不覺中,時間越走越快,在吃的法則裡,民俗風味重於一切。由「炒米糖開水」帶來的甜香味,在時間的流逝中,漸漸形成了一種文化傳承。

在現在忙碌的時光裡,不妨抽一點時間靜下心來,重溫以前的炒米糖開水。炒米糖開水的做法其實很簡單,用一封米花糖好了,加入沸騰的熱水。隨著悉悉索索的響聲,米花糖逐漸散開,輕輕攪拌一下瞬間就變成了甜蜜沿襲的炒米糖開水。

圖片來源於網絡-炒米糖

未來,再次吃起炒米糖開水的時候,就能回憶起小時候,從炒米糖開水小商販手中接過那一碗熱氣騰騰的美食,與小夥伴們互相分享、嬉笑談天,共同感受濃濃香甜味兒的場景。

在城市森林裡,炒米糖開水以獨有的方式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去向,不忘昨日來處。

圖片來源於網絡-炒米糖

<往期經典文章回顧>

老街會玩樂丨踏青「渝」人古道,打卡重慶的千年鄉愁

老街會玩樂 | 踏青網紅重慶,打卡百年老渡口

老街會玩樂丨踏青老重慶,呼歸石?夫歸石

老街會玩樂丨你有多了解重慶的春天?又到一年海棠煙雨時

老街會玩樂丨魔幻重慶,舞龍~唰~唰~唰~唰

相關焦點

  • 記憶中的年味 安慶:炒一鍋香甜米糖 泡一碗雞湯炒米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周憶文和聶夢婷是地地道道的安慶人,她們回憶過往的每一場年夜飯時,最不可或缺、不能忘懷的就是炒米。每回出門拜年,會得到一碗主人家烹製的熱氣氤氳的炒米,加上三個炆香蛋。嗅著米香,接受主人「吃茶得元寶」的祝福,頓時覺得人情至暖,年味甚濃。
  • 記憶中的年味——炒米糖
    記憶中的年味——炒米糖 在新崗小區巷子裡的一家炒糖店,名叫:無為小姜特色炒糖。每逢年關將近,「炒糖」就成了必備的「年貨」。它的香味,瀰漫在大街小巷的角角落落,熟悉又親切。我記憶中的年味兒,就是從「炒糖」開始的。
  • 雜文:米糖的記憶
    攤子上用大塑膠袋灌得鼓囊囊的一包包米糖齊人高,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還有白花花蓬鬆鬆的炒米,黃澄澄的脆硬的雞蛋饊子,看到它們,希望有一口好牙,可是我滿口的牙因為幼時吃多了糖的緣故,早早地孔洞迭出,好的滋味不能貪戀。現在的孩子,更多是對薯片果凍漢堡感興趣,買回的米糖是不受待見的,如被打進了冷宮,勸了, 才勉強吃一兩塊。
  • 炒米糖,香甜酥脆,台州人忘不了的甜蜜年味!
    小時候,每到臘月的時候,小孩子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看著賣炒米糖的師傅把一整塊的熱氣騰騰的炒米糖劃開,切成小塊,裝進大人帶來的口袋中,等到炒米糖冷了,就迫不及待掏出來吃,咬在嘴裡嘎嘣嘎嘣脆,過年的氣氛就這樣在炒米糖的香甜氣味中開始了。
  • 寶應美食:來來來,吃塊脆酥噴香的炒米糖!
    來來來,吃塊脆酥噴香的炒米糖!一走老城南路過,我聞到那家雜食店飄來炒米糖的香甜味。這是要過年的味道啊!而我又可以吃到心心念念的炒米糖了。對炒米糖的念念不忘要追溯到我十多歲時。二那年冬天從鄉下騎車到城裡表舅家送些年貨,舅媽客氣地讓我自己倒水喝,她正忙著熬料糖,說是要做炒米糖,她的二閨女在揚州工作,打小就喜歡自家做的炒米糖,但只有過年才有空在家蹲幾天,所以舅媽每在年前就會做上幾鍋炒米糖。
  • 做一份傳統的小零食——炒米糖
    炒米糖,炒的焦黃的糯米還飄著米香,米香還未散盡,趕快給它再裹上一層甜甜的麥芽糖外衣。脆脆的米,甜甜的糖,這就是酥脆誘人的小零食——炒米糖。【炒米糖】準備食材:糯米、白糖、麥芽糖。製作過程1:先把糯米洗乾淨。然後放到鍋裡,小火炒至焦黃。
  • 那一聲「炒米糖開水」——懷余光中先生
    他輕聲吆喝了一聲:「炒米糖開水——」十足的重慶味道,我還沒來得及笑,餘先生自顧自地笑開了。我從詩《鄉愁》、《民歌》、《白玉苦瓜》和散文《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認識了余光中。大概是我的愛好感染了在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就讀的小兒子,他為《鄉愁》譜了曲,曾在CCTV上演播。臨行前,小兒子讓我將《鄉愁》的錄音磁帶帶到臺灣,贈送給他景仰的余光中先生。
  • 涇縣榔橋:「炒米糖」香氣四溢 老倆口喜上眉梢
    每天清晨,在涇縣、旌德縣城和鄉村,人們經常看到一位頭髮花白、年近七旬的老人騎著三輪摩託在賣炒米糖、灌芯糖和芝麻粉。老人打開裝糖的袋子,一時間,炒糖的香氣四溢,吸引了不少村民,不一會便銷售一空。  汪和樹是涇縣榔橋鎮浙溪村團結組建檔立卡貧困戶。
  • 溫州文成玉壺店橋尾,記憶中的百年商業老街,一場火帶走了一切
    「顏笠(玉壺話,鬥笠的意思)哎,顏笠,快來買顏笠……」「蝦皮,蝦皮,新鮮的蝦皮……」在我兒時的記憶裡,店橋街是玉壺最熱鬧的地方,各種叫賣聲此起彼伏。翻開《瑞安縣誌》,得以如下記載:據民國二十年調查,玉壺街長80丈,寬6尺,有店屋50座,商業76戶。玉壺街即玉壺老街,位於玉壺鎮中村。玉壺商業發展從上至下可分為:樓頭店、下園、店橋頭、店橋嶺、店橋街、店橋尾。
  • 奔跑的米糖
    原標題:奔跑的米糖小寒一過,婺源山村人家的爐火就旺了。比爐火更旺的,是村民廚房的灶火,家家戶戶的鍋臺上開始氤氳著年的味道。村裡冬日熬米糖的那些天,便是村民心目中最好的日子。母親熬米糖的鍋鏟是從奶奶手裡接過的,她精心熬出的米糖,白淨、甘甜。那米糖的甜美,不是甘蔗、甜蔗、紅薯,抑或米棗、柿子可以比擬的。
  • 秋冬最當季的皖南風味小吃——炒米糖和酥糖
    、黃山宣城、炒米糖、酥糖、食品、隨筆雜談、美食推薦。往年裡,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備好做炒米糖的原料,最初的炒米糖原料特別簡單,只有糯米和糖,高溫下液態的糖賦予了甜的風味,冷卻後,又塑造了炒米糖的外形,一般多為扁長的長方體。炒米糖,不僅僅是安徽人的藝術品,炒米糖是廣西的傳統風味小吃,但是各地有自己的美食創作想法。
  • 老街記憶|打卡市井舊街,探尋難以忘懷的佛山味道
    一條老街,勾勒嶺南市井風情,喚起魂牽夢繞的鄉愁。 外牆爬滿青苔的舊屋靜靜佇立,向過往的行人述說著過往斑駁的歲月,門外的綠植鬱鬱蔥蔥,昭示著小巷中歷久彌新的勃勃生機
  • 龍門浩老街裡外巷子 | 雕琢城市記憶的前世今生
    老街老巷,是城市記憶的骨骼。它們在展示著重慶變遷的同時,也保留著人來人往間的溫情。南岸區龍門浩老街,為留下這份城市記憶,特將裡外巷子改造升級。如今,龍門浩老街將裡外巷子重新規劃打造,分為了「青磚黛瓦尋前世」和「華燈異彩述今生」兩部分,不僅能讓大家重拾城市記憶,還能領略南岸的文化和溫度。
  • 惠州文脈:惠陽淡水老街:千年古城煥發新生機
    特色>>>>>> 老街茶果,至今遠近馳名 現在,淡水老街的鹽業早已無跡可尋,但老街還保留著許多可以追尋的記憶,茶果就是其中之一。
  • 黃梅年味:難忘那一口米糖香——糖粑乃!
    「年味」是懷念,懷念香噴噴的爆米「年味」是回味,回味那麥芽糖的甜蜜「年味」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帶著念想的混合味兒糖粑是黃梅人迎接新年不可少的一樣美食過年家裡來客人了,糖粑是招待客人的必備之品,一口咬下去,只聽「咔嚓」一聲,糖粑被咬兩半,發出脆脆的聲響。酥鬆香脆的糖粑,帶著久別後甜蜜的相逢,回味無窮。米香味和麥芽糖的甜味在嘴巴裡一點一點融化,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孩提時代,回憶起那種兒時過年爭搶糖粑的滋味。全家人其樂融融把一年的辛苦熬作甜水,甘甜了一家人。
  • 凍米糖飄香 那是甜蜜的年味兒
    來源: 金華晚報 作者: 蔣馨怡    瀏覽量: 字號:[ 大 中 小 ] 馬上就到臘月,一波接一波的冷空氣裡年味兒越來越濃
  • 晨讀丨記憶中的冬米糖
    據父親講,熬糖漿是一門學問,熬的時間太長會「老」,製作冬米糖時會失效;而熬的時間太短又太「嫩」,做出的冬米糖會鬆散。父親在多年的實踐中,無師自通,摸索出了熬糖漿和製作冬米糖的技藝,遠近聞名,每年冬天都忙著給別人製作冬米糖。製作冬米糖時,將米花和糖漿在大鍋中拌勻,然後將拌合物倒入一個矩形木框中,用帶有兩手柄的木槌使勁反覆碾壓。
  • 童年的味道——花生糖,回味小時候的味道,快找回自己的童年吧
    童年的味道——花生糖,回味小時候的味道,快找回自己的童年吧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童年裡一款特別有名的小零食,它就是花生糖。菜名:花生糖食材:花生豆300到500克、葡萄乾少量、白砂糖200克烹飪步驟:1、準備一口鍋,放入足量的植物油,然後等到油麵冒煙,差不多有七八成熱的時候,將花生豆倒入鍋中油炸,炸個七八分鐘,大約炸成金黃色就可以,不能太過火,而且而在油炸時要用小火
  • 難以忘懷的童年味道,盤點兒時記憶裡的14道美食,你最愛吃哪個?
    童年的記憶-桂花條頭糕用料 糯米粉 100克 豆沙 100克 粘米粉 50克 桂花蜜水 少許 糖 20克 溫開水 130克童年的記憶-桂花條頭糕的做法 準備食材:具體計量看用料明細。糯米粉100克,粘米50克,細沙白糖20克混合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