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解析一下《正義聯盟》背後的故事。
院線版《正義聯盟》可以說是DC所有電影中最失敗的一部,並不是因為它本身的質量有多差,而是這部電影直接和間接的帶來太多的負面影響。
同樣掛著扎克·斯奈德導演的名號,但所有人都知道這部《正義聯盟》是由尾燈導演補拍完成的。
和《蝙蝠俠大戰超人》那部電影完全不同,院線版《正義聯盟》根本不能算作扎克·斯奈德導演的版本,而他本人認為這部電影中大概只有25%是他曾拍攝的鏡頭。
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何原計劃214分鐘的《正義聯盟》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1.華納和扎克·斯奈德導演的分歧:
實際上華納和扎導的矛盾是由一位準備離職的資深記者在2018年2月爆料出的,其實扎克施耐德導演在2017年1月至2月左右就已經無法幹涉電影正義聯盟,處於"半離職"狀態,只是5月份華納才正式公布換成尾燈導演的消息。
留給尾燈導演的補拍時間非常短,而且多位演員還有檔期衝突。
不過大本曾在採訪過程中透露一個關鍵信息,他認為拍攝《正義聯盟》的那段時間對於所有人來說都很煎熬。
他本人遭遇了感情危機,之後一度因為酗酒被送進療養院。這是真正的中年危機,當時的他幾乎失去了一切,生活變成了一團糟。
接著扎克·施耐德導演又失去了自己的女兒,這部電影從拍攝階段似乎就在一直發生各種不幸的事,大本很懷念拍攝BVS的那段時間。
華納高層對於正義聯盟不滿的原因簡單直白,他們認為214分鐘的《正義聯盟》不適合觀眾在電影院中觀看,甚至一度計劃重新拍攝。
尾燈導演最初也是這樣打算的,他第一個提出的想法就是重新拍一部,但扎導已經燒了兩億多美金,所以重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導演剪輯版《正義聯盟》和bvs面臨的問題一樣,故事太多太雜,帶有強烈的黑暗色彩,華納當時的想法就是,這部電影遭遇將和bvs一樣,被粉絲瘋狂吐槽,口碑兩極分化。
但是他們並不知道,BVS是一部生不逢時的電影,當時的觀眾和影評人難以接受這部電影的黑暗風格,尤其是其中還出現了蝙蝠俠半黑化的劇情。
對於部分DC粉絲來說,他們是難以接受這個設定的,因為當時的DCEU就相當於"DC漫畫"中的主宇宙,這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平行宇宙(獨立故事)中的蝙蝠俠無論做什麼都可以接受,但主宇宙的蝙蝠俠絕對不會破戒。
其他的超級英雄也大致上遵循這個設定,漫威電影宇宙就是最好的例子。
華納太過在於《BVS》的口碑問題,實際上只要繼續鋪墊,這位擁有黑暗歷史的蝙蝠俠並不是很難接受。
而且現在DC已經開始鋪墊多元宇宙,CW的綠箭宇宙在「無限地球危機」中重生,在新的多元宇宙中,被定為地球-1。
而兩位閃電俠的見面也證明了DCEU也屬於DC多元宇宙體系之中。
所以一旦觀眾們開始接受平行宇宙的設定,蝙蝠俠破戒這件事情真的不算什麼。
因為目前來說真正的「主宇宙」僅在漫畫之中。
2.尾燈導演只是背鍋俠?
首先,院線版《正義聯盟》的主要責任人是華納高層,電影在拍攝之前沒有下定決心更換扎導,反而在拍攝途中各種騷操作。請來漫畫編劇監製電影 ,參考他們的意見,甚至相信戲精網友們的讒言。
不反思自己對於BVS剪輯的問題,反而認為扎導剪輯完畢之後的電影不能用,劇本難道都沒有看過嗎?
而我最難理解的事情是,前兩部電影都按照黑暗風格拍攝了,正義聯盟就一定要學漫威的娛樂風格?
尾燈導演沒有署名在導演上,而是署名在編劇上,但正義聯盟新增80頁的劇本很可能並不是他親自寫的。在更詳細的報導中,提到了新增的劇本是由華納直接給尾燈導演的。
80頁相當於80分鐘,而院線版一共才121分鐘。(強行限定時間)
現實就是,院線版《正義聯盟》實際上就是一部在幾個月之內趕工出來的速成品,兩個導演創意的融合怪。
而尾燈導演真正的問題在於,他在正義聯盟中加入了太多的娛樂性元素,讓蝙蝠俠變成了一位鐵憨憨。
3.傑夫·瓊斯,真正的背鍋俠:
在《正義聯盟》撲街之後,從2010年就開始擔任首席創意官和DC掌門人的傑夫·瓊斯正式辭職,而這距離他成為DCEU負責人還不到兩年時間。
一部電影撲街,卻需要扎導,尾燈導演還有傑夫·瓊斯三個人背鍋,怎麼來看都有點過分了?
而這三位中最慘的並不是扎克·斯奈德導演,而是一直在背鍋的傑夫·瓊斯。
這裡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守望者的續集漫畫,《末日警鐘》從2017年開始連載,原計劃一年結束,時間線定在「當前DC宇宙一年之後」。
但實際上這本漫畫一直連載到了2019年年末,基本上是連載了兩年的時間,而這期間發生了TK讓老管家犧牲和斯科特·斯奈德讓正義聯盟和正義會社見面的劇情,完全打亂了傑夫·瓊斯對《末日警鐘》的布局,「背刺姐夫」的梗也不斷被粉絲們提起。
而且還要兼顧當時DDD提出,被所有DC編劇反對的「5G大事件」,也就是說,末日警鐘的第十二期漫畫,整個就是傑夫·瓊斯對於DC編輯部妥協之後的產物。
傑夫·瓊斯兼顧DDD的想法,寫出了DC宇宙是一個不斷重啟的世界,然而這並沒有結束。
在末日警鐘結束連載之後,DDD曾經在發布會表示,DC漫畫接下來並不會全部按照《末日警鐘》的結局中揭露的「那些劇情」來發展,之後的漫畫將會是「致敬」。
唯一石錘傑夫·瓊斯幹涉劇情的電影是《自殺小隊》,由導演大衛·阿耶親自指出,他對於自殺小隊的劇情線有所更改。(因為電影太過黑暗)
老實人大衛·阿耶確實被坑了,但真正坑他的並不是傑夫·瓊斯,而是華納高層。
而另一件事情是鋼骨的演員在不久之前指責尾燈導演在拍攝電影的時候對演員態度惡劣,而背後的傑夫·瓊斯和Jon Berg縱容了這些事情。
Jon Berg早就在2017年12月就因為《正義聯盟》口碑和票房原因離職,而他很明確二代對鋼骨演員的指責做出的回應:
讓鋼骨喊「Boo-yaa」的時候,他表現得非常不專業,而且不願意配合。
相信喜歡看《少年泰坦》的DC粉絲對這句臺詞非常熟悉,基本上鋼骨在高興(或者情緒高漲)的時候都會喊上一句Boo-yaa。
很明顯,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所以鋼骨演員才不願意補拍所謂的「Boo-yaa」鏡頭,扎克·斯奈德導演為鋼骨準備了一條充滿悲傷的英雄之路,在他所設計的正義聯盟中,並不存在太多的娛樂元素。
而華納選擇傑夫·瓊斯來幹涉DCEU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為漫畫和電影的市場是完全不同的樣子。
傑夫·瓊斯對於DC來說是一位寶藏級的編劇,漫畫界真正的大神,但漫畫的成功經驗並不適用於電影本身。
漫畫因為有多年的連載基礎,基本上每一個英雄的背後都有一批死忠粉,而且市場本身就比較小眾,所以更注重電影的深度。
我們以漫威影業CEO凱文·費奇為例,他從2000年的時候就參與了第一部《X戰警》的製作,經典蜘蛛俠三部曲每一部他都參與了製作。
在2008《鋼鐵俠》上映之前,他參加過十幾部漫改電影的項目(包括多部撲街的電影),可以說對市場還有觀眾的認知度都很熟悉,超級英雄電影他也很有經驗。
然而就算這樣,《鋼鐵俠》的成功也不再他們的意料之中,因為當時更看好另一部撲街的電影《無敵浩克》。
對比凱文·費奇和傑夫·瓊斯你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凱文·費奇可以說是真正的決策層,擁有極大的權利,在MCU開始打造之前就積累了大量的漫改片經驗。
傑夫·瓊斯是一直在負責漫畫連載的劇本,從2010年開始,還要負責DC部分動畫電影的劇本,所以他更適合創作,而不是決策。
華納高層把傑夫·瓊斯當成「凱文·費奇」來用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1.他們並沒有給傑夫·瓊斯足夠的權利,真正的決策還是DC高層下的命令,就像Jon Berg就是來分權的。
(傑夫·瓊斯更像是導演和華納高層之間的傳話筒)
2.傑夫·瓊斯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漫畫編劇,但是他在電影製作上的經驗嚴重不足。
3.傑夫·瓊斯是臨危受命的,讓他掌控DCEU的原因是《BVS》口碑和票房不佳。
所以為何要否定扎克·斯奈德導演的《BVS》呢?
為何要在《正義聯盟》拍完之後才否定扎克·斯奈德導演的黑暗風格呢?
臨門一腳,只差一步,奈何功敗垂成。
一個已經打造了將近一半的暗黑風格,卻指望傑夫·瓊斯出山拯救一切,轉變風格變成和漫威相似的娛樂風?
華納高層的想法讓人迷惑,真的鐵憨憨。
傑夫·瓊斯在漫畫創作上一直被人幹涉,一邊寫漫畫還要一邊參與DCEU的打造,成功了他沒有功勞,失敗了卻背黑鍋?
而且他對於整個DCEU的想法是正確的,只是時間太晚罷了。扎克·斯奈德導演的問題就是,他的黑暗風格和敘事問題註定是部分人的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