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四川社科院
即刻獲取天府智庫新內容
《農村經濟》簡介
《農村經濟》雜誌創刊於1983年,是由四川省農業經濟學會主辦、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管、《農村經濟》編輯部負責編輯出版的四川省唯一面向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的農業經濟類全國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期刊先後由吳嘉偉、郭曉鳴、杜受祜、張克俊同志擔任主編。
從創刊至今30多年來,《農村經濟》始終緊隨我國農村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脈絡,不斷調整辦刊思路,朝著「集政策導向性、學術權威性、實踐指導性於一身的農村經濟理論和政策研究一流期刊」邁進。一是根據形勢的變化,《農村經濟》幾經擴版,增大刊發文章容量,在保留精品欄目的基礎上不斷對期刊欄目進行重大調整,以更好地突出研究的重大性、理論性、政策性特徵。如約請國內知名專家來稿的「專家視點」,反映黨和政府重大政策調整的「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反映突出事件的「災後重建研究」及為中青年學者提供平臺的「博士碩士論壇」等欄目均具有鮮明特點和強烈針對性。二是瞄準研究前沿,組織高質量稿件,將國家重大社科基金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稿源和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作者稿源納入本刊「專家視點」,以進一步提高刊物影響力。如韓俊、張曉山、黨國英、馬曉河、張紅宇、溫思美等一批國內有較大影響力的知名專家均對本刊給予了大力支持並紛紛賜稿。三是堅持主動辦刊、開放性辦刊,充分發揮刊所合一的特殊優勢,期刊責編通過參與課題研究,形成研究成果,不斷提高自身的編研能力,以促進期刊向著高質量水平發展。四是《農村經濟》在辦好刊物的基礎上,十分注重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聯繫,準確把握不同時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多年來,《農村經濟》秉承「評析農村改革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討農村改革實踐的經驗和方法,從全新和全面的角度展示改革開放後的嶄新面貌」的辦刊宗旨,致力於為經濟理論工作者提供研究新動態,為各級政府提供發展新思路,為廣大農村經濟工作者提供實踐新方法。通過作者、讀者和編者的共同耕耘,《農村經濟》於1991年正式列入全國農業經濟類核心期刊,曾被四川省新聞出版局評為一級期刊、被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優秀期刊稱號。《農村經濟》也已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併入選《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此外,《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18年版)對全國2164種正式出版的人文社會科學類期刊2017年的文獻計量指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按人文社會科學類期刊2017年影響力指數及影響因子排序、按人文社會科學類期刊2017年各類計量指標排序和按人文社會科學類期刊2017年被引頻次及可被引文獻量排序,《農村經濟》均在「綜合性經濟科學/農業經濟」類期刊中排名列全國第六、在同類地方性期刊中榮列第一。
回顧過去,通過長期的艱苦努力,《農村經濟》在政策導向性、學術權威性、實踐指導性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現已深受四川及全國農村經濟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的喜愛。展望未來,中國農村經濟正在發生更加深刻的變革,「三農」問題已成為舉國關注的焦點,鄉村振興戰略正在全面實施,《農村經濟》仍將一如既往地追隨時代潮流,與時俱進,不辱使命,再創輝煌。
《農村經濟》開設有「專家視點、熱點透視、土地問題、產業結構研究、區域經濟、農民收入與消費、財政與金融、農村社會保障、農村現代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農村經營管理、他山之石」等重點欄目,覆蓋面寬,涉及範圍廣,集政策導向性、學術權威性、實踐指導性等於一身,以期能充分滿足各具需求的讀者和不同研究領域的作者。
2020年第9期目錄
2020年第9期重點文章摘要
「十四五」時期的鄉村振興:趨勢判斷、總體思路與保障機制
葉興慶 程鬱 趙俊超 寧夏
[摘要]「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邁向現代化建設新徵程的開局時期,城鄉關係將進一步調整,鄉村人口、產業、社會結構將進一步演變,農業農村發展中的重大結構性變化將進一步凸顯。應圍繞城鄉居民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促進農業綠色化發展、規模化經營、品牌化營銷,提升農業價值創造和市場競爭能力;圍繞城鄉居民對鄉村新功能的需求,著力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釋放農業農村多元價值;圍繞增強「適度進口」的穩定性可靠性,著力促進農產品進口來源多元化,提高對全球農產品供應鏈的掌控能力;圍繞提升鄉村生活品質,著力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質量,加強鄉村社會治理能力建設;圍繞縮小城鄉和鄉村內部階層差距,構建緩解相對貧困的政策體系。應針對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導致鄉村衰退的主要因素注入對衝和反制力量,徹底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壁壘,促進以「人、地、錢」為核心的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均衡配置。
[關鍵詞]「十四五」 鄉村振興 城鄉融合 保障機制
[作者]
葉興慶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 北京市 100010
程鬱 研究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 北京市 100010
趙俊超 研究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 北京市 100010
寧夏 副研究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 北京市 100010
基於「滲流模型」的城鄉融合發展機理與路徑選擇
李後強 張永祥 盧加強
[摘要]城鄉要素交換和融合發展是一個動態、複雜的過程。本文創新性地運用滲流模型的數理方法和思路,深刻闡述城鄉要素滲流的機理和特徵,研究城鄉融合的生態標度、形態標度、業態標度、文態標度、人態標度,並明確提出強化市場邏輯,暢通城鄉要素滲流的通道;調整宏觀政策,提升城鄉要素滲流的質量;持續解放思想,創新城鄉要素滲流的機制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滲流模型 標度理論 城鄉融合
[作者]
李後強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四川成都 610072
張永祥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四川成都 610072
盧加強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四川成都 610072
基於二維分析框架的農村宅基地退出政策工具優化研究
劉潤秋 餘超
[摘要]政策工具選擇與組合對農村宅基地退出政策目標實現有著重要影響。本文以政策工具為視角,構建包含政策工具和目標價值的農村宅基地退出政策二維分析框架,採用內容分析法對農村宅基地退出政策進行分析。研究發現:第一,自「三塊地」改革以來,農村宅基地退出政策數量逐步增多,其政策類別呈現出典型「金字塔」結構。第二,中央政府對不同類型政策工具的依賴存在明顯的「差序偏好」,高度使用環境型政策工具,相對較少使用供給型政策工具,而對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嚴重缺乏。第三,政府對農村宅基地退出政策的目標價值認識較為片面,體現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政策工具數量遠多於生態價值,且政策設計傾向於利用環境型政策工具來促進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完善環境型政策工具細節,優化供給型政策工具結構,加強需求型政策工具應用和注重農村宅基地退出政策生態價值是完善我國農村宅基地退出政策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農村宅基地退出 政策工具 目標價值 內容分析
[作者]
劉潤秋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四川成都 610065
餘超 博士研究生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四川成都 610065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典型試點區域宅基地退出的績效評價與路徑優化研究」(編號:17BJY09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要高度重視糧農收益下降問題
張謀貴
[摘要]當前我國種糧經濟效益不容樂觀,糧食生產利潤逐年減少。其主要原因是糧食價格下降、人工成本和土租金成本上升過快。而深層次原因是國家取消了玉米的臨時收儲政策,降低了水稻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引發糧食實際銷售價格的較大幅度降低;全社會平均工資快速增長、農村勞動力快速向非農產業轉移引發了農業的勞動力工資價格大幅上漲;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和國家出臺一系列惠農政策刺激了土地租金價格快速上漲。因此,針對種糧效益過低情況,要增加糧食收入補貼,小幅上調糧食最低收購價格,調整糧食種植結構,促進糧食產量和農民收益穩定增長,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關鍵詞]糧食成本收益 糧食補貼 糧食最低收購價
[作者]
張謀貴 研究員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 安徽合肥 230001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糧食主產區利益機制創新研究」(編號:18BJL087)的研究成果。
金融知識有利於農村減貧嗎?
——來自中國的微觀證據
潘選明 張煒
[摘要]深入探究影響農村貧困的因素,對於2020年後農村反貧困具有重要意義。已有文獻發現影響農村貧困的因素眾多,但鮮有研究從農戶自身金融知識這一視角出發考察中國農村貧困問題。作者基於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數據對金融知識影響農村家庭貧困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結果表明,受訪者的金融知識水平顯著降低了家庭發生貧困的可能性,這一發現在緩解內生性和多種穩健性測試下仍然保持穩健。進一步研究發現,不同性別、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的受訪者金融知識對家庭貧困的影響有著顯著的差異,區域異質性分析同樣發現金融知識的減貧效應具有區域差異。作者為理解農村貧困的影響因素提出了新視角,為今後的反貧工作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知識 農村減貧 減貧異質性
[作者]
潘選明 博士研究生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四川成都 611130
張煒 教授 博士生導師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四川成都 611130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居住安排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研究」(編號:15CRK013)的研究成果。
代際轉換視角下老一代農民工弱勢化趨向及發生機制
周建華 孫豔飛
[摘要]當下農民工群體代際轉換持續加快、代際邊界愈加清晰、代際差異表現顯著,新(生代)老(一代)農民工身份標籤越來越明顯。對於身處農村人、城市外來人和高齡勞動力三重弱勢境地的老一代農民工而言,他們或成為目前中國最為弱勢的社會群體之一。其弱勢化趨向深嵌於個體生命軌跡,並隨著生命歷程漸次展開而持續累積。生命歷程範式框架下,將老一代農民工弱勢化特徵置於變化著的時空背景過程表達,探源弱勢根源趨向,探析積弱機制過程,探討改善思路方案。研究有利於準確把握新時代農民工主體特徵、動態趨向、特殊問題,增進農民工政策調整的前瞻性、主動性、針對性,助力正在老去或「離場」老一代農民工時空重塑。
[關鍵詞]代際轉換 老一代農民工 弱勢化趨向 發生機制
[作者]
周建華 教授 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南長沙 410114
孫豔飛 碩士研究生 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南長沙 410114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代際轉換背景下老一代農民工去向圖景及其政策回應研究」(編號:17BSH147)、2020年湖南省研究生教育創新工程和專業能力提升工程項目「農地流轉視角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與發展研究」(編號:CX2020088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圖文 | 《農村經濟》編輯部
原標題:《期刊速遞|《農村經濟》2020年第9期目錄和重點文章摘要》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