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青春北京 青春北京 收錄於話題#青春自習室23個
11月的第四個周四(今天),仍籠罩在疫情當中的美國迎來了「感恩節」。按照美國人的傳統,他們會全家聚在一起,吃火雞,吃飽喝足,第二天好有力氣去商場參加黑色星期五大血拼。
然而,今年美國人民的「感恩節」估計不會過得太舒心,據美聯社24日報導,美國各地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仍在不斷增加,公共衛生專家勸告民眾節日期間儘量待在家裡、避免參加大型聚會。反而是在中國,不少商家開始以此為噱頭,以「感恩回饋」的名義做起了營銷。
「感恩回饋」本沒有錯,錯只錯在此「感恩」非「感恩節」之感恩,「感恩節」和我們常說的這個溫暖的詞語壓根兒就不是一回事。
感恩之源?萬惡之源!
「感恩節」的起源,像極了我們熟知的「農夫與蛇」的故事。
400年,一群英國清教徒乘「五月花」號船來到北美大陸。他們在當地印第安人的幫助下安頓下來。然後故事出現了兩個版本——溫情的版本是:在收穫的日子裡,他們邀請友善的當地原住民一同歡慶豐收,感謝上帝的賜予,過了第一個「感恩節」;殘酷的版本是:清教徒們恩將仇報,對印第安人進行了大屠殺,他們感恩上帝給予了他們「戰爭」的勝利,過了第一個「感恩節」。
而無論是哪個版本,清教徒們感恩的都是上帝;無論是哪個版本,印第安人們最後的結局也都是被侵佔、掠奪、屠殺。
1814年,美國詹姆斯·麥迪遜政府作出屠殺印第安人的獎勵。法令規定每上繳一個印第安人(不論男女老少甚至嬰兒)的頭蓋皮,美國政府將會發給獎金50—100美元。
19世紀20年代到90年代,美國國會通過《印第安人驅逐法案》,集中發起了1000多次不同規模的軍事行動,到 189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滅絕印第安人的作戰任務。
1862年,林肯總統下令絞死了38個明尼蘇達曼卡託地區的達可它人蘇語部落的38個酋長。
……
現在,每逢「感恩節」,美國總統都會舉行「赦免」火雞活動。
當地時間11月24日,美國總統川普按照白宮傳統,在玫瑰園特赦感恩節火雞,並感謝醫務人員努力控制疫情,但全程隻字未提總統大選最新結果。美媒稱,川普如今的境地恰巧應驗了兩年前感恩節他嘲諷敗選火雞的「神預言」。當時川普稱,網友通過白宮官網舉辦的公平公開的選舉投選出火雞「豌豆」作為嘉賓出席白宮感恩節儀式,而敗選的「胡蘿蔔」卻拒絕承認敗選,並要求重新計票。
誰又能去赦免那些當時被屠殺的印第安人呢?
霸權主義心理安慰
短短幾百年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冷戰」過後,美國迅速成為世界第一大國。不可否認的是,除了美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美國的強大離不開殖民、戰爭,和帝國主義掠奪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勞動創造。但是美國會對此感恩嗎?顯然連承認都不會承認的事情,談何感恩?
就像1863年林肯在正式宣布「感恩節」成立時說道:「我們享有豐收的土地與美好氣候。對這些我們每日享受的慷慨賜予,我們很容易忘記它們源自何處,這是全能上帝的供應。上帝的巨大力量,即使是剛硬的心都會被穿透軟化。」美國需要構建出一個虛無的形象以使自己對掠奪來的財富感到心安理得。
如今美國已經是多民族融合文化,絕大多數美國人從生活習俗上已經遠遠和清教徒扯不上關係,但是從精神上仍然有很強的清教徒痕跡。到今天「感恩節」的餐前感恩詞仍然是感謝主,感謝上帝。
我們文化中的感恩,和「感恩節」沒有關係
所以,美國的「感恩節」並非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我們文化中的感恩,和「感恩節」沒有關係。
拋開美國的「感恩節」,單從簡單的感恩二字來說,過一下沒什麼不好,畢竟這代表我們內心需要更加善良、溫暖、回報、友善的環境。我們所理解的感謝親友、恩師、革命先輩、建設者們這些感激之情,也用不著非得搞一個「感恩節」來寄託。
再細想一下,我們很多的傳統節日才是真正的「感恩節」,它們都寄託了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比如清明節緬懷過世的親友,重陽節寄予感恩敬老的情懷,還有五一勞動節、中國豐收節,感謝勞動人民的辛苦付出……含蓄的中華民族把最純粹的感恩內核蘊含在春夏秋冬的時時刻刻裡。
這種跟爸媽說聲「謝謝」的事,如果你只是每年趁著所謂的「感恩節」說一次,那就太說不過去了。
常懷感恩之心,常做警醒之人
對於一個本不屬於我們的節日,我們更多的是要追本溯源,畢竟道德觀的形成並非靠感恩教育就能塑造。決定一個人未來道德感的,是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而不是一個「感恩節」,或者一場營銷式的「感恩教育」。
所以想通過美國感謝上帝的「感恩節」來達到某種教育意義,大可不必。
《國際歌》中有一句歌詞: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
全靠我們自己!」
要感謝,就要感謝人民勤勞的雙手,感謝衝向霸權主義的拳頭。人生最盛大的節日,就是我們動手改變世界的今天。過好它,足矣。
參考文章:
美國需要一個敵人——感恩節對於美國的重要性(作者:北山浮生)
有人赦免火雞,可誰來赦免他們?(作者:大公無司)
編 輯 | 劉 青 校 審 | 王 琪
原標題:《美國的「感恩節」,和我們常說的感恩是一回事兒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