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秋風送爽。在水吉鎮吳中村,村民老劉把一面寫著「真情助困暖民心,結對幫扶促振興」的錦旗送到了駐村第一書記陳展成的手中。「渡頭小船變成了水泥橋,進出村莊的道路晚上還有路燈照明,這些以前不敢想的事現在都實現了,感謝陳書記的辛苦付出!」老劉感慨地說。
2017年底,時任福建省潘洛鐵礦有限責任公司選礦廠黨總支書記、汽車修理與使用工程師的陳展成,來到吳中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國企的技術幹部,他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和資源,為村裡安裝路燈、修橋鋪路,幫助村民解決就業、產業發展等問題。他經常走村入戶和村民拉家常,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為「老哥哥」。
書記暖心 點亮「民心燈」
初到吳中村,陳展成準備晚上入戶走訪了解村情,但剛出門,就發現村裡黑幽幽的一片,連一盞路燈都沒有,讓他的心情有些沉重。原來,由於吳中村地理位置較偏、水資源缺乏、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農業產業「散、小、弱」等原因,村裡大部分村民都選擇了外出打工,村莊建設缺少村民支持,基礎設施自然就比較薄弱。
由於缺少資金,吳中村一直沒有安裝路燈,夜晚出行非常不便,村民最大的願望就是可以有一排能照亮回家路的路燈。針對這個問題,他立即帶領村「兩委」現場查看、入戶走訪,在充分徵求民意的基礎上,確定安裝太陽能路燈的路線,並積極向區有關單位和鎮黨委爭取資金支持,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溝通協調,村裡這個民生項目最終得以落地。
「現在村裡的路燈亮了,晚上出來串門就更方便了。」村民高興地說道。每當夜幕降臨,隨著一盞盞太陽能感應路燈緩緩亮起,村裡夜晚就會出現一條「光帶」,它不僅點亮了吳中村村口的道路,也照亮了村民的心。
百姓連心 修建「幸福橋」
今年6月下旬,吳中村村民期待已久的農用橋迎來了竣工典禮,高高的橋墩堅定地釘在河灘上。
看著一車車稻穀、蔬菜通過大橋運往集鎮,吳中村黨支部書記劉水興十分高興:「沒想到村裡多年未能解決的難題,被陳書記順利解決了。」
早前的吳中村只有一個進村入口,村民進出和運輸稻穀主要依靠渡船,每到農忙收穫的季節,所有的農用機械只能依靠村道往返,十分擁堵。
陳展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決心修建一座解決村民通行的「幸福橋」,不但要解決村民的出行問題,更要讓汽車開過河去,讓村裡的農產品運出來,徹底改變吳中村的交通條件。他和村「兩委」多次實地走訪,發現村子後方與回龍鄉均中村僅有一條小溪阻隔,如果修一座農用橋,不但能為吳中村增加一個出入口,而且還能節約村民運輸稻穀的時間。
經過他的一番努力,33萬元的項目幫扶資金很快就籌集到位。「有了這些錢,橋就可以開始修建了。」不到一年時間,一座長18米、寬4.5米的鋼筋混凝土橋梁在前坊小溪上架起。看著建成後的農用橋,村民感慨地說:「橋修好了,路通了,出行更安全了,稻子也變得好賣了」。
幹群同心 打開「聚寶盆」
「可以邀請菸草站的技術員定期給我們村裡的菸農開展種植培訓,讓大家更加科學地種植菸葉。」「我們村適合種植蓮子,可以引導村民發展這項產業。」「我會燒制建盞,可以傳授大家燒制技藝。」……在吳中村村部,陳展成正在和村幹部們一起琢磨村裡發展的路子。
為了更好地發展本村產業、提高村民收入,經村「兩委」多次商議,決定從抓農業生產技術和創業技能培訓著手,他多次邀請農業科技特派員到村傳授村民水稻、菸葉、蓮子、蔬菜等高產種植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同時,針對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問題,他還引進光伏發電、建盞燒制等適合村情發展的項目。
「這幾年,我們村的交通變好了,產業也變強了,村民們致富勁更足了,回鄉發展的年輕人也多了起來。」村民老劉笑呵呵地說道。如今,菸葉、蓮子、蔬菜、建盞等多種產業在吳中村茁壯成長,每年村集體經濟收入也節節升高,從原來不到6萬元增長到了現在15萬元。看著田地裡綠油油的蔬菜、金燦燦的稻穀,聽著光伏發電站中傳出的「嗡嗡」響聲,吳中村的村民們對自己家鄉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通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