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路160號的太原別墅,據說房子的原主人是來自法國的律師狄百克。1933年,狄百克忽然從上海消失,其夫人將這棟豪宅轉賣給了民國政府總理唐紹儀的女婿岑德廣,後來這幢房子被國民政府接收,歸軍統使用。
1945年12月,已退休的美國五星上將(美軍最高軍銜)喬治·馬歇爾應杜魯門總統之邀,擔任赴華特使,下榻在此處調停中國國、共兩黨的衝突,所以當時上海人稱這幢花園住宅為「馬歇爾公館」。
幾天前,跟隨一小型旅遊團遊覽太原路時到過這裡,人多時間緊,來不及拍照和觀賞,很是遺憾。啦啦啦,今天就自己過來了,雖然陰霾天,但人少啊,可以隨便拍照啊,而且不趕時間啊,開心!
照片上一波兒:
金黃的銀杏樹葉鋪陳在修剪極好的綠色草地上,絕美!這麼幹淨清爽的,這麼大面積的,哪裡找啊?念念不忘,終來回訪。
這幢「舊上海最豪華的花園洋房」,粉牆灰瓦,牆角以灰白色石板作鋸齒狀貼面,白色窗架,配色和諧,端莊大氣,當時導遊介紹說是典型的法式建築風格,仿照當年路易十四的一座皇宮的樣子於1928年建成的,所有建築材料均來自法國,家具等也是法國打造。整幢建築正面呈現出嚴格對稱美。門廊中間的那三根下粗上細的柱子,叫陶立克柱,5個巴洛克風格、拿破崙頭盔式的老虎天窗,據稱這些都是法式風格的體現。門前端坐著一對明式風格的石獅子,超可愛的樣子,這個肯定不是從法國運來的了。
再來看背面:
城堡式圓錐形屋頂,增添了幾分莊嚴和神聖的色彩,但我拍的這張照片左邊部分竟然莫名像是動漫娃娃臉嘞。
在住宅的東側山牆,建有三面通透的門樓,從這裡進出屋子
這樣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洋房,花園自然也是一流的。這個季節沒什麼花了,進入的道路兩邊各一個超大草坪,草坪修剪、養護得極好。我們前面拍的銀杏樹葉就在道路右手邊的這個大草坪上,一溜兒排開的三棵銀杏落葉鋪展出如此動人心魄的美麗畫卷。銀杏樹旁,有一小型噴泉,噗噗的水聲,更增添了花園的靜謐。
左手邊的大草坪,有兩棵樹齡百年的大香樟(有身份證的哦),還有好幾顆異常高大的香樟和雪松,不多的幾棵大樹樹冠幾乎覆蓋了整個草坪;草坪一角,白色涼亭與洋房遙相呼應,這個涼亭是沒有圓頂的,據說這也是法式風呢。
庭院幽幽,深藏了多少歷史和記憶。新中國成立後,太原別墅由上海市政府接管,20世紀80年代後,太原別墅作為瑞金賓館的分部,面向公眾開放。你如果感興趣,也可來此探尋它曾經的歷史,感受這裡金色鋪陳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