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學基礎專刊
目錄學研究
專欄導言 吳格
《四庫全書》提要文本系統例說 許超傑
內容摘要:《四庫全書》提要文本存在頗多差異,前人往往將其歸結為不同時期對提要文本的修訂。但這就忽略了一個問題,即一則提要可能具有多種提要稿,即不同的源文本,而不同的源文本也產生了不同的提要文本系統。本文以《孝經大義》《孝經註疏》《周易旁註前圖》《革除遺事》等為例,指出提要文本之間巨大的差異並非是流傳、修訂產生,而是由於提要稿依據底本不同所致。進而指出存在不同分纂官分別為同一種書的不同版本撰寫的分纂稿、不同分纂官為同一種書的同一版本撰寫的分纂稿、同一分纂官為同一種書的不同版本撰寫的多種分纂稿等三種產生不同源文本的情況。提要文本系統的提出有利於推進《四庫》提要研究的立體化與精細化,進一步深化《四庫》提要研究。
關鍵詞:《四庫全書》 提要 提要稿 文本系統 底本
作者簡介:許超傑,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學術史。
張金吾抄錄書籍考
——基於《愛日精廬藏書志》與相關題跋的研究 李文潔
內容摘要:本文依據《愛日精廬藏書志》對藏書來源的記錄,概述張金吾從私人藏書家處抄錄書籍的基本情況。著重以張金吾從黃丕烈處傳錄的書籍為考察對象,結合題跋資料及相關書籍的存世情況,逐一梳理其抄錄情況以及抄錄書籍的來源和去向,從而部分地還原了張金吾借抄黃丕烈書籍的情形。研究過程中發現,黃丕烈舊藏書籍在當時曾被多位藏書家傳錄,形成了具有同源關係的多部抄本,這為辨別清抄本及其來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而通過二人傳錄書籍的實例,也可更好地了解當時藏書家以借抄來互通有無的現象。
關鍵詞:張金吾 《愛日精廬藏書志》 黃丕烈 書籍來源 借抄
作者簡介:李文潔,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古籍版本、藏書史。
《天津鹽業銀行存庫海源閣書目》的文獻價值 趙嘉
內容摘要:《天津鹽業銀行存庫海源閣書目》為佚名所作稿本,記錄了楊氏抵押在天津鹽業銀行的海源閣遺書共97 種,其價值尚未被揭示。通過對《書目》中著錄古籍的調查以及結合相關的史料分析,可以推斷出《書目》的作者應是民國時期版本學家傅增湘。《書目》是傅氏在鹽業銀行訪書時的記錄。這部目錄的存在,不僅可以豐富對訪書類型目錄的認識,同時,其對海源閣藏書的細節著錄也完善和更正了以往的相關研究,值得注意。
關鍵詞:《天津鹽業銀行存庫海源閣書目》 傅增湘 海源閣 訪書目錄 古籍版本圖錄
作者簡介:趙嘉,河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版本目錄學、藏書史。
寫本與印本
《孟子》單疏本蠡測
——以南宋越刊八行本為中心 王耐剛
內容摘要:十三經中惟《孟子》單疏既無傳本又無刊刻之文獻記載。後世文獻或有著錄《孟子》單疏本者,但多不可信。本文從文獻考證出發,釐清後世文獻所見《孟子》單疏本之源流,明其為註疏合刻之傳本。又進一步以版本研究為切入點,從傳世《孟子註疏》諸本的差異中尋找線索,考論《孟子》單疏本存在的可能性。
關鍵詞:《孟子》單疏本 八行本 十行本 版本校勘
作者簡介:王耐剛,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古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四書學文獻與明清學術史。
《中興兩朝編年綱目》版本初探
——以國圖藏本為線索 雷震
內容摘要:《中興兩朝編年綱目》是一部記載南宋高、孝兩朝歷史的綱目體史書。此書現存殘宋本一部、影宋抄本三部。經比較發現國圖藏抄本文本錯誤較多,《中華再造善本》以此本配補殘宋本影印似有不妥。國圖藏影宋抄本之底本,來源於一個與殘宋本同源的本子,該本即劉時舉編《續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鑑》所引之本。通過比對異文葉內容,本文認為三部抄本同出一系,與殘宋本有緊密又有區別的血緣關係。在南宋後期,至少有三種《中興兩朝編年綱目》存世,三種版本的差異主要是由於刷印時漏刷版片造成的。這些結論對今後繼續深入研究《中興兩朝編年綱目》的版本、流傳等問題有所助益。
關鍵詞:《中興兩朝編年綱目》 殘宋本 張金吾 張蓉鏡 陸心源
作者簡介:雷震,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代文獻和政治制度史。
《類說》天啟刻本系統學術價值再探 關靜
內容摘要:學界一般認為《四庫全書》本《類說》源自天啟刻本,但令研究者困惑的是文淵閣本文字似又較天啟刻本「整齊」。通過對不同藏本進行比對,可證實天啟刻本有早印、後印的區別,二者之間存在條目差異。四庫本底本為早印之天啟刻本,而大陸學界普遍使用的國圖藏本乃後印本。因此,本文所云天啟刻本系統包括天啟刻本、以之為底本的四庫本以及由此衍生的影印本、校注本。近年來,學界對該系統《類說》的問題漸有察覺,但其學術價值尚未被正確認識。本文引入大量《類說》抄本比勘後指出:天啟刻本系統存在引書數量減少,出處有誤;分卷擅自拆分,卷次混亂;撰人著錄刪而未盡,信息錯用;條目大量遺漏,順序不同;文字脫衍訛誤,隨意妄改等問題與不足。最後重新評估該系統《類說》的學術價值。
關鍵詞:曾慥 《類說》 天啟刻本 四庫本
作者簡介:關靜,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後。研究方向:宋元明清文學、小說文獻學。
惠棟《春秋左傳補註》版本考述 樊寧
內容摘要:上海圖書館藏惠棟《春秋左傳補註》稿本是該書目前可見的最早文本,頗具學術價值。據稿本可知此書初名《春秋左傳考》或《春秋考》,與《九經古義》初稿《九經考》是同一系列著作,皆撰於雍正十二年(1734) 以前,而稿本的修訂部分則完成於乾隆八年( 1743) 或稍後。乾隆三十九年(1774)李文藻首次付梓此書,字體清晰,內容完整,訛誤較少,堪稱精美。《四庫全書》本以李氏刻本為底本,二者基本一致。《貸園叢書》本和《皇清經解》本皆有不同程度的墨釘與闕文,影響了版本價值。《墨海金壺叢書》本和《守山閣叢書》本則經增刪改動,錯訛之處較多,版本價值最劣。比勘《春秋左傳補註》稿本與刻本,發現二書內容存在諸多差異,故李氏刊刻所據的底本很可能非此稿本,且多種跡象表明,李氏刻本似未經惠氏最終修訂。如整理此書,應當選擇李氏刻本為底本,以稿本、《四庫全書》本等為參校本,還要參考南京圖書館所藏的盧文弨批校本。
關鍵詞:惠棟 《春秋左傳補註》 稿本 刻本
作者簡介:樊寧,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講師。研究方向:版本目錄學,清代經學史。
《皇清職貢圖》刻本考述 黃金東
內容摘要:《皇清職貢圖》版本情況複雜,不僅有彩繪本、寫本、刻本三個版本類型,而且每種類型中又有不同的版本。刻本形式的《皇清職貢圖》由於易於複製,有利於擴大傳播受眾和地域範圍,成為彰顯朝廷權威、頌揚帝王功業的最佳工具,不僅有乾隆殿本和嘉慶增補重刻本,而且出現了翻刻本。三種刻本完成時間及相互關係為: 乾隆殿本完成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嘉慶本是在乾隆殿本基礎上增補的重刻本, 完成於嘉慶十年(1805);翻刻本以嘉慶十年重刻本為藍本,並抽掉了嘉慶時期的內容冒充乾隆殿本,以達到炫耀或牟利之目的。目前已有考證成果及著錄為乾隆武英殿刻本者其實多為嘉慶翻刻本。《皇清職貢圖》的創製,背後有著深刻的政治內涵和動機。
關鍵詞:《皇清職貢圖》 武英殿刻本 重刻本 翻刻本 政治動機
作者簡介:黃金東,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邊疆民族歷史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
北大圖書館藏姚錫光《籌陸軍芻議》及其史料價值 彭賀超
內容摘要:現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的《籌陸軍芻議》,一函一冊,收錄了《擬訂陸軍綱要一門說帖》《全國陸軍章制總目》《全國陸軍綱要第一》《擬訂陸軍官職階級議案》等條陳。該書是光緒三十年(1904) 姚錫光奉練兵處會辦大臣袁世凱之命撰寫的中國陸軍改革草案,既揭示了清末新軍制度的來源途徑及練兵處幕後人物的活動,也彌補了姚錫光仕途軌跡中缺失的某些環節,有助於深化清末練兵處及姚錫光的研究。
關鍵詞:《籌陸軍芻議》 姚錫光 袁世凱 練兵處 新軍
作者簡介:彭賀超,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近代政治史、軍事史。
柯劭忞《春秋穀梁傳注》的成書、刊行與版本差異 張鴻鳴
內容摘要:柯劭忞所撰《新元史》是元史領域的經典之作,但柯氏用力甚多的《春秋穀梁傳注》卻並未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甚至在數次影印與現有不太多的研究成果中,對其版本與刊行時間的判斷多有錯誤。本文通過分析柯劭忞交遊,對勘《春秋穀梁傳注》的兩個版本,認為《傳注》成於民國十六年(1927)前後,初版很可能是在廉泉幫助下於文明書局排印出版。北京大學研究院文史部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 根據柯劭忞增刪後的《春秋穀梁傳注》定稿重新排印出版,並作為《柯鳳蓀先生遺著》的第一種發售。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柯劭忞批註本初版《春秋穀梁傳注》,是柯氏較早的批校本,雖非最終定本,仍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與校勘價值。
關鍵詞:柯劭忞 《春秋穀梁傳注》 文明書局 北京大學研究院文史部
作者簡介:張鴻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博士生。研究方向:古籍版本學、經學文獻和金石學。
校勘理論
「竄句脫文」及「錯誤一致原理」與通俗小說版本譜系考察
——古典文獻基本原理例說之一 趙益
內容摘要:西方校勘學總結的Homoeoteleuton 和中國校勘學總結的「 涉上下文而脫」 (「 因同字而脫字」) 在中國古代通俗小說中表現為「 竄句脫文」,是一種具備明確致誤之由和較高複雜性的抄寫錯誤,可以運用「錯誤一致原理」進行通俗小說版本譜系的考察。運用「錯誤一致原理」 考察版本譜系是一種邏輯推理方法,具有鮮明的方法特點,可以發現很多深層次的問題,如考察《水滸》簡本的「竄句脫文」並運用「錯誤一致原理」進行推理,即能得出關於《水滸》簡本系統的一些重要結論。版本譜系考察中的「 錯誤一致原理」是古典文獻基本原理之一,文獻研究者應當給予充分的重視。
關鍵詞:竄句脫文 錯誤一致原理 版本譜系 通俗小說
作者簡介:趙益,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文化史。
專欄導言
吳 格
本期刊載目錄學研究論文三篇,時代分別關乎清乾隆、嘉道及民國三十年代,討論涉及《四庫提要》文本系統、《愛日精廬藏書志》撰者張金吾之抄書活動,及清季四大藏書之一海源閣藏書散出期間之記錄,均屬中國目錄學、藏書史的熱點課題。茲經作者爬梳史料,切換角度,深入研究,所獲足以發人思考,益人心智,披讀之下,感慨良多。
《<四庫全書>提要文本系統例說》一文,受已故劉浦江先生對《小字錄》諸提要研究之影響,進而提倡對《四庫全書提要》文本系統之關注。對於《四庫提要》諸文本存在之差異,作者認為「前人往往將其歸結於不同時期對提要文本的修訂,但這就忽略了一個問題,即一則提要可能具有多種提要稿,即不同的源文本,而不同的源文本也產生了不同的提要文本系統」。
作者以《孝經大義》《孝經註疏》為例,「指出提要文本之間巨大的差異並非是流傳、修訂產生,而是由於提要稿依據底本不同所致。進而指出存在不同分纂官分別為同一種書的不同版本撰寫的分纂稿、不同分纂官為同一種書的同一版本撰寫的分纂稿、同一分纂官為同一種書的不同版本撰寫的多種分纂稿等三種產生不同源文本的情況。」同書而提要有多稿,多稿或出一手、或出眾手,揆諸事理,合於常識,結論應予支持。
至於認為「提要文本系統的提出有利於推進《四庫提要》研究的立體化與精細化,進一步深化《四庫》提要研究」,則何謂「立體化」,如何「精準化」,尚待付諸實踐。依個人經驗,官修大典一經結束,未必會有意保留纂修過程中各文本。
今去乾隆後二百餘年,《四庫提要》之源文本及各階段中間文本,必有缺失。如承認源文本及中間文本之缺失為實況,是否對構建不同的文本系統仍具信心?如認可現存《四庫提要》諸抄本分屬不同之源文本,是否即能達成研究「立體化」和「精準化」?
順便說來,通行本《四庫提要》以外,南北圖書館近年所發現之若干《四庫提要》抄本,介紹者之定名與闡釋,是否皆準確可信,足以支撐文本系統之建立?進而言之,呼籲建立《四庫提要》之文本系統,是否較之對《四庫提要》內容之研讀更為緊要?
《張金吾抄錄書籍考—基於<愛日精廬藏書志>與相關題跋的研究》一文,統計《愛日精廬藏書志》入錄諸書之來源,指出張金吾所著錄之善本中,至少有五分之一弱,為得自「繕抄秘閣」「假錄相知」之傳抄本,說明直至清代中期,傳抄仍為藏書家增益圖書的必須手段。
作者利用館藏,深入考察張氏自黃丕烈處傳錄之圖書多部,結合兩位之藏書題跋等數據,梳理各抄本之來源及去向,以張氏大量向黃氏及他人借抄圖書之事實,展示當日藏書家之間互動情景。
作者又指出,士禮居所藏珍本先後經藏書家傳錄,造成存世諸抄本之同源關係。今日讀者對於抄稿本、抄本之認識,一般依賴圖書館目錄之指引,而圖書館古籍館員對於稿本、抄本之鑑定著錄,向來為工作難點。充分利用聯合目錄及藏書題跋,釐清抄本之來源及複本,給抄本以恰如其分之版本判斷,仍是一項遠未完成的使命。
圖書館近年所從事古籍普查已獲階段性成果,初步釐清古籍存量後,接續之任務,自應對古籍尤其是善本之底本來源、流傳途徑等,有更深入的研究與介紹,為存世典籍建立各自身份之準確檔案。
《<天津鹽業銀行存庫海源閣書目>的文獻價值》一文,利用新近影印面世之《天津鹽業銀行存庫海源閣書目》,發現所著錄當時抵押於天津鹽業銀行之宋本三十三種、元本二十三種、校本二十一種、抄本十九種,明本一種(合共九十七種),乃上世紀三十年代海源閣藏書流出時之珍貴記錄。
海源閣藏書之散出及日後入藏北圖,是近代藏書史中重要事件。作者通過查證《書目》中著錄之古籍,結合相關的資料分析,推斷其出於民國間版本學家傅增湘之手。《書目》系傅氏訪書鹽業銀行時匆匆所記,雖體量不大,且非嚴格意義之書目,屬於藏書家之「訪書記錄」,及其流傳後世,卻可為追蹤海源閣藏書流散過程補充若干細節,正所謂竹頭木屑,各有其用。
此本見於《南京圖書館藏稀見書目書志叢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非遇識者,極易為人忽視。南圖收藏此本數十年不失,今將其選入《叢刊》,公諸於眾,真稱文獻之幸。圖書館人守護之功,又因文獻學者之重視,據此戔戔小冊,逐條爬梳,追根尋源,還原出海源閣藏書散出時周叔弢、傅增湘等前輩學人先後至鹽業銀行訪書等細節,遂令此本久晦之後,仍不失其用。觀此圖書館人與文獻學人之良性互動,不禁令人額手稱慶,讚嘆不已。
本期為「文獻學基礎」專刊,文章選題分別屬於目錄、版本、校勘這三個文獻學最基礎的分支。文獻學為從事古代文化研究之基礎學科,久已成為通識,而目錄學又為基礎之基礎,日益引人重視。
本欄目所收論文三篇,皆能從目錄出發,以小識大,不厭其煩,借目錄以探討圖書流變,揭示學術脈絡,從而踐行目錄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傳統。文獻不亡,學術常新,目錄學研究貫穿古今,風清氣正,後來居上,正未有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