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羽毛不是用來飛行,而是用來求偶的?

2021-01-14 知識就是力量

近些年來,恐龍向鳥類演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原始羽毛的功能還存在爭議。古生物學家通過掃描電鏡對恐龍羽毛化石進行顯微觀察,在恐龍的羽毛裡發現了黑素體的殘留。這一發現不僅從微觀水平證明恐龍和鳥類羽毛結構的同源性,我們還能將化石中的黑素體與現代鳥類進行比較,從而復原恐龍活著時候的身體顏色。我們發現一些恐龍的羽毛不僅顏色豐富,而且具有彩虹光澤。古生物學家推測,可能羽毛最早出現是為了求偶,而不是用於飛行。

鳥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現生鳥類已經發現了超過1萬種。除了鴕鳥、鴯鶓等少數鳥類,絕大多數鳥類都具有飛行能力,而且身披華麗的羽毛。長期以來,鳥類起源於哪一種動物?它們是如何演化出羽毛並獲得飛行能力的?這些問題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古生物學家和生物學家。


19世紀末,古生物學家在德國索倫霍芬的晚侏羅世地層發現了幾塊長相奇特的化石。它和現代鳥類一樣長著羽毛,但和現代鳥類不同的是,它嘴裡還長著牙齒,翅膀上還有爪子,同時還有一條長長的骨質尾巴。古生物學家認為,這些化石代表了爬行動物向鳥類演化的過渡階段,因此將其命名為始祖鳥。那麼鳥類究竟起源於哪一類爬行動物呢?半個世紀以來,古生物學家在世界各地,特別是中國的東北地區,發現了大量和鳥類起源相關的恐龍物種。通過對這些化石的研究,科學界基本公認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

德國索倫霍芬穆勒市長博物館館藏始祖鳥化石標本(供圖/裘銳)

但是在對這些恐龍的羽毛進一步研究後,又一個問題出現了——和鳥類關係最近的恐龍,它們的羽毛結構已經和現代鳥類的正羽非常接近,羽毛由羽軸和羽片組成。而較原始一些的恐龍,它們的羽毛結構簡單,就像絨毛一樣,更原始一些的恐龍羽毛結構就像我們的頭髮,是單根細絲狀的。這些原始的羽毛明顯是無法用於飛行的。


古生物學家對恐龍羽毛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恐龍的羽毛化石裡還有角蛋白的殘存。動物的角蛋白擁有α-角蛋白和β-角蛋白兩種結構,鳥類羽毛主要由β-角蛋白組成,還有少數α-角蛋白。恐龍的羽毛以α-角蛋白為主,少數β-角蛋白。由於α-角蛋白無法提供足夠的柔韌性和強度來支持飛行,說明很多恐龍的羽毛即使外形上和現代鳥類接近,但其微觀結構強度上還無法支持飛行。這些研究結果都顯示,大部分恐龍的羽毛一開始的出現肯定不是用於飛行。

既然不是用於飛行,那麼為什麼一些恐龍的鱗片會演化成羽毛呢?地質學家發現,恐龍生存的中生代雖然整體溫度較為溫暖,但在長達1.6億年的時間段裡也有幾次延續時間很短的氣溫下降時間。因此,恐龍演化出羽毛很可能是用於保暖,就如同動畫電影《冰河世紀》裡的猛獁象、披毛犀一樣。但這些冰河時期的動物毛髮形態單一,而恐龍的羽毛形態則十分多樣

為了研究恐龍的羽毛,古生物學家使用了掃描電鏡,這是一種能把標本放大到納米級別以進行觀察的科研設備。在放大10萬倍後,古生物學家在恐龍的羽毛化石中發現了一種稱為黑素體的顯微結構,這是一個非常轟動的發現。


自然界的動物有著各種各樣的顏色,顏色形成的原因有兩個:一種是色素色,動物體內有不同顏色的色素,使動物表現出各種各樣的顏色,人類的頭髮裡就有黑色素,衰老之後黑色素逐漸減少,頭髮就變白了;另一種是結構色,它是通過生物本身的顯微結構,使光發生折射、漫反射、衍射或幹涉等形成的顏色,蝴蝶翅膀的美麗顏色就是這樣形成的。鳥類的羽毛顏色既有色素色的成因,也有很多是結構色,尤其是像翠鳥、蜂鳥那樣美麗的羽毛光澤。


鳥類羽毛結構色形成的決定因素就是黑素體,不同形狀的黑素體在羽毛中不同的排列順序使得不同種類的鳥類擁有不同的顏色和光澤。在恐龍羽毛化石中發現的黑素體在亞顯微結構上證明了恐龍和鳥類羽毛的同源性。而且古生物學家想到,既然鳥類羽毛的顏色和黑素體的形狀和排列相關,那麼可不可以通過恐龍的黑素體來復原恐龍的顏色呢?


通過對恐龍羽毛顯微結構的細緻觀察,古生物學家將一些恐龍羽毛中黑素體的形狀和排列與現生鳥類的情況進行對比,成功復原了一些恐龍的羽毛顏色。近鳥龍是一種生存時間比始祖鳥還要早1000萬年的帶羽毛恐龍,前後足和尾巴都披覆著長長的黑白相間的正羽,而它的頭頂則長著一撮紅色的羽毛。

中華龍鳥是最早發現的長有羽毛的恐龍,它的頭部是白色的,眼部則是紅棕色的,好像戴了一副面具。它的軀幹和尾巴覆蓋著紅棕色的羽毛,尾巴則有白色的環帶,尾巴和今天的小熊貓很像,一環一環的。


中華龍鳥的腹部是白色的,這種上深下淺的顏色搭配有些像現代生活在開闊地帶的動物,比如羚羊,而非生活在密林中的動物,因此推測它可能也是生活在開闊地帶的。小盜龍是一種長著四個翅膀的恐龍,它全身的羽毛是烏黑的,具有類似家燕的藍黑色光澤。彩虹龍是一種最近發現的具有四個翅膀的帶羽毛恐龍,它全身的羽毛為黑色,在頭頸部和胸部則存在類似現代蜂鳥的彩虹色光澤。

通過對顯微結構的研究,古生物學家不僅復原了恐龍羽毛的顏色,還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近鳥龍、彩虹龍等恐龍的頭頸處存在著鮮豔的顏色和光澤。現代很多鳥類具有鮮豔的羽毛,特別是一些鳥類的雄性個體,比如孔雀、極樂鳥、錦雞等。在繁殖季,雄鳥往往展示著它們的鮮豔羽毛來吸引異性的注意。和這些利用羽毛炫耀的鳥類相似,恐龍的羽毛也具有鮮豔的顏色,很可能也具有同樣的作用。


根據這個現象,古生物學家推測,出於吸引異性的需要,恐龍的羽毛才演化出了美麗的顏色和正羽的形態。也就是說,恐龍羽毛的出現和演化,可能是性選擇的結果。

恐龍羽毛的出現和形態的多樣化,主要是性選擇的推動作用,這些用於展示的羽毛最終轉換為飛行的工具,很可能是自然選擇的作用。現代鳥類用於飛行的羽毛,羽軸兩側的羽片是不對稱的,這樣的羽毛才能在飛行中具有空氣動力學功能。


早先發現的具有正羽的恐龍,如尾羽龍、近鳥龍等,它們的羽毛是左右對稱的,也就是說,這些羽毛可能只具有展示功能,而不能用於飛行。近些年來,古生物學家發現,彩虹龍、小盜龍等恐龍的羽毛已經演化成不對稱的形狀。特別是彩虹龍的發現顯示,在1.6億年前恐龍可能就已經利用羽毛駕馭風了。


像鳥類羽毛這樣,一個生物結構因為一種原因演化出來,在演化過程中又向另一個方向演化的現象在自然界中是非常普遍的,比如我們人類中耳有三塊聽小骨,其中的兩塊(錘骨、砧骨)在爬行動物和鳥類中其實是下頜的一部分(稱為方骨、關節骨),而在哺乳動物中,這兩塊骨頭從下頜脫離,轉變成了耳朵的一部分。


因為愛美,恐龍褪去了鱗片,換上了鮮豔的羽毛,又從簡單的細絲狀羽毛,轉變為具有羽軸和羽片的正羽。後來可能是一些小型恐龍在樹叢間跳躍時,發現它們美麗的羽毛可以用作滑翔的工具,因此,在後續的演化中,華麗的霓裳逐漸變成了馭風的翅膀,恐龍從滑翔進化出真正的飛行能力,鳥類也就此登上地球歷史的舞臺,並延續至今。


——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本書講述了大熊貓、金龜子、水鳥、林鳥、

蟬、黃猄蟻、鬍子蛙、蝴蝶、蝦虎魚、麋鹿、

蜻蜓、蝽12種生物的

誕生、成長和繁衍的有趣歷程

並輔以延展性的科普知識

用精彩的攝影圖片

小讀者揭開大自然各類生命

生生不息的精彩故事

相關焦點

  • 博世凱每日英語閱讀:Velociraptor迅猛龍: 其實恐龍有羽毛(雙語+音頻)
    最近的研究表明,迅猛龍(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是一種有羽毛的恐龍。考古學家在蒙古發現的一塊前肢化石顯示了許多類似現代鳥類的羽毛。恐龍的羽毛可能用於交配求偶,就像現代鳥類用鮮豔的羽毛吸引配偶,或用來調節體溫。
  • 【恐龍】身披羽毛的掠食者——華麗羽王龍
    其實,在距今約1.3億年的早白堊世,地球上還真的生活著一些渾身長滿羽毛的暴龍,它們就是華麗羽王龍。 藝術家筆下的華麗羽王龍復原圖(Brain Choo繪圖) 華麗羽王龍是2012年在我國遼西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成年的華麗羽王龍體長在9米左右,頭骨長90釐米,體重大約1.4噸。
  • 揭秘:翼龍不是恐龍 只能算恐龍「親戚」(圖)
    馮偉民介紹說,我國有世界上最早長羽毛的恐龍——近鳥龍;世界上最古老的角龍——晚侏羅世隱龍;像鳥一樣睡覺的恐龍——早白堊世寂龍;世界上脖子最長的恐龍——馬門溪龍;最早發現的帶羽毛的恐龍——中華龍鳥;長有四翼的恐龍——小盜龍等等。前幾年,我國古生物學家在內蒙古臨河市附近發現了世界上唯一的單指恐龍,叫做「單指臨河爪龍」,體長僅40釐米、重450克。它的前肢僅有一個指頭,專門用來掘取地上的昆蟲為食。
  • 中國發現華麗羽王龍化石 為迄今最大帶羽毛恐龍
    圖片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據新華社北京4月5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5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科學家在我國遼寧省西部發現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這種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的食肉恐龍是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由古脊椎所研究員徐星領導的研究小組的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
  • 翼龍:我不是「會飛的恐龍」
    飛翔的翼龍(圖片來源:pixabay)在我們的認知中,遠古時候,恐龍一直是地球的霸主,我們就理所當然地將當時類似的動物都歸納進恐龍的範疇。所以,有翅膀的翼龍就成了「會飛的恐龍」......事實上,翼龍並不是恐龍。
  • 大型恐龍羽毛華麗或與白堊紀早期氣候相關
    中國氣象報記者郭起豪報導  科學家在我國遼寧省西部早白堊紀地層中發現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華麗羽王龍,是我國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這種恐龍之所以有華麗的羽毛,很可能與白堊紀早期的氣候有關。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為何恐龍都沒羽毛?來看看羽毛是怎麼出現的
    要是這麼想的話,很顯然是先入之見影響了判斷,因為恐龍也並非都是龐然大物,有些恐龍的體型並不大,而鳥類也並非都會飛翔,如鴕鳥、企鵝等都不會飛翔,但是從已有的古生物證據方面來看,鳥類確實是從恐龍進化過來的。那麼鳥類是由會飛翔的翼龍進化過來的嗎?
  • 恐龍帶羽毛?哺乳動物會滑翔?去自然博物館探索飛行的奧秘
    但事實上並非所有的鳥都能飛,能飛的也不全是鳥,會飛的動物和植物遠遠比人們想像的多,飛行的複雜程度不亞於生命的演化。人類還能飛嗎?到底什麼時候出現了會飛的動物?現在的鳥類就是恐龍的後代嗎?為什麼羽毛的第一功能並不是飛行呢?放暑假了,不妨走進自然博物館探索「飛行的奧秘」,從中找尋答案。
  • 「2019新恐龍」中國發現擁有霸氣名字的羽毛恐龍
    中國發現擁有霸氣名字的羽毛恐龍卻沒有腦袋取名真的是一門藝術,不僅對人,對恐龍也是一樣。熟知萬事萬物,都得從它們的名字開始。一種恐龍有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自然會更容易被大眾所記住。一般來說,恐龍的命名是根據自身的特徵、發現地點,或者是當地的神話傳說,今天要介紹的這種恐龍就得名於我國的神話典故。
  • 中國發現最大帶羽毛恐龍化石 比北票龍大40倍
    BrainChoo繪圖  記者許琦敏  我國古生物學家在遼西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帶羽毛恐龍,該恐龍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它發育出原始的絲狀羽毛可能是為了適應白堊紀早期的寒冷氣候。最新一期的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這一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領導的研究小組成果。
  • 世界上最罕見的鳥,四翼鳥多出的一對翅膀用來求偶
    鳥類有一對翅膀就能夠展翅高飛,四隻翅膀就顯得有些多餘了,四翼鳥也是這樣,平時飛行的時候,只需要正常的兩翼,而多餘的兩翅根本排不上用場。雖然說飛行的時候,四翼鳥多出來的一對翅膀沒有用,但是在求偶的死後,還是能夠派上用場的。沒錯,有四隻翅膀的只有雄鳥,多長兩隻翅膀就是為了好看,吸引配偶,如果四翼鳥完成交配,就會用自己的鳥嘴將兩隻沒用的翅膀給咬斷,直到下一個繁殖期前,才會再次長出新的羽毛。
  • 揭秘恐龍向鳥類演化:飛行器官不僅有羽毛還有膜質翅膀
    中新網北京5月9日電(記者 孫自法)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通過對一件採集於遼寧、距今1.63億年並命名為「長臂渾元龍」的善攀鳥龍類帶羽毛恐龍化石的最新研究發現:在恐龍向鳥類演化時,飛行器官除了羽毛外,還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 遼寧發現體型最大帶羽毛恐龍 不為能飛為保溫
    「華麗羽王龍」頭骨及羽毛化石照片。「華麗羽王龍」(大個)和其他帶羽毛恐龍復原圖。 本組圖片由徐星提供  科學家在遼西發現了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華麗羽王龍,是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而本次發現的華麗羽王龍,因為其具有龐大的體型和原始的絲狀羽毛,顯然不會有飛行能力,所以這些原始羽毛可能是用來保溫。甚至還可以據此推斷出,在食肉恐龍中,羽毛的分布可能也相當廣泛。  「除此之外,這個發現還將成為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強力佐證。 」研究小組的成員之一,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教授胡東宇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以往,大家都認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鳥』是德國發現的始祖鳥。
  • 白堊紀的恐龍長啥樣?毛茸茸的!有點好看
    1995年前後,古生物學家首次在化石中發現帶羽毛的恐龍,比如中華龍鳥、尾羽龍、北票龍、小盜龍等,這些化石成為研究恐龍與鳥類間的演化關係的重要證據。2016年,邢立達團隊在緬北胡岡谷地首次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恐龍包裹體,為一段毛茸茸的尾巴,引起國內外媒體的轟動。
  • 動物11種古怪的求偶和交配方式:黑寡婦蜘蛛搖擺或者被吃
    ▲化石證據顯示,有些恐龍可能會進行與今天鳥類求偶舞蹈類似的表演。有關恐龍的交配行為研究很少,但保存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化石證據顯示,有些恐龍可能會進行與今天鳥類求偶舞蹈類似的表演。古生物學家在4個白堊紀恐龍化石遺址中發現了數十個刮擦的痕跡。
  • 恐龍不僅有長羽毛、長鱗片的,還有長毛髮的?
    怎麼樣,這個視頻有沒有刷新你對恐龍的認識?那我們繼續掰扯掰扯恐龍有羽毛這事兒吧。 猜猜誰和恐龍是親戚? 很久很久以前,大概150年前,當科學家們最開始研究恐龍時,他們想當然地把「恐龍」和「蜥蜴」連在一起了。Dinosaur這個單詞就是源於希臘語中「可怕的蜥蜴」。 雖然恐龍和蜥蜴同屬爬行綱,但這兩種生物的聯繫並不如我們腦補的那樣緊密!所以大家不要看到巨蜥就去腦補恐龍了,恐龍的後代不是蜥蜴,是另一種動物啦!
  • 最大的恐龍在哪裡?
    至少在距今1.6億年前的晚侏羅紀,地球上就出現了帶羽毛的恐龍,在經過一億年的演化後,非鳥類恐龍中的一支躲過了大滅絕,變成了今天的鳥類。 通常我們只看到恐龍的骨骼化石,那麼羽毛是骨骼嗎?其實,羽毛並不是骨骼,它是一種軟組織。羽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你看到的羽毛化石很多情況下其實是細菌的分解產物,而骨骼也是經過與周圍石頭元素的交換而形成的化石。通過對化石中殘留的黑色素體的研究,我們甚至能重建恐龍羽毛的顏色。
  • 鳥類:帶毛的恐龍是我們的祖先
    答案是——恐龍。早在1.6億年前,最早的鳥類就已經出現了。在我們印象中,恐龍可是個大傢伙,龐大的阿根廷龍身長可達40米,它的一截腿骨就有2.5米高,把它的大腿骨豎直放在家裡,差不多就能夠到房頂啦。進化成鳥類的當然不是這些大塊頭,而是一些身上長有羽毛的小型恐龍。
  • 【中國科學報】豆娘化石再現億年前昆蟲求偶行為
    日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的博士研究生鄭大燃、王博等於緬甸琥珀中發現了3枚具求偶行為的雄性豆娘(昆蟲綱,蜻蜓目,統稱蟌)化石,相關成果於3月20日在線發表在英國Nature出版集團Scientific Reports上,該研究將蜻蜓的求偶行為追溯到1億年前的恐龍時代。
  • 早期的恐龍可能全部都長著羽毛,不光是食肉恐龍
    但是,對已發現的上萬個早期鳥類和飛行恐龍化石的研究顯示,羽毛的出現可能與飛行無關,可能只是為了與環境隔離或者吸引異性,也是早期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革新。但他和其他研究人員都指出,這一假設缺乏確鑿的證據,主要是由於在食草恐龍身上發現的細絲狀物質與早期食肉恐龍身上發現的原始羽毛相比過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