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發新型布口罩,可將其暴露在陽光下進行消毒

2020-11-12 cnBeta

據外媒SlashGear報導,可重複使用的布口罩比購買一次性醫用口罩便宜,它們更容易找到,而且它們可以根據佩戴者自己的臉部進行定製,以獲得更好的密封效果。唯一的缺點是,這些口罩必須定期清洗,以清除可能粘在織物上的細菌和病毒;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意味著每當佩戴者接觸口罩,然後接觸表面時,可能會將它們轉移到表面。美國化學學會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詳細介紹了一種新型棉質口罩的研發情況,這種口罩可以通過將其暴露在陽光下一個小時來進行消毒。

這個想法是,人們可能偶爾會忘記洗口罩,但把口罩放在窗臺上、掛在汽車後視鏡上,或者在午休時把口罩放在戶外表面,就會方便很多。

這種口罩由普通的棉布製成,經過改良後,在陽光照射下可釋放活性氧(ROS)。這種面料被發現可以在一個小時內殺死99.9999%的抗ROS病毒以及細菌。

根據該研究,這種面料是可以清洗的,能夠經受住 「至少10次的手洗」。用熱水和肥皂清洗仍然是消毒口罩的推薦方式,但白天的陽光照射可能會作為一種有益的做法,以幫助減少從口罩轉移到表面的病原體在洗滌不實用的時間。

這種抗菌織物有朝一日可能會在病毒爆發等情況下被用於口罩以及防護服,以幫助減少表面汙染。不過,目前還不清楚研究人員是否計劃將其獨特的織物商業化。

相關焦點

  • 陽光、紫外線能殺死新型冠狀病毒嗎?結果讓科學家驚訝
    事實就是這樣,至少科學家發現使用短波紫外線可以殺死某些微生物,自1878年發現短波紫外線以來,人工製造的短波紫外線已成為一種主要的消毒方法,應用於醫院、飛機、辦公室和工廠的日常消毒設施。至關重要的是,短波紫外線可用於飲用水消毒處理,一些寄生蟲對氯等化學消毒劑具有抵抗性,因此使用短波紫外線殺菌效果更顯著一些。
  • 美科學家研發新型助聽器 完全植入中耳避免部件暴露尷尬
    傳統人造耳蝸助聽器的某些元件明顯地暴露在外面。現代社會很多聽力方面有障礙的人會選擇用人造耳蝸幫助自己恢復基本的聽力,但這種傳統助聽器的擴音器、語音處理器以及無線電發射線圈等部件都暴露在外面,很多人在公共場所佩戴時會感覺難為情。針對這種情況,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小組近日研發出了一款革命性的新型助聽設備,它被植入患者的中耳,從表面上看不出來。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電子與電氣工程學》雜誌網站上。
  • 土壤消毒新型配套裝備的研發與應用
    原標題:土壤消毒新型配套裝備的研發與應用   土壤消毒技術是解決作物土傳病害最為有效的手段,但在技術推廣應用過程中存在土壤消毒配套機械裝備缺乏的主要技術「瓶頸」
  • 【今日科技】:二聯滅活疫苗、英仙座流星雨、核聚變大科學工程、遠古火星、布口罩、古老貓頭鷹
    ,實現了穩定可重複的百秒量級強流負離子束引出。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項目將研發基於射頻負離子束源的中性束注入系統列為必須發展的技術和必須實現的突破。射頻負離子束源是其中最關鍵的核心設備,具有射頻饋入穩定性要求高、束引出面積大、連續運行時間長、負離子產生難且易損失的典型特徵,研發射頻負離子束源整套技術是國際主要核聚變研究單位及聚變界共同面臨的挑戰。
  • 科學分析:紫外線能殺死新型冠狀病毒嗎?
    事實就是這樣,至少科學家發現使用短波紫外線可以殺死某些微生物,自1878年發現短波紫外線以來,人工製造的短波紫外線已成為一種主要的消毒方法,應用於醫院、飛機、辦公室和工廠的日常消毒設施。至關重要的是,短波紫外線可用於飲用水消毒處理,一些寄生蟲對氯等化學消毒劑具有抵抗性,因此使用短波紫外線殺菌效果更顯著一些。
  • 新研究警告:長期暴露在陽光下或削弱腦力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6月21日報導,新的研究表明,陽光可能會削弱腦力,讓人更難以做出正確判斷。隨著氣溫驟升,那些想要在戶外辦公的人應該三思。報導稱,眾所周知,高溫會導致中暑。但現在,科學家們指出,頭部長期暴露在陽光下也會影響大腦正常運行的能力。丹麥和希臘的大學團隊開展的一項研究指出,人們在炎熱暴曬的環境下工作可能會損害他們的大腦。
  • 新型納米材料可在陽光下分解水以獲得氫氣
    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由金屬氧化物納米片和吸光分子構建的混合材料,用於在陽光下分解水分子以獲得氫氣(H2)。由於H2可以作為無碳燃料使用,該研究為清潔能源的生成提供了相關的啟示。隨著化石燃料的枯竭及其燃燒帶來的環境問題,開發清潔能源發電技術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
  • 從SARS到新冠肺炎,北京科研人員17年攻關研發"神奇口罩",可自動殺菌消毒!
    &34;曹文斌介紹,日本有機構研究表明,在塗抹了納米二氧化鈦的玻璃片上放置SARS病毒並暴露在紫外光下,基本上15分鐘內病毒就可以被完全分解。&34;跟其他的消毒方式不一樣,光催化消毒具有安全、廣譜、長效等優勢。
  • 紫外線能夠通過直接照射皮膚的方式進行消毒嗎?專家:不可行!
    陽光中的紫外線會對人體皮膚造成傷害。中波紫外線(UVB)大部分被皮膚表皮吸收,不能滲入皮膚內部,但會對皮膚產生強烈的光損傷。被照射部位皮膚可出現紅腫、水泡等症狀,長久照射皮膚會出現紅斑、炎症、皮膚老化,嚴重者可引起皮膚癌。長波紫外線(UVA)穿透性強,可達到真皮深處,雖不會引起皮膚急性炎症,但是導致皮膚老化和嚴重損害的原因之一。
  • 科學家研發出新型聚乳酸生物塑料 可盛裝沸騰液體
    據外媒報導,阿克倫大學的科學家們近日研發出了一種新型聚乳酸(PLA)塑料,這種塑料可用來盛裝沸騰的液體。據了解,雖然和傳統那些用原油和天然氣製造的塑料相比,生物塑料有很多環境效益,但後者往往也會在一些關鍵領域表現欠佳。
  • 科學家研發新型多功能電子皮膚,可測心率計步
    科學家研發新型多功能電子皮膚,可測心率計步 學術頭條 發表於 2020-11-10 16:50:14 近日,來自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真正可穿戴
  • 新型紫外線燈:可殺死空氣中的冠狀病毒,且對人體無害!
    但由於其能量較高,可對皮膚產生強烈的光損傷,被照射部位真皮血管會產生擴張,皮膚可出現紅腫、水泡等症狀,因而也稱為「中波紅斑效應紫外線」。短波紫外線(UVC)具有消毒滅菌作用,也稱為「C波段紫外線」或者「短波滅菌紫外線」。其穿透能力最弱,無法穿透大部分的透明玻璃及塑料。日光中含有的短波紫外線幾乎完全被臭氧層吸收。
  • 世界首臺反射式陽光下可舒適閱讀顯示器誕生
    此項成果是基於周國富教授和艾利克斯·漢森(AlexHenzen)教授所領導團隊研發的彩色視頻電潤溼電子紙關鍵技術。據周國富介紹,該團隊已成功研製出首臺可以播放全動態視頻、能顯示列印質量的彩色圖像、同時具有低能耗和護眼特性的反射式類紙顯示器。該成果可廣泛應用於互動課堂、智慧城市等場景,有望成為最具前景的新型顯示技術之一。
  • 科學家們研發出新型室內有機太陽能電池
    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能夠將室內環境照明轉化為電能。他們開發的太陽能電池板是有機太陽能電池,雖然它們產生的能量很低,但可以為物聯網設備提供充足的能量。隨著物聯網的擴展,在公共空間和家庭中,將有數以百萬計的設備需要電力來運行。
  • 科學家將酵母暴露在模擬宇宙射線下 以獲得保護太空人免受輻射的方法
    科學家曾表示,宇宙輻射可以像穿過黃油的熱刀一樣切穿宇宙飛船。儘管許多人提出了在長期火星任務中保護航天員免受輻射影響的新方法的理論,但可能會以酵母的形式出現新的答案。今年夏天,一個由來自三所大學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用模擬的宇宙輻射「衝擊」了6000株酵母菌後,發現了10個可以在輻射暴露下存活的酵母基因,相當於人類在火星上一年後得到的結果。這大約是我們通常在地球上接收到的輻射的10000倍。
  • 新型廉價催化劑,可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效率達到13.4%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夢想著模仿光合作用,使用太陽光中的能量將二氧化碳(CO2)和水(H2O)轉變為烴燃料。如今,一種新型的廉價化學催化劑已經以創紀錄的效率實現了夢想的第一步——利用太陽能電池的電力將二氧化碳分解為富含能量的一氧化碳(CO)和氧氣。
  • 科學家研發「日光寶瓶」:陽光存儲在液體中,釋放時迅速升溫63度
    科學家們努力了數十年,想尋找到一種方式利用取之不盡的光能。現在瑞典的研究人員有了顯著的進展。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可吸收太陽光能量的特製流體,這種流體可以保持數月甚至數年,然後在需要時將其釋放。如果這種太陽熱能燃料工藝可以不斷完善,也許爭議頗多的化石燃料未來可能會被取代,這有助於幫助人類解決全球變暖危機。
  • 英媒:科學家發明新型超白油漆 可為建築降溫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0月21日報導,一種新型超白油漆的反射能力超強,即便在強烈的陽光下,也可使建築物表面溫度降至低於周圍環境溫度。這種漆可幫助天氣炎熱的國家減少高耗能的空調設備的使用。報導稱,全球能源消耗量到2050年將增長90%,在此背景下,不使用能源就能令建築物被動保持涼爽的辦法在未來幾十年將變得至關重要。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發新型窗戶隔熱膜 可阻隔70%熱量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發出一種可以貼在窗戶上的隔熱膜,該隔熱膜能阻隔70%的陽光熱量,從而降低室溫,取代普通的空調,減少10%的電費。
  • 科學家發現製造合成氣的新型催化劑 無需700度高溫只需陽光
    科學家發現製造合成氣的新型催化劑 無需700度高溫只需陽光  Winnie Lee • 2020-01-09 09:45:36 來源:前瞻網 E2466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