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西安男子把板磚和瓜果改造成樂器」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傳播,視頻中演奏者逸飛將生活中常見的瓷磚、水果、蔬菜進行改造,演奏出了《新年好》《女兒紅》等美妙的樂曲,網友不禁感嘆「高手在民間」,「太厲害了」。1月10日,記者見到了逸飛,他向記者分享了樂器創新背後的故事。
表演就是要不斷創新
「我是一次在菜市場買菜的時候,偶然發現南瓜可以發出類似於鼓的聲音。又想起之前在網上看到過的一個模糊的打擊樂視頻,就是用的瓜果蔬菜當樂器。當時就萌生了將蔬菜改造成樂器,進行演奏的想法。」2005年當時一邊上學,一邊兼職賺錢的逸飛認識了師父孟保平。在師父孟保平的啟發和指導下,他們研發出了「鋸子音樂」,使普通的鋸子也能夠拉出《甜蜜蜜》這樣動聽的歌曲。「表演就是要不斷創新,傳統的樂器演奏觀眾看多了會審美疲勞。」這一次嘗試打開了逸飛創新樂器演奏的新大門,隨後,南瓜排鼓、胡蘿蔔木琴、山藥笛子、黃豆沙錘、土豆木魚在他的手中一一實現。
研發初期,逸飛每天都會去菜市場挑選蔬菜,試聽音色。為了能夠做出滿意的山藥笛子,他刻壞了七八十斤新鮮山藥,前前後後嘗試了上千斤蔬菜。「最難的地方是要統一胡蘿蔔和山藥這兩個主旋律的音調,這一項耗費了大半年的時間。」逸飛說。為了達到理想的演出效果,他還請來了專業作曲,為每樣蔬菜都製作了專屬的樂譜。除了將一些瓜果蔬菜改造成樂器,逸飛還將魚線、口服液瓶子、打氣筒、瓷磚、護手霜的瓶子、塑料管等等看著與演奏毫無關係的物件改造成樂器,演奏出美妙的音樂。
父親在逸飛心中種下音樂的種子
今年42歲的逸飛,出生在周至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父親在村上的小學教音樂。在父親的影響下,逸飛對樂器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小時候每當夜幕降臨,他就拿起笛子給大家表演。「當時沒人教,就是跟著電視上的影視音樂瞎吹。我覺得是我父親在我心中種下了音樂這顆種子,從小拿到一個新樂器,我自己琢磨一會,就能吹出聲響。」1992年,逸飛初中畢業,是上高中考大學還是去職高學手藝就業,逸飛猶豫了。家裡弟兄三個,當時的經濟條件,三個孩子都上高中考大學家裡負擔不起,於是學習成績還不錯的逸飛決定去上職高學習板胡演奏。
16歲那年逸飛畢業,開始了在劇團的板胡演奏員生涯,這一幹就是八年時間。「剛去劇團的頭幾年還挺好的,每天跟著劇團下鄉表演,走南闖北的還挺新鮮。下鄉表演的時候,工作環境很艱苦。夏天熱忍忍就行,但是冬天的時候,手都凍僵了,手上滿滿的都是凍瘡。」回憶起當年下鄉演出的日子,逸飛仍記憶猶新。
面對現實困境 努力尋求改變
2012年,逸飛還和師兄弟一起組成了蔬菜樂隊,他們以蔬菜為演奏樂器的表演形式受到了觀眾的喜歡。那幾年逸飛和師兄弟們的日程被演出排得滿滿的。但是,演出市場行情變化很快。「2015年之後,演出市場行情不好,我們的工作受到很大的影響。2018年之後,演出市場遭遇寒冬,2020年的疫情侵襲,演出邀約很少,我們這些以舞臺為生的演藝人員在努力尋求改變。」逸飛的師弟阿剛說,現在演出少了,和他一樣的演藝人員大家都在想辦法生存。
面對現實困境,逸飛將表演陣地轉到了線上,嘗試著做短視頻,把自己的演奏視頻分享到網絡上,他新奇的演奏形式獲得了網友關注。「能發聲的東西都有可能變成樂器,我現在正在研究塑料紙,想把它改造成能演奏的樂器。」逸飛說。
文/圖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姚瑞丹
編輯:融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