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印度的城市,國內許多人會馬上聯想出新德裡、孟買等在政治和經濟領域有影響力的特大城市,但是說到班加羅爾,除了網際網路IT科技等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對它比較熟悉外,班加羅爾可以說是一座鮮為人知的城市。
班加羅爾是印度南部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全印度的信息科技中心與樞紐,同時也是印度的第五大城市。人口約為1050萬,城區面積174平方公裡,總面積709平方公裡。班加羅爾地處德幹高原中部,常年平均氣溫25攝氏度,夏季炎熱的時候最高溫度在33攝氏度左右,冬季最冷的時候基本上也沒低於15攝氏度,可以說班加羅爾的氣候非常宜人。
1927年班加羅爾為了慶祝伍德亞執政25年,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城市面貌煥然一新,被譽為印度的「花園城市」。
班加羅爾現狀
班加羅爾是全印度最為富庶和具有活力的城市,雖然疫情期間,班加羅爾的街頭顯得有些冷清,但是之前班加羅爾可是在瘋狂的科技研發之中,並且以後也基本不會停止,班加羅爾被譽為「亞洲矽谷」!為什麼班加羅爾能從眾多的印度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全印度的驕傲,甚至得到全世界大部分高科技公司的一直誇讚和認同。1988年,班加羅爾被美國《新聞周刊》評為全球10大高科技城市之一,2019年12月26日,班加羅爾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104名。
簡單的回顧一下班加羅爾的歷史
十六世紀之前的班加羅爾歷史進程史書上記載的語焉不詳,可以初步判定的是早在公元前4000年此地就有人類活動。考古人員在一塊公元9世紀城市遺蹟的石碑上,首次發現了關於班加羅爾的文字記載。
公元1004年前後朱羅王國統治了班加羅爾,慢慢的這裡有了生機,許多社會群體如農夫、商人、手工業者,宗教人員以及一些管理人員從各地遷居而來。就這樣班加羅爾成為了一個物資的集散地,開始出現了一些城鎮和寺廟。
班加羅爾變好了之後,由於當時印度各邦國的興衰更迭,班加羅爾似乎都是必爭之地,以致於班加羅爾一次次的見證邦國之間的分裂和統一,一次次的洗禮。
1537年,班加羅爾終於積攢了多年的力量後,興建了一座防禦城堡,現代意義上的城市有了雛形。雖然城堡內設施完善,道路整齊,但是畢竟力量還不不夠足以抗衡其他敵對勢力的進攻,於是又回到了在各個政權之間流轉的命運,比較有影響的在邁索爾王國時期。一般認為這個時期是班加羅爾的建城時間。
18世紀60年代,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海德爾篡奪了邁索爾的王權,在面對英國的殖民統治,他採取批判的態度,一方面極力推行民族主義,保持原本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又授受英國西方式的教育和科技,有點國內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味道,這一點很像當時晚晴政府的洋務派。
海德爾的兒子蘇丹依舊是一個非常開明的政治家,他繼承父親的遺志,繼續大力發展科技,可以說這時候的班加羅爾所在的邁索爾王國不但沒有在英國的殖民下沒落下去,反而成為了當時的印度新思潮的中心之一。當時的班加羅爾所在地區成為了全印度最為發達的邦國之一。這都為現在的班加羅爾擁有「亞洲矽谷」的地位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基石。以致於後來的甘地到了此地都驚嘆,原來印度還有這樣一個既保持著印度傳統,又如此現代化的邦國,真乃各邦國的典範。
從1831年起班加羅爾被英國殖民者佔領,直到1947年英國軍人才最後撤離。在此期間,雖然邁索爾王國在政治上成為了英國的附庸,但該家族卻保持了開明治國的傳統,秉承著開放的心態,正是在與英國的不斷鬥爭中,包括班加羅爾所在的邁索爾人知道了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學習西方的邁索爾和日本的明治維新有些相像。同時邁索爾人也正是因為慘敗國破的命運,使得這裡最早的進入了現代化。
1910年之後,王宮的大臣建立了班加羅爾自己多所在印度知名的科技類的大學,給現在的班加羅爾提供了非常可觀的人才儲備數量,並且在全印度是一個引進電力系統的邦國,班加羅爾亮起了印度第一盞電燈。
可以看出,這種既保守又開放的治國理念,使得之後的班加羅爾科技大發展獲得了硬體上的支撐,也保留了民族原有的傳統。換句話說,在印度某個地方的成功,往往不是因為革命和暴力,而是來自對傳統的承接和改良。
印度獨立之後,一切都提到了必須要規劃的層面上來,在選擇高科技的地區時候,上世紀50年代印度尼赫魯政府經慎重考慮決定在班加羅爾實施這一布局,理由是班加羅爾的空氣品質很好,符合精密製造業研究發展的要求。
通過以上的歷史回顧,得出了一個結論,班加羅爾的祖先們不僅給後人們留下了印度全境最好的城市設施,一流的道路,也留下了非常棒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留下了良好的思想和傳統。
如果現在統計下班加羅爾在網際網路軟體研發等信息方面的規模,那麼用「瘋狂」兩字來形容班加羅爾的研發進程恰到好處。
1985年,美國德克薩斯儀器公司在班加羅爾設立了當地首個跨國公司的離岸軟體研發中心,開創了先河,此後在班加羅爾設立的與網際網路等相關的高科技公司多達4500多家,其中約有1000多家是來自國外的資本參與運營,像IBM、英特爾、微軟、惠普、索尼、特斯拉、推特、SanDisk公司、諾基亞、我國的華為等等。2014年小米也初步計劃在班加羅爾設立研發中心。甚至肯德基最開始進軍印度市場都是先在班加羅爾做的口味和特色試點。一些小的工作室更是多如牛毛。(企業越來越多,班加羅爾房價也在飛漲)
1999年華為在班加羅爾設立研發中心,從此走向了國際化路線,雖然那時候的工程師人數還不夠多,但近幾年工程師的數量已經穩步增長到了2700多名員工在研發手機等領域,其中印度本土員工的比例接近98%,不乏有領導崗位。憑藉這一尖端的研發中心象徵著不僅班加羅爾軟體行業乃至整個印度軟體行業在質量和項目管理上有了至高的水準。
華為印度研發中心營運長在成立儀式上表示
印度研發中心將成為華為重要的創新中心。該研發中心將繼續聚焦為母公司各產品線開發和交付優質的軟體平臺、零部件和應用。新園區的成立標誌著我們的長期夙願成為現實,即建立世界級的研發設施,進一步為華為的技術開發提供支撐,助力華為實現自身的獨特價值。我們相信它將在華為的創新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開發面向未來的技術,推動國際社會實現數字轉型。通過成立該園區,華為重申了推動印度和全球研發和ICT生態環境發展這一承諾。
從華為運營官的表態裡首先就到了「創新」兩個字,創新兩字也可以說是其他外資公司的某種程度上的縮影,印度班加羅爾有技術,外資公司有創新,同時班加羅爾低廉的勞動力+英語的普及可以說是外資公司選擇把研發中心設立在班加羅爾的首選原因。
要知道當年班加羅爾為什麼選擇軟體行業作為橋頭堡,而不是什麼電子加工、代工啊,這裡面有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東西。首先開辦電子工廠,涉及到廠房、土地、設備等資金問題和消防、安全,甚至包括審批,或者腐敗等問題。
而軟體行業則無需面臨這樣的問題,只要有相關的技術人員,一個工作室加上電腦,就可以編程開張營業了,同時審批也比較方便。就是這一個簡單的原因讓軟體行業在班加羅爾爆發,其他的行業也只能等待在進一步的自由化過程中了。
班加羅爾聰明就聰明這,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迷一樣的快速崛起,要說它的成功是空手套白狼吧,肯定是不妥的,反正就差不多是那麼回事。
印度政府也看準了班加羅爾的發展勢頭,進行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配套措施。1999年印度成立了信息科技部,不要小看了這個科技部,在當時的世界,可是很少有國家專門設立這個部門。2000年印度的IT法案生效,並頒布了一些免稅方案,這都為班加羅爾的網際網路、電子商務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印度2003年創造的IT產值約120億美元,到了2009年高達620億美元。如果說我們那個年代的GDP增速每年高達10%以上就夠高了的話,那麼班加羅爾每年IT出口產業的增值高達30%以上,是一個瘋狂的數據。
班加羅爾現象不僅拉動了印度的經濟增長,也改善了印度的就業問題,也吸引了外資推動了印度開放的力度。
班加羅爾作為印度的矽谷,加上其自身信仰裡的放眼天下自己最強的心理,難免總想和中國的矽谷甚至做個比較。眾所周知,深圳是個年輕的城市,從漁村發展起來,幾乎也與班加羅爾同時起步。
軟體產業是深圳典型的自主創新型民族產業,擁有一批世界級別的軟體企業,2019年深圳GDP接近4000億美元,班加羅爾約為1000億美元,深圳是班加羅爾的4倍,差距還是很大的。特別是基礎設施、城市建設、醫療衛生、環境汙染等方面,都是班加羅爾需要面對並亟待解決的問題。可以說現在的班加羅爾是深圳10年前的縮影。
以上可以看出,班加羅爾確實在瘋狂的科技研發之中,但是追上深圳還需要太多的道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