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投資報
新年伊始,A股龍頭化愈演愈烈。龍頭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小市值個股兩極分化加劇,越是大市值的行業龍頭股價漲得越兇。
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1月7日收盤,兩市總市值超過1000億的138隻個股,近5個交易日平均漲幅9.01%,近60個交易日平均漲幅24.95%。而總市值10億以下的40隻個股,近5個交易日平均下跌8.45%,近60個交易日平均下跌25.27%。總市值10-50億的約1930隻個股,近5個交易日和近60個交易日平均下跌4.2%%和16.32%。縱然是50-100億市值的個股,近5個和60個交易日平均跌幅也達0.72%和7.61%。
要知道總市值100億以下的個股總數達2890隻,佔滬深4140隻個股的比例高達70%,而近60個交易日中,表現最差的上證指數也漲了10%,居然有7成個股是虧的!特別是新年第一周,上證、深證、創業板指分別漲了2.79%、5.86%和6.22%,上漲股只有1445隻,佔比34.9%,有近2/3的個股是下跌的。
這一周中,總市值1000億以上的個股中,只有中國平安、京滬高鐵、金山辦公等24隻下跌,佔比僅17%!連「兩桶油」和工行、農行等都是漲的。而這些大市值個股要麼股價高高在上,要麼如「兩桶油」之類散戶是不會碰的,賺錢的都是機構大戶。就算在A股已逐步走向機構化的過程中,散戶持有自由流通市值比例也在50%以上,30年的A股市場能走到今天,散戶貢獻最大。無怪乎許多股民驚呼:這是奇葩的牛市!
此外,行業龍頭也不是都漲。所謂的主賽道估值不斷拔高,如新能源車板塊市盈率172倍,國防軍工板塊市盈率124倍,還有114倍的醬油,135倍的免稅商店等等;而傳統行業特別是銀行、地產、保險等被市場稱為「三傻」,估值創歷史新低。
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筆者的看法是,比起炒小、炒差、炒新,A股擁抱龍頭是一大進步,市場總體上是健康的,但確實也有一定的負面效應,需加以重視和改進。
為什麼總體上是健康的?首先,中國經濟已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特別是通過去年的疫情,不少小的、差的企業被淘汰,好的勉強活下來,龍頭公司則實現質的飛躍。去年8月底,中報披露接近尾聲時,筆者就以「千億兵團在行動」為題,提出「選大的,選優的,以大為美的時代到來了。」11月,三季報披露結束後,筆者又以「業績與市值齊飛 人氣向頭部集聚」為題,以創業板為例用數字說明:「864家創業板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合計實現淨利潤1277.66億元,同比增長20.39%。而排名前20家公司即實現盈利543.39億元,佔比42.53%;排名前30家公司實現盈利618.95億元,佔比48.44%。這就是頭部企業——僅僅30家、佔全部創業板公司家數不足3.5%,盈利居然接近一半!」 同樣,筆者相信,待年報數據出來後,業績與市值只會越來越向「頭部」集聚。
其次,擁抱龍頭,崇尚以大為美,這是成熟股市的特徵。以美股為例,去年頭部5家公司——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和臉書,市值佔標普500的20%。另一方面,據國盛證券統計,市值排名後50%的股票,其成交在日股、韓股、美股市場中,佔比分別僅為4%、3%、2%;而在A股市場,雖然排名後50%的股票成交佔比已從2016年的33%降至2020年的19%,但還會繼續下降。這是無法改變的必然趨勢,在4000多隻股票的A股市場,至少有一半將越來越被邊緣化,直至無人問津!
第三,就拿本周的「極端」行情來說,筆者粗略統計,這一周中行業龍頭漲4.84%,板塊市盈率19.53倍;基金重倉板塊漲5.96%,板塊市盈率23.71倍;績優股板塊漲7.55%,板塊市盈率33.83倍;高端裝備板塊漲7.69%,板塊市盈率35.04倍;工程機械板塊漲10.82%,板塊市盈率23.61倍。而小盤股跌6.17%,板塊市盈率-1042倍;殼資源跌5.42%,板塊市盈率70.07倍;風險提示板塊跌4.47%,板塊市盈率 207.6 倍 ; 連 續 虧 損 板 塊 跌4.57%,板塊市盈率-28.2倍等等。如此看來,「極端」行情還是有其內在的邏輯和理性。
目前「極端」行情的負面效應主要表現在,一些龍頭股短期連續飆漲拉升,很不理性,而其原因主要是機構「抱團」。特別是一些頭部基金,後續資金源源湧來,基金經理「疊床架屋」購買之前基金早已重倉的股票,如此一層層疊上去,不僅將引起相關品種波動性加大,弄的不好還會有崩盤的風險。
時代的天平正在向機構投資者傾斜,但機構投資者在取得「壓倒性權重」後,也不能任意而為。證券時報近日發表評論員文章,稱「特別是部分機構作為投資者代理人角色本身,天然存在的道德風險不可忽視」,不知有關機構聽懂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