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研究》簡介
《毛澤東思想研究》雜誌1983年創刊,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共同主辦,系全國第一家公開出版的研究和宣傳毛澤東思想的大型學術理論刊物。原為季刊,從1997年第1期起改為雙月刊。其辦刊宗旨是:從理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上研究和宣傳毛澤東思想,著重研究和宣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毛澤東思想的新發展。
《毛澤東思想研究》確立了「立足四川、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工作方針。基於貫徹這一方針,刊物建立和發展了同中央有關部門和單位(如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全國各地和軍隊系統有關科研、教學、宣傳部門的聯繫,還同國外同行開展一些學術聯繫和交流活動,實行開門辦刊,努力把刊物辦得更有生機和活力。一批有影響的特色欄目,如從各個領域研究毛澤東思想、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研究、黨史黨建研究、思想政治研究等持續推出。此外,還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不斷開設一些新的欄目,如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海外譯叢等。2005年曾榮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稱號,為中央檔案館指定收藏。
我刊公開向國外發行,已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尼克·萊特博士曾在美國出版的頗有影響的《中國共產黨研究通訊》上,以《毛研究在中國,對<毛澤東思想研究>的回顧》為題,專文評介我刊。刊物與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格裡菲斯大學和新英格蘭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日本原毛澤東思想學院、蘇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香港地區萌芽書屋等機構建立過聯繫,有的至今還相互交換刊物和資料。在國外若干研究機構和高等學府的圖書館中,如東亞集萃、耶魯大學、加州大學、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和史達林紀念館中都陳列了我刊,有的還收藏了本刊從1983年創刊號以來的刊物。
2019年第6期目錄
2019年第6期目錄
2019年第6期目錄
2019年第6期重點文章摘要人民主體的不朽詩篇
——以毛澤東詩詞中古人與神人意象為中心
胡天嬌 徐俊忠
〔摘要〕毛澤東詩詞不僅具有審美維度上的欣賞價值,更潛藏著他對革命、建設的構想,通過對其詩詞的賞析,有利於深入理解毛澤東內心深處的社會主義藍圖。援引典故是毛澤東詩詞中一種常見的技法,毛澤東通過對典故人物的評析進而抒懷遣志。毛澤東所援引的古人、神人形象有三種作用,一為充當譬喻的喻體,二為渲染古今交錯的氛圍,三為擔當詩詞議論中心。在典故形象的運用中,蘊含著毛澤東人民民主、反對權威、重視革命創新精神的思想,也寄託著毛澤東對於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宏偉理想。
〔關鍵詞〕人民主體;毛澤東詩詞;古人與神人;意象
〔作者簡介〕胡天嬌,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暨哲學系博士生;徐俊忠,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廣州510220)。
論延安時期毛澤東建立新中國的構想與探索
——以陝甘寧邊區為中心的考察
梁星亮 侯 斌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的歷史進程與基本經驗」(19ADJ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延安時期,基於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面臨「抗戰」與「建國」兩大歷史使命,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以陝甘寧邊區為代表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中,創造性地進行了關於建立新中國的國家理論、施政方略、制度構建、人民監督政府等方面的構想與探索。從陝甘寧邊區的建設和發展的成就看,這些思考和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業績,不僅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更為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堅實理論基礎,提供了實踐經驗。
〔關鍵詞〕延安時期;毛澤東;新中國;陝甘寧邊區
〔作者簡介〕梁星亮,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侯斌,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陝西西安710127)。
準確把握新時代論斷的科學內涵
郭國祥 丁建芳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執政形象建設的理論、歷史和現實邏輯」(17BDJ013),中央高校科研基金專項資助、武漢理工大學自主創新基金重點項目(2019VI04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進行理性分析:科學界定「新時代」的內涵、準確理解新時代的外延、從全球化視野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程中理解「新時代」、從主要矛盾的運動變化中把握「新時代」、在「新」與「舊」「變」與「不變」的統一中把握「新時代」。
〔關鍵詞〕新時代;時代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作者簡介〕郭國祥,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丁建芳,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武漢東湖學院教師(湖北武漢430070)。
論「雞鳴三省」會議會址不在水田寨
楊華軍
此文為調研組成果之一,調研組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相關科研人員組成(組長:李後強,成員:胡學舉、趙小波、楊華軍等)。
〔摘要〕不少研究甚至主流研究認為,1935年2月5日「雞鳴三省」會議在雲南水田寨花房子召開。當然,也有研究認為在其他地方,如四川石廂子、貴州林口。其中,認為在雲南水田寨召開者被概括為「花房子說」。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史料的發掘,「花房子說」的論據不足、疑點甚多、論證有誤。文章深入挖掘紅軍長徵在川滇黔邊界時期的相關縣誌、檔案、地圖和駐軍等情況,綜合分析發現,由於當時雲南有一塊緊鄰四川敘永石廂子的飛地,三省交界的行政中心、且2月5日中央紅軍經過之地只有石廂子。可據以論證「雞鳴三省」村不在雲南水田寨,也不是一個廣義的範圍,而是確指石廂子。正因為有這塊飛地的存在,黨史軍史的諸多疑難問題迎刃而解,無須牽強解釋,無須糾纏在岔河中心點,更無須繼續維持舊說。
〔關鍵詞〕黨史;長徵史;「雞鳴三省」會議;飛地;石廂子
〔作者簡介〕楊華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四川成都610072)。
論「雞鳴三省」會議會址不在林口
——以長徵日記為中心的推演
趙小波
此文為調研組成果之一,調研組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相關科研人員組成(組長:李後強,成員:胡學舉、趙小波、楊華軍等)。
〔摘要〕「雞鳴三省」會議召開地的貴州「林口迎豐說」缺乏一手檔案、電報等權威材料的支撐。回到歷史的情境中,以眾多長徵日記為中心,結合高精度的衛星地圖,基於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推演發現:貴州林口對於毛澤東等黨中央負責同志及所在的中央縱隊而言,「沒必要去」「去不了」「沒有去」。雞鳴三省地區中心非岔河,另有雞鳴三省村更是說明「雞鳴三省」會議會址不在林口。
〔關鍵詞〕長徵;雞鳴三省;「林口迎豐說」
〔作者簡介〕趙小波,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研究員(四川成都610072)。
第三卷《毛澤東文集:1927-1930年》導言(中)
〔美〕施拉姆(Stuart Schram)撰霍偉岸譯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2014年重大項目「毛澤東1949年以前著作版本的搜集、校勘與研究」(14ZDB001)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