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鳥半機!斯坦福打造鴿子機器人,原來飛行的秘密藏在羽毛裡

2020-12-05 量子位

十三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我們都知道鳥類的飛行能力,主要靠的是一對翅膀。

但其實,它們的羽毛在飛行過程中,也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也是人們一直在探索,卻困擾良久的問題——無法高度復刻精細的羽毛狀翅膀。

剛剛,斯坦福的研究人員製造了一種半生物鴿子機器人——PigeonBot

並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準確地了解了鳥類如何通過改變翅膀的形狀來維持、控制飛行

通過研究這種半生物鴿子機器人,他們發現了鳥類在飛行時,關於羽毛的2個秘密

每當翅膀變動時,由於羽毛基部的彈性締結組織具有順應性,羽毛會被動地重新分布。為了防止羽毛之間的縫隙太大,相鄰羽毛間具有鉤狀微結構。

研究還同時登上了Science和其子刊Science Robotics(封面)

通訊作者David Lentink表示:

儘管這一研究需要更多的測試和實驗,但給了航空航天工程師們一些靈感,根據鳥類的飛行,可以跳出研究的常規思維。

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教授Alireza Ramezani評價道:

這項研究讓人印象深刻。這標誌著未來的無人機設計,可能會遠離固定翼或旋轉翼技術。

所以這就是一個如何神奇的鴿子機器人?

PigeonBot——半生物飛行機器人

為什麼說這個PigeonBot是「半生物」的呢?

這是因為研究人員在製作它時,用了40根鴿子的真羽毛。

也就是說,將飛行機器人和這些真羽毛做了結合。

其重量為280克,翅膀展開長度為80釐米

鴿子的羽毛通過人造的「彈性韌帶」和「翅膀關節」連接。

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很好的控制翅膀、羽毛的位置。

就可以讓這個鴿子機器人,像真正的鳥類一樣,以很小的半徑進行穩定的轉彎動作

PigeonBot讓飛行機器人,與真正鳥類的距離更近了一步。

重疊羽毛根部的秘密

正如剛才提到的,這項研究主要的關注點在於鳥類飛行時,羽毛中的奧秘。

為了量化羽毛基部之間的彈性組織,是如何被動地協調飛行運動,工作人員首先對一隻原鴿(Columba livia)做了研究。

△圖1

原鴿在變換不同的滑翔姿勢時,翅膀的骨骼會發生變化,羽毛也會隨之產生變化(圖1.A和圖1.B)。

研究發現羽毛是通過近似線性轉移函數重新分布的,這些轉移函數將輸入腕關節的角度映射到每個羽毛的角度(圖1.C和圖1.D)。

斜率代表了羽毛角度對腕角的敏感度,相鄰羽毛之間的斜率差異表明,相鄰羽毛的運動是緊密地耦合在一起(圖1.E和圖1.F)。

當研究人員用手分離2根重疊的羽毛,在飛行時,這兩根羽毛會突然鎖定在一個位置上,這就表明羽毛之間是存在某種微結構

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和X射線顯微鏡,觀察發現,羽毛之間確實存在明顯的緊固結構。

△圖2:鴿子飛行時,重疊的羽毛通過根部「定向緊固結構」鎖在一起

這種緊固結構不是概率性的,在重疊羽毛之間的根部,有幾十到幾百根「鉤子」緊緊相連。

就好比一種定向尼龍搭扣

正如Lentink所說:

一旦羽毛分開得太遠,它們之間的這些顯微結構就會把它們鎖在一起,形成一個縫隙。這真的很壯觀。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發現。

有些鳥類在飛行過程中是非常安靜的,就像倉鴞(Tyto alba),堪稱「無聲飛行者」。

△圖3:不同鳥類之間的對比研究

通過對比鴿子和倉鴞的羽毛,研究人員發現,倉鴞重疊羽毛之間的這種「定向尼龍搭扣」結構是較少的。

分離2根羽毛所產生的聲音就不同。

作者介紹

△Laura Y. Matloff

Laura Y. Matloff,2013年獲得MIT理學學士學位,機械工程專業;2016年獲得斯坦福理學碩士學位,機械工程專業。

主要關注以鳥類為靈感的變形翼機器人的項目設計和製造。

△Eric Chang

Eric Chang,史丹福大學機械工程系在讀博士生。

2015年獲得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理學學士學位,機械工程專業;2017年獲得史丹福大學理學碩士學位,機械工程專業。

△Lindsie Jeffries

Lindsie Jeffries,2017年獲得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理學學士學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

最後,這項酷酷的研究也引發了一些討論。

有人覺得從生物學中尋找交叉靈感很有創意,也有人想法大膽,覺得未來可以設計出「人造翅膀」。

不知道你想到了什麼?

傳送門

Science: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5/293/tab-pdf

Science Robotics:https://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5/38/eaay1246

IEEE Spectrum:https://spectrum.ieee.org/automaton/robotics/drones/pigeonbot-uses-real-feathers-to-explore-how-birds-fly

相關焦點

  • 斯坦福打造鴿子機器人 飛行的秘密藏在羽毛裡
    在近日發表在Science Robotics上的一篇論文中,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旨在了解鳥類是如何通過改變翅膀的形狀來維持、控制飛行的。斯坦福的研究人員製造了一種半生物鴿子機器人——PigeonBot,研究人員把鴿子機器人的飛行機器人和一對「生物雜交變形翅膀」組合在一起,以測試新的控制原理,他們沒有嘗試開發某種奇特的新型人造羽毛系統,而是做了一件更有意義的事:用真實的羽毛來替代。機器人之所以是這項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否則看起來像是鳥類生物學),是因為沒有好的方法來使用真正的鳥類作為測試平臺。
  • 鴿子羽毛讓機器人像鳥一樣飛翔—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史丹福大學   一個長得像鴿子且能像真正的鳥兒一樣急轉彎的機器人,可能預示著航天工程的未來——一個不斷變形的羽翼。 準確理解鳥類如何飛行一直以來是個難題,因為單個翅膀由許多根羽毛組成,這些羽毛一直相互作用,使鳥類的翅膀在飛行中不斷變形。
  • 科學家製造出鴿子機器人 插滿40根羽毛俯衝急轉毫不...
    ,它身上裝有40根真正的鴿子羽毛,目的是製造出一種能模仿鳥類飛行方式的飛行器。這種被稱為「鴿子機器人」(PigeonBot)的機器人能夠在空中飛行、俯衝以及像鳥一樣敏捷地急轉彎。40根羽毛通過人造彈性韌帶與假翅膀相連,假翅膀由「腕部」和「手指」組成。史丹福大學的博士生Eric Chang研究了這個機器人,他說:「真正的羽毛非常柔軟和結實,並且具有目前無法人工複製的特性。」
  • PigeonBot——半生物飛行機器人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研製出了一款新的半生物飛行機器人——PigeonBot。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此之前,幾乎所有的仿生機器人都無法做到像動物一樣優雅而富有效率的運動。但是,PigeonBot則打破了常人對於機器不如自然的看法。它在外形上的設計巧奪天工,雖然目前還並沒有完善。但它的公布也讓人類看到了,機器超越自然的可能。
  • 模仿鳥類翅膀 科學家造新型飛行機器人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26日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機器人專家以蝙蝠和鳥類在空中避免碰撞的方式為靈感,製造出了一種使用「變形翅膀」的飛行機器人。新款機器人的翅膀以碳纖維和聚酯薄膜打造,每個翅膀上都裝有3D列印而成的鳥類腕關節裝置,這些關節使翼手在翅膀拍打的過程中能夠自動摺疊和展開。
  • 插上鴿子翅膀,機器鳥就能飛翔,羽毛翅開啟人類展翅高飛的未來
    不過,機器人設計師帶來一個好消息,他們已經觸摸到夢想的邊緣。製造一對能帶領人類飛翔,真正的鳥兒的翅膀,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轉動羽毛,氣體流過縫隙來減小空氣阻力,這是鳥兒獨有的本事,蝙蝠就做不到了。以前我們看到模仿鳥兒設計的各式各樣的機器鳥,能像鳥兒一樣撲翼飛行的翅膀,全都是一個整體的膜翅,而不是一根根的羽毛翅。要給每一根羽毛都加上控制器和傳感器,讓它們既能獨立活動,又能整體配合,像鳥兒一樣飛翔,就連最頂級的機器人技術,也沒有辦法做到。
  • 為什麼鴿子頸部的羽毛有紫色和綠色
    比如有沒有觀察過鴿子頸部羽毛的顏色。 比如科學家拿鴿子頸部的羽毛做實驗,同一羽毛在不同的角度觀察下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原來,我們看到的綠色和紫色是由不同的原色和次色(或反射峰)組成的。這種反射波的波長與視角和入射角有關聯。 這種顏色的變化歸根結底取決於鴿子頸部的羽毛結構。 每根鴿子的羽毛羽小支其實包括中間的髓心部分和外周的角蛋白皮質層,髓心部分包含著很多分散的黑色素小球。也就是說,外周的部分更為光滑。
  • 插上鴿子翅膀,機器鳥就能飛翔,羽毛翅打開人類展翅高飛的未來
    只是我們嚮往的人造翅膀,像鳥兒一樣收收翅膀就能轉個彎,扇扇羽毛就能避過氣旋渦流的敏捷輕盈,這個持續千年的夢想到現在都沒能實現。不過,機器人設計師帶來一個好消息,他們已經觸摸到夢想的邊緣。製造一對能帶領人類飛翔,真正的鳥兒的翅膀,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
  • 南京業主哭訴:我家窗戶上都是鴿子屎
    ,鴿子糞便、羽毛滿地都是,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 被鴿子佔領的是小區的11棟公寓樓,這棟樓的頂是一個斜坡,有時候經常看到數百隻鴿子蹲在屋頂上休息。雖然業主們的窗戶全部緊閉,但樓頂、窗臺、水管、空調外機倉,隨處可見鴿子糞。
  • 波士頓動力的「狗」,哈佛大學的「蟑螂」,機器人和動物的愛恨情仇
    那麼機器人研發和什麼動物究竟有什麼「瓜葛」?   天上飛的機器人--動物把翅膀借給機器人飛翔   即使是地球上最先進的機器人專家也在盡其所能再現鳥類在空中飛行時那種毫不費力的優雅和效率,畢竟,機器人由許多工業材料組成,無法展現鳥類的輕盈。
  • 研究人員創造BionicSwift機器人鳥 用人造羽毛飛行
    該機器鳥可以利用人工羽毛飛行。研究人員利用基於無線電的室內GPS與超寬帶技術,以真實鳥類的羽毛為模型,讓機械鳥在規定的空域內以協調的模式安全飛行。機器人鳥的結構核心採用了輕質結構。低重量至關重要,因為移動的重量越小,需要的材料就越少。BionicSwift重42克,身體長44.5釐米,翼展68釐米。設計師表示,這樣的比例讓這隻機器鳥非常敏捷靈活。
  • 斯坦福學者造出機器鴿;港科大等提出學生情緒分析新系統
    本周既有港科大、哈工程等機構提出的觀察課堂學生情緒變化、注意力集中程度的 EmotionCues 系統,也有斯坦福學者製作的半生物半機械羽毛翅膀的「鴿子機器人」。
  • 蝙蝠機器人未來也許更適合極限飛行任務
    不過,從理論上來講它並不是最棒的飛行平臺,因為自然界裡可沒有這樣的怪傢伙,動物們都靠扇動翅膀飛行,因為這樣的的飛行方式效率更高,而且機動性更強。不過,人類現有的技術暫時還無法製造類似動物的翅膀,此外對飛行姿態的控制也是難上加難。因此,我們依然要靠四軸飛行器。
  • 鳥類識途之謎告破 鴿子喙部發現磁場感應器(圖)
    鴿子可以從數千英裡的地方找到回家的路,這是一種離奇的能力,許多世紀以來,鴿子的這種本能一直引發人類研究這種能力的興趣,但是這種鳥類是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線,一直以來都是個未解的謎題。  較為權威的解釋包括敏銳嗅覺說和探測磁場說。如今在經過數十年的調查研究後,科學家證實了鴿子的上喙確實具有一種能夠感應磁場的晶胞,正是這種器官為鴿子的飛行導航。
  • 樂山市實驗幼兒園:教室裡飛來了一隻鴿子
    突然,「嘭」的一聲,一隻鴿子撞在教室窗戶的玻璃上後落在走廊上,不飛了。於是,孩子們因為這隻鴿子,在幼兒園進行了兩天的探索活動。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與鴿子、環境對話。這段自然發生的小故事,皆源於孩子們心裡對鴿子善良的愛。孩子們把鴿子帶回教室,關切的談論起來。
  • 恐龍的羽毛不是用來飛行,而是用來求偶的?
    古生物學家推測,可能羽毛最早出現是為了求偶,而不是用於飛行。鳥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現生鳥類已經發現了超過1萬種。除了鴕鳥、鴯鶓等少數鳥類,絕大多數鳥類都具有飛行能力,而且身披華麗的羽毛。長期以來,鳥類起源於哪一種動物?它們是如何演化出羽毛並獲得飛行能力的?這些問題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古生物學家和生物學家。
  • 秘密藏在這裡
    參考消息網12月7日報導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2月5日報導,鳥類會飛的秘密藏在長期進化過程中身體結構發生的一次次優化中。在脊椎動物中,最能引起所有人興趣的就是鳥類。鳥類共有一萬多種,構成了最多樣化、最成熟的脊椎動物群。千百年來,鳥類的飛行一直吸引著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