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果是果樹栽培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生理性病害,是果實應對外界環境與內部生長不協調作出的反應。
每年的特定時段,我們常會收到關於此類問題的問詢,特別在一些易裂果樹如柑橘、蘋果、櫻桃、荔枝、棗、葡萄上,發生頻次較高。
由於裂果往往具有突發性、普遍性與不可逆性,很是讓人頭疼,本次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裂果的本質
在此之前,我們先來列舉一些易裂果的果樹品種和裂果發生的主要時期。
大多數柑橘,裂果的時間集中在8~10月的果實膨大期。
荔枝裂果,主要發生在果肉速長早期。
蘋果、香梨發生裂果的時期多為果實迅速膨大期。
葡萄裂果主要發生在果實膨大末期至轉色期。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種類的果樹,裂果發生的時期雖存在著差異,但裂果時期主要還是集中在果實轉色期或果實膨大期。
其實這很好理解,因為任何形式的自然裂果均是因為果皮「包不住」果肉而發生的,而膨果期顯然是果肉的速生期,所以開裂集中於此期符合客觀規律。
至於各類果樹品種裂果時間上的差異,我們還需要考量一個部分,即果皮。因為只有當果皮停止生長或生長速率慢於果肉時,才會導致果皮抗張能力無法忍耐果肉生長應力,最終開裂。
裂果形成的原因
前排說明,遺傳因素對裂果率及裂果程度的存在影響,如歐亞種葡萄一般皮薄肉脆,較其它品種易裂;紅美人、甘平等柑橘品種,果皮很薄,裂果率高;梨棗、臨汾棗不抗裂等,但此部分於我們本次的討論意義不大,它並不能通過常規的栽培手段改進,以下我們來說一些共性的問題。
膨壓問題
之前我們提到過裂果是由於果皮承載不了果肉的生長而發生的,這其中最關鍵的因子是水。膨果期俗稱上水期,而果肉的吸水量較果皮大,如水分急劇變化,特別是連續乾旱後突然恢復供水,會造成果肉膨壓急劇上升,當膨壓超過果皮能承受的最大壓力時裂果就發生了。
協調問題
當果肉與果皮生長速率不協調,果肉生長速率過快時,會加劇裂果的發生。這主要與內源激素水平關係較大,如果肉和果皮中脫落酸含量較高時,會抑制果皮生長,加重裂果,而果肉和果皮中赤黴素的水平則與之相反。
強度問題
指果皮的力學強度,與礦質元素水平關係較密切。我們比較熟悉的是鈣,它是細胞壁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改變果皮組織結構,增強細胞彈性和抗張強度,減少質膜滲透性,增強果皮的抗裂能力。而鉀、硼、鎂等元素也與裂果的發生脫不開關係,如鉀能維持細胞較高滲透壓和膨壓,可為細胞分裂、細胞壁延伸和擴展提供動力;硼關乎著細胞壁合成等。
傷口問題
在果皮完好的情況下,果肉生長所形成的膨壓會均勻分布,而一旦果皮上出現傷,它們就會像洩壓的口子一樣,最終大量開裂。如部分刺吸式口器的蟲害、病害可在果面形成傷痕或傷斑,還有日灼等,可破壞受灼部膜系統,引起果皮失水凹陷,最終開裂。
如何減少裂果?
實際上,預防裂果我們需要從以上幾個問題著手,相信大家也看過不少資料,這裡筆者挑重要的說一下。
膨果期水分的平衡指的是旱不缺水,澇不積水,如遇連續乾旱,可每隔7~10天澆1次水,注意不要噴水在果實上,因為果肉的吸水速率高於果皮,此舉會加重裂果。此外,生草栽培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裂果的發生。
噴施外源激素如赤黴素可減輕裂果,但不宜過量噴施,這可能導致皮厚,而影響果實的商品性。
補鈣不能避免裂果,但能降低裂果率,同時不要只補鈣,前面我們也提高到,鉀、硼、鎂等都很重要,可於膨果期噴施蓋世美葉面肥等,鈣鎂同補,科學防裂。
此外,良好樹勢的培養、合理負載以及病蟲害的防控也很重要,這裡就不贅述了。
本文由農業助手團隊整理編寫,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農業助手,且勿修改文章內容,修改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