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鳥與國花、國旗意義類似,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徵,因此那些被選為國鳥的一定是為這個國家人民所喜愛的、珍貴稀有的特產鳥類或是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鳥。然而有時候也有意外,有一個國家的國鳥便只是因著後兩種因素,卻並不具備為國家人民喜愛的因素。甚至於那個國家的部分人民對國鳥,還是一種痛恨狀態,一度爆發過一場可笑的「戰爭」。
這個國家便是澳大利亞,世界上唯一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因此也被稱為澳洲。他們的國鳥便是鴯鶓(ér miáo),這種鳥是大洋洲的特產,也是世界第二大鳥類。僅次於非洲鴕鳥,因此也有人稱它為澳洲鴕鳥,擅長奔跑。一般體高在150到185釐米左右,體重為30到45千克,算得上是鳥中的巨鳥了。
其奔跑時每小時最高可達43英裡,攻擊性不高,這只是現在來說。現在的鴯鶓溫和有禮,對人親近,但憤怒中的鴯鶓會用腳踢人。它也並非完全是益鳥,只能說介於益鳥和害鳥之間,其一身都可利用。可每當遭到追趕,或者是食物短缺的時候,它們就會憑著強壯的身體。弄毀牧場的鐵柵欄,躲避追趕或者是尋找食物來充飢,過程中還會糟蹋麥苗草場。
由此澳大利亞人認為它們是害鳥,於是在八十多年前,它一度是被宣判死刑的頭等罪犯。人們為了根除它,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事情要從上世紀三十年代末說起。居民控訴當地鴯鶓太多,導致食物和淡水匱乏,於是澳大利亞官方宣布,打死一隻鴯鶓可得獎金2馬克。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人們紛紛上陣,諾斯安普敦一年的時間就打死了3.7萬隻。
而在肯皮昂和瓦爾高蘭一帶,卻有些特殊,這裡的打鴯鶓有些搞笑。首先不知是誰傳出一則消息,說有兩萬隻鴯鶓組成了兵團,朝著農場大肆進攻。人們聽說後恐慌不已,擔憂鴯鶓將莊稼全部摧毀,遂跟政府進行了反饋。皇家炮兵部隊便調兵遣將,組織士兵與被重金喚醒的農夫參戰,給他們配發了兩挺機槍和一萬發子彈。
按理來說,只是打個鳥而已,一萬發子彈應該綽綽有餘了。皇家炮兵部隊指揮處也是這個想的,結果尷尬的場面出現了,人們荷槍實彈的往鴯鶓的駐地開拔。打算按計劃先將鴯鶓趕進用鐵絲網圍成的包圍圈,再用機槍掃射,這樣戰犯就能全軍覆沒。可鴯鶓進去是進去了,兩挺機槍也開了,一萬發子彈也徹底用完。
一數戰犯屍體卻傻眼了,只有12隻,不能再多。原來被趕進去後,鴯鶓也不蠢,以每小時71公裡的速度輕巧的躲著子彈。所以子彈雖然耗盡,大部分鴯鶓卻還是安然無恙的撤走了,鴯鶓贏得了勝利。可惜這未能挽救它們的命運,當局依然以鴯鶓危害,繼續對它宣戰。轉眼到1988年,卻發生了反差,因為捕獵太多,鴯鶓出現生存危機。
澳大利亞政府意識到這點,態度大轉變,立法保護鴯鶓。同時允許人們購買鴯鶓,土著和歐洲地主便紛紛學習養殖,鴯鶓開始大肆增長。如今雖然最初的熱潮已經退卻,但還是有上百個鴯鶓農場。它們廣泛的分布,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當年那段坎坷的經歷也離它們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