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做「鬥米恩,擔米仇」,意思是說贈人一鬥米之少,他會記得你的恩情,贈人一擔米之多,他反而會仇恨你。乍一聽似乎沒什麼道理,但是仔細一想卻蘊含了古人的智慧。
在古代,人的生產力是是十分低下的,沒有農藥化肥,也沒有現代化的種植作業手段,人們的糧食產量是很低的,特別是生逢亂世或者遇到天災,農民們就很容易旱澇不保。而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土地被淹或者土地絕收,農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也就會出現一些所謂的「流民」,他們被迫離開家鄉去其他地方討飯求生。
對於大戶人家或者官宦人家來說,是不必考慮這個問題的,即使災害再嚴重,他們也會有足夠的存糧或者有足夠的錢財能買到糧食,因此也就出現了「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的場景。
不過在災難爆發之後,朝廷為了百姓能夠生存下去,多會進行賑災,雖然朝廷把款撥了下來,但是總會有貪官汙吏從中謀取私利,加上賑災的糧食不會太多,因此到了百姓口中的糧食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如何保證用很少的糧食養活大量的災民就成了頭等問題。
到了現代,曾經就有一個地主,家境在當地也不錯,在能餓死人的年代,他家談不上家財萬貫,但是「地主家有十幾個姑娘」,只一句話就能概括了。在飢年能夠養活十幾張嘴已經很不錯了。這個地主也是個大善人,每逢遇到鬧饑荒的時候就會發米賑災,但是饑民很多,這個地主就每次煮粥的時候都會往粥裡加一點碎稻草,而這個稻草竟然是從羊圈來換下來的,上面甚至還沾著羊糞。
一開始有很多人罵這個地主心態惡,竟然往粥裡摻稻草和羊糞,後來人們就漸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來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那些家裡有餘量還來蹭吃蹭喝的人,而且這樣可以保證讓那些最需要的,沒有這碗粥就會餓死的人能夠吃到。
其實,在清朝時期,和珅在一次賑災的時候也有過類似的做法,他讓人把每鍋粥裡都撒上一把沙子,從而把珍貴的粥留給了最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