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促進生物醫學與材料科學的交叉融合,由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脊柱脊髓損傷再生修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聯合主辦的「化學材料與生物醫學前沿論壇」於日前圓滿落下帷幕。同濟大學副校長顧祥林,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楊曉傑,人才辦副主任許維等出席了本次會議。論壇邀請30餘位專家主持和作學術報告,包括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23位國家傑青等高水平專家和9名國家級優秀青年人才計劃入選者。化學、高分子科學、生物材料及相關領域的青年教師和學生150多人列席會議。
顧祥林在開幕式上致辭,他充分肯定了會議舉辦的意義,對生物醫學與材料科學交叉融合,解決生命健康醫療問題提出了期望。論壇聯合主席、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院長程黎明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他表示,只有學科交叉,才會有新的科技創新點,才能真正促進基礎學科的成果轉化。開幕式由論壇主席、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路慶華主持。
科學創造的魅力無限
自古以來,人類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都源於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科學家自身的興趣。隨著一片片未知領域的開發,化學家們在取得一系列成就之後,就會立刻投入到新的研究領域,以期開發出更多新材料、解決更多新問題。科學也就在科學家們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進步。當一個成熟的領域被開發殆盡之後,研究人員的眼光就會轉移到其他相關領域。生命個體活動和生命現象作為大自然最完美的作品自然成為了科學家們孜孜以求、努力攀登的一座高山,在複雜的生物體內存在太多的疑問和驚喜。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樊春海開啟了會議的主題,一份《框架核算單分子分析》的報告,讓與會師生領略到了DNA分子的奇妙之處。同濟大學教授柳華傑帶來報告《基於人工DNA自組裝的精準納米調控》,則讓人更加深刻體會到了框架核酸的美妙。同濟大學教授王啟剛的報告《載酶高分子凝膠的生物醫學應用》,把酶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通過酶的氧化還原作用,利用電子的傳遞與轉移,可以做醫療診斷、生物材料、神經修復,亦可以做電子傳感器件。國家傑青、復旦大學教授俞燕蕾更是把會議的氣氛推送到了高潮,與會者聆聽了科學家通俗易懂、幽默風趣而又專業性強的《光致形變液晶高分子及其仿生柔性器件》介紹。
高分子學科在基礎理論轉化為應用成果方面獨佔鰲頭
顧名思義,高分子是一類分子量相當高(大於10000)的碳氫化合物,它具有獨特的柔性與可塑性。因此,高分子材料一直是一類應用十分廣泛的實用材料,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有高分子材料的身影。另一方面,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又使得其在生物醫用材料中獨佔鰲頭。
南通大學副校長、教授楊宇民在報告《導電神經移植物的構建和功能研究》中熱情洋溢地與大家分享了成果轉化之路。同濟大學研究員王小榮帶來報告《髮絲納米微球核殼材料製備的工業可行方法》,讓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工業應用離不開基礎研究實力增長的客觀事實,小小的髮絲型納米微球核殼材料居然能解決橡膠在使用中的耐受性疲軟問題。國家傑青、蘇州大學教授陳紅的報告《生物材料表面改性與產業化》闡述了科研成果產業化之路。
青年科學家正領風騷
如果說資深專家多集中於60、70後,這些大咖們做的研究工作對普通人說來說猶如高山仰止、遙不可及,而由70、80後主導的新一代青年科學家們帶來的報告則讓人感受到地氣十足。中科院理化所教授王樹濤率先從一個個有趣的生物自然現象出發,利用仿生學原理來發現科學本質。通過對這些科學問題的深入分析、驗證與表徵,提出了一個個科研新想法。最令人唏噓不已的是王教授竟然能從孩子天真的繪畫「蜻蜓沒有脖子」的圖紙中想到了納米材料的拓撲結構,因此製備出了可多次往復使用的鎖扣式粘性材料,叫人不得不由衷欽佩他對科學研究的投入。藝術與科學是如此的相通,令人著迷。
中科院納米中心研究員王浩則從發現問題的理論本源入手,抽絲剝繭搬地描述了生物大分子機器是如何調控受體蛋白的寡聚化行為的研究課題。
同濟大學80後教授朱融融創造性地將生物相容性好的無機片層狀材料搭載上了神經營養因子,並通過材料性能與配比的優化,調控了神經幹細胞的命運。該納米生物材料能夠促進內源性神經幹細胞的新生這一發現,為今後將其作為損傷填充材料應用於脊髓損傷的修復工作提供了臨床應用前景。而90後陳雙雙博士則從一個非常有趣的題目《走過必留下痕跡》開始,講述了如何利用循環腫瘤細胞自身的「指紋」特徵,對其實施福爾摩斯似的「印記」抓捕過程。她的報告集趣味性、知識性以及哲學性於一體,引起了廣泛的科研興趣,受到各位專家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