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2萬隻巨鳥橫掃澳洲,軍隊用機槍掃射,1萬子彈僅消滅12隻

2020-12-05 騰訊網

國鳥與國花、國旗意義類似,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徵,因此那些被選為國鳥的一定是為這個國家人民所喜愛的、珍貴稀有的特產鳥類或是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鳥。然而有時候也有意外,有一個國家的國鳥便只是因著後兩種因素,卻並不具備為國家人民喜愛的因素。甚至於那個國家的部分人民對國鳥,還是一種痛恨狀態,一度爆發過一場可笑的「戰爭」。

這個國家便是澳大利亞,世界上唯一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因此也被稱為澳洲。他們的國鳥便是鴯鶓(ér miáo),這種鳥是大洋洲的特產,也是世界第二大鳥類。僅次於非洲鴕鳥,因此也有人稱它為澳洲鴕鳥,擅長奔跑。一般體高在150到185釐米左右,體重為30到45千克,算得上是鳥中的巨鳥了。

其奔跑時每小時最高可達43英裡,攻擊性不高,這只是現在來說。現在的鴯鶓溫和有禮,對人親近,但憤怒中的鴯鶓會用腳踢人。它也並非完全是益鳥,只能說介於益鳥和害鳥之間,其一身都可利用。可每當遭到追趕,或者是食物短缺的時候,它們就會憑著強壯的身體。弄毀牧場的鐵柵欄,躲避追趕或者是尋找食物來充飢,過程中還會糟蹋麥苗草場。

由此澳大利亞人認為它們是害鳥,於是在八十多年前,它一度是被宣判死刑的頭等罪犯。人們為了根除它,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事情要從上世紀三十年代末說起。居民控訴當地鴯鶓太多,導致食物和淡水匱乏,於是澳大利亞官方宣布,打死一隻鴯鶓可得獎金2馬克。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人們紛紛上陣,諾斯安普敦一年的時間就打死了3.7萬隻。

而在肯皮昂和瓦爾高蘭一帶,卻有些特殊,這裡的打鴯鶓有些搞笑。首先不知是誰傳出一則消息,說有兩萬隻鴯鶓組成了兵團,朝著農場大肆進攻。人們聽說後恐慌不已,擔憂鴯鶓將莊稼全部摧毀,遂跟政府進行了反饋。皇家炮兵部隊便調兵遣將,組織士兵與被重金喚醒的農夫參戰,給他們配發了兩挺機槍和一萬發子彈。

按理來說,只是打個鳥而已,一萬發子彈應該綽綽有餘了。皇家炮兵部隊指揮處也是這個想的,結果尷尬的場面出現了,人們荷槍實彈的往鴯鶓的駐地開拔。打算按計劃先將鴯鶓趕進用鐵絲網圍成的包圍圈,再用機槍掃射,這樣戰犯就能全軍覆沒。可鴯鶓進去是進去了,兩挺機槍也開了,一萬發子彈也徹底用完。

一數戰犯屍體卻傻眼了,只有12隻,不能再多。原來被趕進去後,鴯鶓也不蠢,以每小時71公裡的速度輕巧的躲著子彈。所以子彈雖然耗盡,大部分鴯鶓卻還是安然無恙的撤走了,鴯鶓贏得了勝利。可惜這未能挽救它們的命運,當局依然以鴯鶓危害,繼續對它宣戰。轉眼到1988年,卻發生了反差,因為捕獵太多,鴯鶓出現生存危機。

澳大利亞政府意識到這點,態度大轉變,立法保護鴯鶓。同時允許人們購買鴯鶓,土著和歐洲地主便紛紛學習養殖,鴯鶓開始大肆增長。如今雖然最初的熱潮已經退卻,但還是有上百個鴯鶓農場。它們廣泛的分布,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當年那段坎坷的經歷也離它們而去了。

相關焦點

  • 88年前,20000隻巨鳥橫掃澳洲,士兵用機槍掃射7天,僅消滅掉12隻
    這不,1932年的時候,2000隻巨鳥橫掃澳洲,激動的澳大利亞士兵用機槍掃射巨鳥1周,最後卻僅僅滅掉了12隻巨鳥,顯示了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那麼,是什麼巨鳥讓澳大利亞的士兵如此如臨大敵派出機槍掃射呢?又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巨鳥被機槍掃射1星期卻只死了12隻呢?
  • 1932年,2萬隻巨鳥橫掃澳洲,士兵用機槍打了1周,僅消滅掉12隻
    乃世界上第2大鳥類,體型僅次於非洲鴕鳥,一般來說,成年鴯鶓的體高在150~185釐米之間,體重在30~45千克之間,平均壽命為10年。於是派出3名士兵,前去「消滅」鴯鶓。此時的皮爾斯爵士顯然不知道,他們的對手有多麼強。
  • 20000隻鴯鶓橫掃澳洲,軍隊用機槍瘋狂掃射,1萬發子彈僅消滅12隻
    由於工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無數古老的物種在人類的炮火下消失了,只剩下澳洲這個巨大的脫離大陸的島嶼,仍然是最豐富多彩的物種。談到澳洲的動物,許多人會想到考拉、袋鼠、鴨嘴獸等等,但在澳洲也有這樣一種鳥,它們的體型僅限於鴕鳥,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鳥類。
  • 1932年,一個物種引發了一場戰爭,人類用槍也敵不過它
    但是你知道嗎,有一種生物曾經擊敗了人類,當地政府動用了軍隊和槍械都無法將其解決,而且你甚至都不會念它的名字。這個物種就是生活在神奇澳洲大陸上的——鴯鶓。他們帶著三把輕機槍和一萬發子彈上了&34;。1932年11月,第二輪大戰正式打響,三名現役軍人在數十名當地退伍軍人的引領下來到了前線。剛到目的地,他們便在不遠處發現了一行近百隻的鴯鶓團體,於是他們挺著機槍立馬開始了第一輪掃射。
  • 一組奇葩冷知識來襲……調用兩挺機槍和1萬發子彈還是輸給動物
    1.打火機比火柴發明的早 2.海盜常常一隻眼睛帶著眼罩,這並不是因為失明,也不是帥,而是為了保證自己有一隻眼睛始終能適應黑暗。
  • 澳大利亞「人鳥」大戰,皇家部隊投降2次,還立法保護它們
    1932年,小麥價格在不斷地跌落,與此同時,在肯皮昂和瓦爾高蘭一帶,出現了兩萬隻鴯鶓。它們所到之處幾乎毀滅了一切莊稼,所以,為了防止農田在遭受到破壞,政府決定採取一些手段把鴯鶓「消滅」掉。同年年底,時任澳大利亞國防部長的喬治·皮爾斯爵士決定向這一支由2萬鴯鶓組成的軍隊宣戰,並派出「皇家炮兵部隊」前去解決。
  • 1932年澳大利亞那場轟轟烈烈的人禽大戰,最後是人類輸了
    隨著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爆發,這些農民被鼓勵增加他們的小麥作物的種植,政府承諾,並且能以補貼的形式提供援助。儘管有建議和承諾的補貼,小麥價格繼續下跌,到1932年10月,事情變得激烈,農民準備收穫季節作物,同時威脅拒絕運送小麥。這個節骨眼上,20000多隻鴯鶓來火上澆油了。它們在繁殖季節後的遷徙過程中,發現了澳大利亞農民種著莊稼的土地,還有額外的供水。
  • 史上最奇葩的戰爭,澳大利亞出動軍隊和鳥類大戰,結果還打輸了
    鴯鶓和袋鼠也是澳洲最具有代表性的動物。不過對於澳大利亞的國民來說,面對著這隻上了國徽的鳥類,不少人可並沒有什麼好感,實際上,澳大利亞政府和鴯鶓之間,還爆發過一場史上最奇葩的「人鳥大戰」。鴯鶓棲息在澳洲森林開闊地帶,靠吃樹葉和野果為生,在本土環境比較封閉的澳大利亞,鴯鶓幾乎沒有天敵,因此可以大規模生存和棲息。
  • 南京大屠殺中,100多挺機槍掃射有多恐怖?聽聽日軍老兵怎麼說
    上世紀90年代,日本一位叫松岡環的女作家,採訪了200多位佔領南京的日本老兵,通過這些老兵們的回憶,南京大屠殺中,一些不為人知的暴行,被許多日軍老兵揭露曝光,其中一位日軍老兵的話令人震驚:大規模屠殺俘虜時,有100多挺機槍掃射,數不清的中國士兵倒了下去。
  • 90年前人鳥大戰:鴯鶓2次擊敗皇家炮兵團,如今成澳大利亞國鳥
    澳大利亞國徽上,有兩種澳洲特有動物:左側的是袋鼠;右側的是鴯鶓(ér miáo)。其中鴯鶓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之一,成年後體重可達50公斤,身高1.6米——2米,一步可以越過3米,最高速度接近80km/h。
  • 被繳近350萬支槍,外加5億多發子彈
    1945年12月,我軍曾進行了一次實力數統計。全軍兵員共計136萬0304人,共裝備馬步槍39萬4908支、短槍24239支、輕機槍9937挺、重機槍1182挺、各種炮795門。而僅僅4年之後,人民解放軍已經成長為一支550萬人規模的強大軍隊,而且武器裝備的數量與質量也比1945年底有極大的進步。
  • 2億隻野兔,200萬隻野貓,澳洲全境「陷落」,局勢為何失控?
    歐洲野兔:傳播速度最快,現存數量2億隻歐洲野兔的泛濫完全就是澳大利亞居民自己「作」出來的。1859年,13隻歐洲野兔被引到澳大利亞,當時的目的只是為了獵殺和娛樂。萬萬沒想到,逃跑的兔子僅僅用了50年左右的時間就遍布了整個澳洲大陸。
  • 機槍都殺不死的怪物,傳奇巨鱷古斯塔夫
    它也的確配得上這個名字,帕裡斯近距離見過古斯塔夫一次,帕裡斯稱他從來沒見過這樣的鱷魚,它的體型是同類的幾倍,頭部兩邊各有一個骨頭樣的肉冠,身上有一排被機槍掃射過的傷疤,據說是當地軍隊和反政府武裝力量追殺它留下的傷痕,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它的皮膚就如同鋼鐵一般堅硬,即使是機槍掃射,也不足以對古斯塔夫造成致命傷。
  • 如果把100萬隻霸王龍放入現在的地球,人類能戰勝嗎
    如果把100萬霸王龍,放入現在的地球,人類該怎麼辦,會滅絕嗎?最高達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6米。首先這個形體就是兩層樓高,現在的半掛車那麼長,不過比半掛車更高,體型比半掛車更大。霸王龍的平均體重約10噸,最重的可達14.85噸,而現今的半掛車的空車重量差不多也就這麼重。可見是一個大塊頭加「鐵身板」一樣的特點。
  • 好奇心:加特林機槍這麼強,為何沒有成為坦克機槍
    【話說軍世】說到機槍,遊戲中的「大菠蘿」M249機槍是知名度比較高的,作為美軍的幾種知名機槍,M249、M60以及0.30機槍分別代表著美軍的不同時代,不過常被調侃為「冒藍火」的加特林,似乎在步兵單位和裝甲單位中都不是很常見,更極少看到特種部隊會抱著加特林出任務,一般都是在影視劇中出現加特林橫掃的畫面,這是為何呢?
  • 他用一支輕機槍打啞了日軍據點 卻被長官打了40馬鞭?
    1943年夏,日本獨立混成第八旅團開進華北唐山地區,企圖徹底清剿活躍在這一帶的敵後抗日武裝。八路軍曾克林部決定採取反制行動。   8月22日,12團1連偵察得知日軍的輜重運輸車輛要通過北潘營村一帶。他們立即在一處公路轉彎處設伏。為了確保伏擊成功,一連特意調來了當時部隊中最得力的一件武器——捷克式。悄悄架設在臨近公路的一幢民房上,並且用南瓜葉覆蓋偽裝起來。
  • 1932年平頂山慘案在日本公開後曾震驚日本民眾(圖)
    1972年,中林良夫用攝像機拍下遺址發掘過程。1972年,在平頂山慘案發掘現場,日本名古屋一家電視臺的實習記者中林良夫用攝像機錄下了遇害者遺骨出土情況,這些影像資料在日本播出後,引起了極大震動。  倖存者不敢說自己是平頂山人  1932年9月16日,為了鎮壓抗日武裝,日軍以「通匪」的名義,糾集日本守備隊、憲兵隊、警察署等200多人,屠殺了平頂山村3000多名無辜的中國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