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5 日晚,在肥東縣橋頭集鎮龍泉山,安徽省龍棲百鳥園園長鄭從容和志願者們將前幾天救助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角鴞放歸山林。歷經 2 天,這隻誤入農戶家中的 " 微型貓頭鷹 " 再次重獲自由。
" 微型貓頭鷹 " 誤入農戶家
事情還要從 9 月 23 日說起,鄭從容接到了肥東縣林業局打來了電話,電話裡,林業局的工作人員告訴他,肥東縣梁園派出所收容了一隻誤入農戶家的 " 微型貓頭鷹 ",希望鄭從容能過去看看。接到電話後,鄭從容立即驅車趕往了派出所。在派出所,鄭從容一眼就認出了籠子裡鳥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角鴞。
他先給紅角鴞仔細檢查了身體,發現這隻鳥並無大礙,在主管部門批准後,鄭從容將這隻鳥帶回了安徽省龍棲百鳥園,打算等到合適的時機再將其放生。
紅角鴞也被叫做『微型』貓頭鷹 ",屬於小型猛禽,這隻鳥身量嬌小,體長只有十幾公分,體重也僅為 100 克。" 鄭從容告訴記者,和貓頭鷹不同,紅角鴞的主食並不是老鼠,而是知了、螳螂、蜻蜓等昆蟲。
不科學放生等於 " 殺生 "
在安徽省龍棲百鳥園安頓了 2 天后,經過檢查,紅角鴞的身體已經恢復到了正常狀態,鄭從容決定將其放生。不過放生可不是隨便找個地方將籠子打開就結束了,這其中還大有學問,經過仔細選址,鄭從容將最終的放生地點定在了肥東縣龍泉山。
" 紅角鴞是夜行鳥,所以必須選擇晚上放生。如果選擇白天放生,這就像人在遠光燈的照射下行走,是行不通的。" 鄭從容向記者解釋道,之所以選擇龍泉山也是因為這裡植被茂密,符合紅角鴞喜愛棲息於山地樹林中的習性。
" 紅角鴞每年夏季在江淮地區繁衍生息,8 月至 9 月初飛往南方過冬。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條件下,必須儘早放生,才能不耽誤其遷徙的步伐,提高放生的成活機率。" 常年和鳥類打交道,鄭從容也對鳥類的科學放生有一定的話語權,他告訴記者,很多人對放生存在誤解,事實上不科學的方式無異於是 " 殺生 ",更有甚者或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
" 鳥類的放生應該滿足四個條件,一是放生的個體需要是健康的個體;二是放生的個體需要有野外捕食的能力;三是放生的動物需要有躲避天敵的能力,四是如果放生的動物是候鳥,那麼放生只適合在一定的季節。"
他表示,自己的園區裡,也有不少春天救護的小貓頭鷹,但因為人工飼養,不具備野外捕食的能力,所以暫時無法放生。" 我們打算後面組建一個『貓頭鷹幼稚園』,訓練它們的野外生存能力,再酌情將其放歸自然。"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衛曉敏
【來源:合肥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