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共10小題)
1.對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科學史上有多種觀點。其中,「宇宙胚種論」認為,地球上的生命來自於宇宙的其他天體,通過適當途逕到達地球。近年來,對一些隕石成分的分析發現,在其他天體上存在有構成生命物質的各種有機物,如胺基酸等。對一些彗星成分分析,也發現一些彗星中存在簡單的有機物。你認為「宇宙胚種論」的觀點是( )
A.正確的,應當認為地球上的生命來自於宇宙
B.錯誤的,因為課本告訴我們: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質
C.一種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猜想,沒有任何科學價值
D.一種事實根據很少的假說,至今既不能證否也不能證實
【分析】A、根據物種起源判斷。
B、根據由於人的認知水平有限,課本上的知識不一定是科學客觀的判斷。
C、根據科學緣於幻想,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猜想,有探究研究的價值判斷。
D、根據宇宙胚種論」還處於假說階段判斷。
【解答】解:A、其他天體上存在有構成生命物質的各種有機物,如胺基酸等,只能說明其它天體上可能存在或曾經存在生命,不能說明地球上的生命來自於宇宙,也可能是地球上的簡單有機物進化來的,所以錯誤。
B、由於人的認知水平的限制,課本上的知識在一定階段人們認為合理,它隨時代發展可能會有更科學合理的觀點,不一定是永遠科學客觀的,不能作為絕對的依據,所以錯誤。
C、科學緣於幻想,一種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猜想,也有科學研究的價值,所以錯誤。
D、「宇宙胚種論」是一種事實根據很少的假說,沒有經過實驗證明,至今既不能證否也不能證實,所以正確。
故選:D。
【點評】科學探究題是中考命題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往往從生活、生產實際出發,對身邊常見物質或有趣的現象進行探究,既考查了學生綜合運用知道的能力,又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魅力,同時將探究結論應用在實際生活,體現了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價值,這正是新課標中考的要求和方向。
2.下列實驗方案的設計中,沒有正確體現對比這種科學思想的是( )
【分析】對比實驗是為了探究某一因素對實驗的影響,而運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對比實驗的探究方法;解答時要根據實驗目的分清實驗中的定量和變量,其他條件相同且只有一個變量,出現不同的現象,才能達到對比實驗的目的.
【解答】解:A、比較空氣和人體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變量是兩瓶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同,然後分別向兩集氣瓶中滴入相同滴數的澄清石灰水,觀察對比變渾濁的程度,由實驗可知呼出氣體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空氣幾乎不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對比得出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多,所以利用了對比實驗的原理;
B、研究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是利用過氧化氫分解能否迅速生成氧氣大量氧氣,並利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氧氣的量;兩試管中放入的是相同的過氧化氫溶液,變量是一支試管中加入二氧化錳,另一支試管中未加入二氧化錳;未加入二氧化錳的試管中帶火星的木條不能復燃,加入二氧化錳的試管內帶火星的木條復燃,通過現象的對比說明二氧化錳加快了過氧化氫的反應速率,所以屬於對比實驗;
C、區分硬水和軟水,試管中水的量、加入的肥皂水等量,變量是試管中的水不同;由實驗可知:浮渣較多,泡沫較少的是硬水,泡沫豐富的是軟水,所以利用了對比實驗的原理;
D、配製氯化鈉溶液是向兩燒杯中加入不同質量的氯化鈉,且溶劑的質量不同,是配製不同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不存在對比實驗。
【點評】解答本題關鍵是要熟悉對比實驗的設計思路,能夠分析出變量和不變量,了解通過對比實驗能驗證出什麼結論.
3.研究和學習化學有許多方法,下列方法中所舉示例正確的是( )
A.A B.B C.C D.D
【分析】A、根據儀器使用時的注意事項進行分析;
B、根據化學變化的實質分析;
C、根據物質分類的方法分析;
D、根據常見化學反應分析。
【解答】解:A、燒杯不可以直接加熱,故錯誤;
B、化學變化的實質是有新物質生成,變化中觀察到有發光、放熱現象不一定證明有新物質生成,所以不一定發生了化學變化,故錯誤;
C、物質分為混合物和純淨物,根據組成物質的元素種類,可將純淨物分為單質和化合物,故正確;
D、有的化學反應不需催化劑,如可燃物的燃燒,故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研究和學習化學的基本方法,明確基本化學知識是解題的關鍵。
4.下列課本實驗沒有用到轉換法的是( )
【分析】用到轉換法目的是將比較抽象的關係形象化,使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解答】解:A、研究氫氣還原氧化銅的生成物直接可以觀察到,沒有用到轉換法;
B、將不同食物所含能量轉化為溫度的變化多少;
C、將動能大小轉化為物塊運動的距離;
D、將酶催化作用的溫度因素轉化為時間長短。
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關鍵是分析有沒有實現相關因素的改變轉化為宏觀現象。
5.實驗桌上有銀白色全屬,小紅同學提出可以用磁鐵來吸一下,判所其是否為鐵,該環節屬於科學探究中的( )
A.提出問題 B.作出猜想 C.設計實驗 D.得出結論
【分析】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有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或設計方案)→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拓展與遷移,據此結合題意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解:「用磁鐵來吸一下」這一過程,屬於科學探究環節中的設計實驗。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學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學問題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6.實驗室裡用氣體感應器和計算機來測定蠟燭在盛有一定體積空氣的密閉容器內燃燒至熄滅過程中,O2和CO含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通過分析該圖可推理出的結論是( )
A.曲線①表示CO含量的變化 B.曲線②表示02 含量的變化
C.蠟燭發生了不完全燃燒 D.蠟燭熄滅時,容器內氧氣被耗盡
【分析】根據蠟燭的主要成分是石蠟,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充分燃燒生成一氧化碳,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蠟燭發生不完全燃燒會生成一氧化碳,隨著反應的進行一氧化碳的含量應增大,故選項說法錯誤。
B、蠟燭燃燒會消耗氧氣,隨著反應的進行氧氣的含量應減小,故選項說法錯誤。
C、蠟燭完全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由圖示可知,蠟燭燃燒生成了一氧化碳,說明蠟燭發生了不完全燃燒,故選項說法正確。
D、由圖象可知,蠟燭熄滅時,氧氣並沒有完全耗盡,只是濃度小到不能再支持燃燒了,故選項說法錯誤。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理解蠟燭在盛有一定體積空氣的密閉容器內燃燒O2和CO的含量隨時間變化曲線圖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7.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實驗中,下列實驗現象描述錯誤的是( )
A.火焰分三層 B.切下一小段蠟燭放入水中會浮在水面
C.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燃燒時產生黑煙
【分析】根據蠟燭燃燒的現象:火焰分為三層,外層溫度最高,產生黑煙,放出大量的熱,石蠟的密度比水的小,據此結合題意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解:
A、蠟燭燃燒時,火焰分為三層,外層最明亮,故選項說法正確。
B、切一小塊石蠟放入水中觀察到的現象 浮在水面上,石蠟的密度比水的小,故選項說法正確。
C、燃燒時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實驗結論而不是實驗現象,故選項說法錯誤。
D、蠟燭燃燒時產生黑煙,放出大量的熱,故選項說法正確。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了解蠟燭燃燒的現象,在描述蠟燭燃燒的現象時,需要注意煙和霧、實驗結論和實驗現象的區別。
8.小紅利用氧氣、二氧化碳傳感器在裝有兩支燃著的高低蠟燭的密閉容器內頂部測容器內兩支蠟燭從點燃到全部熄滅後,氧氣(上)和二氧化碳(下)的濃度變化,如圖所示。最終剩餘氧氣濃度15.65%,CO2濃度1.89%.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支持蠟燭燃燒的氧氣濃度須達到21%
B.點B時兩支蠟燭全部熄滅
C.曲線BC段因為蠟燭熄滅,溫度下降,二氧化碳密度大下沉,氧氣上浮
D.容器內高的蠟燭先熄滅矮的蠟燭後熄滅
【分析】空氣中氧氣的濃度為21%.蠟燭燃燒放出了大量的熱,氣體受熱密度減小,根據容器內空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濃度的變化分析蠟燭燃燒的情況。
【解答】解:A、由密閉裝置內氣體的變化可知,支持蠟燭燃燒的氧氣濃度不一定達到21%,故A錯誤;
B、點B時氧氣的濃度不再減小,說明了兩支蠟燭全部熄滅,故B正確;
C、曲線BC段因為蠟燭熄滅,溫度下降,二氧化碳密度大下沉,氧氣上浮,故C正確;
D、由於氣體受熱時氣體膨脹、密度減小,所以容器內高的蠟燭先熄滅矮的蠟燭後熄滅,故D正確。
【點評】本題的難度不大,了解蠟燭燃燒消耗了氧氣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放出了大量的熱,氣體受熱時體積膨脹、密度變小的知識即可分析解答。
9.人呼出的氣體中含量最多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氧氣 C.氮氣 D.稀有氣體
【分析】根據空氣的成分、呼吸作用和呼出氣體的成分分析回答。
【解答】解:在空氣中氮氣約佔78%,通過呼吸作用一部分氧氣轉化為二氧化碳,氮氣不變。所以人呼出的氣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氣。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掌握吸入氣體和呼出氣體的變化以及變化原因.
10.在我們呼出的氣體中,含量比空氣中明顯增多的氣體是( )
A.氧氣 B.稀有氣體 C.二氧化碳 D.氮氣
【分析】根據呼吸作用分析呼出氣體的成分的變化。
【解答】解:由於呼吸作用,含量比空氣中明顯增多的氣體是二氧化碳,氧氣的含量減少,稀有氣體、氮氣的量不變。
【點評】本題較為簡單,了解呼吸作用即可分析解答。
二.填空題(共5小題)
11.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初中化學做過許多實驗,例如:
若按科學探究的方法進行分類,應將C歸為________(選填「A」或「B」)組,理由是________ .
【分析】分析C的實驗設計及目的並對比A、B實驗的研究方法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解:通過模型來揭示原型的形態、特徵和本質的方法稱為模型法;模型法藉助於與原型相似的物質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質的思想模型,間接地研究客體原形的性質和規律.
A組實驗是通過試驗法,B組是通過模型法.
C組驗就是這種模型法,所以與B類.
故答案為:B;通過模型來揭示原型的形態、特徵和本質.
【點評】模型法在研究抽象的物理概念時經常用到,要會靈活運用.
12.在下列敘述中加點的內容,可能屬於①②③中的某一種情況。請將正確的答案序號填在橫線上。
①反應現象 ②反應條件 ③結果或結論
點燃蠟燭____________;從導管出來的氣體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____________;證明此氣體是二氧化碳____________;人呼出的氣體使玻璃片上出現水珠____________。
【分析】對比①.反應條件,②.反應現象,③.結論和反應結果三者含義的不同,並結合實例進行區別:點燃、加熱等是反應條件,發光、放熱、變色、燃燒等是反應現象,生成了什麼物質是實驗結論。
【解答】解:點燃蠟燭是反應條件;從導管出來的氣體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反應現象;證明此氣體是二氧化碳是實驗結論;人呼出的氣體使玻璃片上出現水珠是反應現象;
故答案為:②;①;③;①
【點評】實驗現象的描述中要描述反應後的生成物,但在描述時,並不直接說明反應生成物是什麼,而是描述反應生成物的一些屬性。
13.科學探究一般按以下步驟進行的:觀察與問題→假設與預測→________→解釋與結論→________→拓展與遷移.一般來說,在以上各步驟中,________是中心環節.
【分析】根據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進行分析回答.
【解答】解: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觀察與問題→假設與預測→實驗驗證→解釋與結論→交流與評價→拓展與遷移,其中的實驗驗證是中心環節,是搜集證據的關鍵.
故答案為:實驗驗證;交流與評價;實驗驗證.
【點評】解答本題關鍵是要知道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並要能夠靈活運用.
14.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對蠟燭(主要成分是石蠟)及其燃燒進行了如下探究。
(1)貝貝取一支蠟燭,用小刀切下一小塊,把它放入水中,蠟燭浮在水面上。
結論:石蠟的密度比水________;
(2)芳芳點燃蠟燭,觀察到火焰分為外焰、內焰、焰心三層。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圖)約1s後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處最先碳化。
結論:蠟燭火焰的________溫度最高;
(3)婷婷在探究蠟燭燃燒的過程中,發現罩在火焰上方的燒杯內壁被燻黑,你認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適的是;
A.反覆實驗,並觀察是否有相同現象
B.查找資料,探究生成的黑色固體是什麼
C.認為與本次實驗目的無關,不予理睬
D.詢問老師或同學,討論生成黑色物質的原因
(4)用火柴去點蠟燭剛熄滅時產生的白煙,蠟燭________(填「能」或「不能」)重新燃燒。
【分析】(1)根據蠟燭浮在水面上說明蠟燭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進行解答;
(2)根據火柴梗碳化的情況分析火焰的溫度;
(3)根據實驗過程中出現的現象要認真分析,多方求證,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分析判斷;
(4)根據蠟燭剛熄滅時產生白煙的成分分析。
【解答】解:(1)蠟燭浮在水面上,說明蠟燭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2)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圖)約1s後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a處最先碳化,a處處於火焰的外焰部分,說明了蠟燭火焰的外焰溫度最高;
(3)A.反覆實驗,並觀察是否有相同現象,做法合適;
B.查找資料,探究生成的黑色固體是什麼,做法合適;
C.認為與本次實驗目的無關,不予理睬,做法中不合適;
D.詢問老師或同學,討論生成黑色物質的原因,做法合適。
(4)用火柴去點蠟燭剛熄滅時產生的白煙,白煙是石蠟的蒸氣冷凝成的固體小顆粒,具有可燃性,所以蠟燭重新燃燒。
故答案為:(1)小。 (2)外焰。 (3)C.(4)能。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在學習時應注意把書本知識和生活實驗現象相聯繫,更好地應用。
15.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進行探究:把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測溼度)傳感器探頭放入充滿空氣的食品保鮮袋中(如圖1),通過導管向袋內呼出氣體,採集的數據經處理在電腦屏幕上顯示如圖2所示圖象,則:表示二氧化碳體積分數變化的是________(填「X」「Y」或「Z「);Z的體積分數在60s之後逐漸減小的原因是________;200s時沒有採集數據的所有氣體的總體積分數為__________。
【分析】根據圖示及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增多和水蒸氣增多、氧氣減少分析表示二氧化碳體積分數變化曲線;根據表中的數據分析200s時沒有採集數據的所有氣體的總體積分數。
【解答】解:把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測溼度)探頭放入袋中,開始採集數據(如圖1),然後向袋內吹入氣體,採集的數據經處理得到圖2,由於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增多和水蒸氣增多,氧氣減少,表示二氧化碳體積分數變化的是Y,Z的體積分數在60s後逐漸減小的原因是水蒸氣冷凝;由表中的數據可知,200s時沒有採集數據的所有氣體的總體積分數為:100%﹣17.17%﹣3.67%﹣2.5%=76.66%。
故答為:Y,水蒸氣冷凝,76.66%。
【點評】根據題給的實驗流程分析各步驟所發生的反應或變化,並對實驗數據進行適當的處理。
三.解答題(共5小題)
16.在一次探究成果匯報課上,某同學展示了她的探究實驗:取一瓶無色的硫化氫(H2S)氣體和一瓶無色的二氧化硫氣體(SO2),然後瓶口對瓶口抽去玻璃片放置(如圖),一段時間後,兩瓶的內壁上均出現水珠,並且有淡黃色的細微顆粒物附在瓶內壁上(已知是硫單質).試分析此同學的探究活動取得了哪些成果。
【分析】根據分子的特性進行分析。
【解答】解:通過實驗現象,能推測出硫化氫與二氧化硫能發生化學反應外,還可推知,構成氣體的微粒在不停的運動,才能夠彼此進行接觸,產生反應;
故答案為: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點評】本題考查了分子的特性,基礎性較強,要牢固掌握。
17.為驗證鐵礦石冶煉成鐵屬於化學變化,興趣小組的同學分別取了一小塊鐵礦石和鐵塊,記錄並進行了如下活動,但由於時間緊張,記錄順序前後顛倒、較亂,現編號整理如下:
(1)需解決的內容主要有:如何判斷鐵礦石與鐵塊是不同的物質?
(2)對鐵礦石和鐵塊分別進行通電測試,發現鐵塊導電,鐵礦石不導電;
(3)鐵塊是不同於鐵礦石的一種物質;
(4)分別用磁鐵吸引鐵礦石和鐵塊,發現鐵塊能被磁鐵吸引,而鐵礦石則不能;
(5)通電的方法不如用磁鐵吸引的方法簡便易行。
你認為以上探究活動環節中,屬於提出問題的是_________(填數字序號,下同);屬於收集證據的是_______;屬於獲得結論的是_________;屬於反思評價的是________。
【分析】解決此題要知道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如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解答】解:(1)需解決的內容主要有:如何判斷鐵礦石與鐵塊是不同的物質?屬於提出問題;
(2)對鐵礦石和鐵塊分別進行通電測試,發現鐵塊導電,鐵礦石不導電;和(4)分別用磁鐵吸引鐵礦石和鐵塊,發現鐵塊能被磁鐵吸引,而鐵礦石則不能;屬於收集證據;
(3)鐵塊是不同於鐵礦石的一種物質;屬於獲得結論;
(5)通電的方法不如用磁鐵吸引的方法簡便易行。屬於反思評價。
故答案為:(1);(2)(4);(3);(5)。
【點評】解決此題要根據科學探究的環節進行分析解答。
18.學習了銅受熱發生變化的實驗探究活動,你對科學探究有什麼認識?能說出一個較完整的實驗探究過程經歷了哪些重要步驟嗎?
【分析】根據實驗探究過程和實驗探究的步驟分析解答。
【解答】解:對科學探究認識:
它是一種學習方法,強調學生自己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獲取知識、體會科學方法、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薰陶。目前對這點已經取得共識。
重要步驟:
觀察與問題:將一小塊銅片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片刻,銅片表面變黑,黑色物質是什麼?
假設與預測:
假設(1)銅片加熱變黑,是因為火焰的黑煙附著在銅片上;假設(2)銅片加熱變黑,是因為銅片與O2發生了化學反應;
實驗與事實:
實驗(1)將銅片放入一支開口的試管中,再用酒精燈對試管加熱片刻,發現銅片變黑
實驗(2)將銅片放入一支充滿氮氣的試管中並塞上橡皮塞,再用酒精燈對試管加熱片刻,銅片不變黑;
解釋與結論:
上述實驗(1)證實,假設(1)不正確;實驗(2)證實,假設(2)正確;
表達與交流:
銅片在空氣中加熱,實際上是銅發生了化學反應,生成了黑色固體;
拓展與遷移:
既然銅片在空氣中加熱時,銅片能發生上述化學反應,聯繫到鎂條在空氣中燃燒也發生類似的反應,證明了金屬在空氣中點燃或加熱,金屬都可能與空氣中的其他其他發生反應,其它金屬,也應該相似。
答案為:對科學探究認識:
觀察與問題→假設與預測→實驗與事實→解釋與結論→表達與交流→拓展與遷移。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關鍵是通過相關實驗體會和總結。
19.化學興趣小組對蠟燭及其燃燒進行了如下探究.
(1)一支蠟燭,用小刀切下一小塊,把它放入水中,蠟燭浮在水面上.
結論:石蠟的密度比水_________;
(2)點燃蠟燭,觀察到火焰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層.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圖)約1s後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_(填「a」、「b」或「c」)處最先碳化.結論:蠟燭火焰的_________溫度最高.
【分析】(1)用小刀切下一小塊,把它放入水中,蠟燭浮在水面上,據此判斷石蠟與水的密度大小.
(2)蠟燭的火焰分為外焰、內焰、焰心三層,外焰溫度最高,溫度越高,木條碳化的越快,進行分析解答.
(1)取一支蠟燭,用小刀切下一小塊,把它放入水中,蠟燭浮在水面上,說明石蠟的密度比水的小.
(2)點燃蠟燭,觀察到蠟燭火焰分為外焰、內焰、焰心三層;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圖)約1s後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處最先碳化,說明蠟燭火焰的外焰溫度最高.
答案:
(1)小;
(2)外焰、內焰、焰心;a;外焰;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考查蠟燭燃燒的現象,掌握蠟燭燃燒的現象、注意事項等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20.人通過肺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吸入空氣中的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氣。但人體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氣中原有的,還是人體代謝的最終產物,採用如圖裝置進行實驗。
(1)人吸氣時,應將活塞A_________(填「打開」或「關閉」),活塞B________。
(2)人呼氣時,應將活塞A_________,活塞B_________,此時可觀察到(Ⅰ)瓶內的現象是_________。
(3)(Ⅰ)瓶中所裝試劑的作用是_________;
(Ⅱ)瓶中所裝試劑的作用是_________。
將上述操作反覆進行,能證明人呼出氣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來自空氣,而是人體代謝產物。
【分析】(1)根據實驗目的:證實人體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吸入空氣中原有的,還是人體代謝的最終產物,分析裝置I和II的作用,然後判斷人吸氣時活塞A、B的開合情況。
(2)根據實驗目的:證實人體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吸入空氣中原有的,還是人體代謝的最終產物,分析裝置I和II的作用,然後判斷人呼氣時活塞A、B的開合情況,以及觀察到的現象。
(3)人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多,能使II中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不能使I中的石灰水變渾濁,從而說明人呼出的氣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來自空氣,而是人體的代謝產物。
【解答】解:(1)本實驗的目的是證明人體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氣中原有的,由裝置的特點可知,瓶II中所裝試劑澄清的石灰水的作用是證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少,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瓶I裝置試劑澄清的石灰水證明人體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與I對比從而得出結論。由裝置的特點可知,吸氣時,應關閉A,打開B。
(2)由上述分析可知,呼氣時打開A,關閉B.我們可以觀察到錐形瓶(I)中有氣泡產生,澄清石灰水開始變渾濁。
(3)由上述分析可知,(Ⅰ)瓶中所裝試劑的作用是證明人體呼出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多;
(Ⅱ)瓶中所裝試劑的作用是證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少。
故答為:(1)關閉,打開;
(2)打開,關閉,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3)證明人體呼出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多;證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少。
【點評】此題是利用實驗對呼吸是否產生二氧化碳進行驗證,解題的關鍵是了解裝置I和II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