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超過35億年的時間裡,生物不斷繁衍和多樣化,佔據了地球上的每個生態系統。新物種爆炸的另一面是物種滅絕,也一直是進化生命周期的一部分。但是這兩個過程並不總是同步的。當物種的快速死去迅速超過新物種的形成時,這種平衡就足以引發所謂的「滅絕」事件。我們理解的大滅絕指的是單一物種完全的消失,也就是絕種。
什麼情況才能被稱為大滅絕?
其實大規模滅絕通常被定義為在「短」地質時期內整個地球上所有物種的大約四分之三的損失。自從生命在地球上進化以來,時間相當的長,上面所說的「短」的定義至少是280萬年。
至少大約5.4億年前的寒武紀(古生代第一個紀)開始以來,生命的多樣性首次爆發,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物種,但其實只有五個滅絕事件確實滿足了大滅絕的標準。這些所謂的「五次大滅絕」已成為確定人類今天是否為第六次大規模滅絕創造條件的科學基準的一部分。
地球經歷的五次生物大滅絕
從地質年代的記錄,我們了解地球曾經發生過五次大滅絕,我們稱之為「big five」。
自寒武紀以來,這五個物種的滅絕平均每1億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儘管在它們的特定時期沒有可檢測到的模式。每個事件本身持續了5萬至276萬年。第一次大規模滅絕發生在大約4.43億年前的奧陶紀時期,並消滅了所有物種的85%以上。
恐龍大滅絕:
發生在白堊紀晚期至白堊紀第三紀之間,為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滅絕,也稱為K-T大滅絕。一次的滅絕讓地球上近半數的生物物種死亡,尤其是當時的優勢大型物種,最有名的即是恐龍的滅絕。也是從此次的大滅絕後,哺乳類登上歷史舞臺,鯊魚也才成為海中霸主。因為唯有那些巨型食肉爬行類動物滅絕後,其他動物才有出頭的機會。目前,認為當時大滅絕的原因是由於小行星的撞擊,另一種說法是地球內部巖漿的爆發導致的。
三疊紀晚期的侏羅紀大滅絕:
這次界約80%的物種再次滅絕科學家認為此次的大滅絕將恐龍推上歷史的舞臺,因為它們比當時的優勢物種:獸孔目爬行動物有更強的調節力,所以雖然數目不及它們多,但仍是撐過了大滅絕。而滅絕的原因為火山噴發地帶的劇烈作用,殺死了大多數物種。另一種解釋就是這次滅絕和之後的恐龍大滅絕一樣,是小行星撞擊引起的,但是事實上,兩者的成因一直都沒有定論。
二疊紀末三疊紀初的大滅絕:
三次也是最具破壞性的發生在大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時期末期。此為歷史上發生最大的大滅絕,並且持續的時間也較其他長。這次的大滅絕使地球上大約95%的生物都被毀滅了。在之前,海洋底部的生物大多是固定在海床上,過濾海水獲取食物的原始生物。但是在大浩劫之後,海洋的環境變得複雜,越來越多可自行移動的生物出現了。而大滅絕的最可能誘因也是火山爆發。
泥盆紀晚期的大滅絕:
這次毀滅了大約75%的物種,多數是當時熱帶海洋中的底棲無脊椎動物。原始海洋的表面溫度在短時間中急速下降,而海洋生物完全無法調節如此劇烈的氣候變化,導致滅絕。而溫度驟然下降的原因,目前較受支持的說法為小行星撞擊或火山灰減弱了陽光的能量,導致海水降溫。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植物開始佔領旱地的時候,全球CO 2濃度下降了。所有這些都伴隨著土壤轉化和低氧時期的到來。
奧陶紀—志留紀大滅絕:
第一次大規模滅絕發生在大約4.43億年前的奧陶紀時期,並消滅了所有物種的85%以上。科學家們估計這次全球物種的損失程度排名第二。這次大滅絕由一系列的滅絕過程組成,由於當時地球進行了大規模的造冰運動,使得海平面下降。成因推測為地球上的植物吸收了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而使氣溫下降。但是這次的大滅絕不像其他四次大滅絕,將另一物種推上歷史舞臺,改變演化方向。
每一次的大滅絕後,地球都需要經過長期的恢復期,而在這個恢復的過程中,仍會有隨著生態系統的變化,所產生的物種消失被其他物種替代的事件,但因為這種物種的周轉速度較低,也不會同時消失大量的物種,此種滅絕我們稱之為背景滅絕。
今天的生物多樣性危機是第六次大規模滅絕嗎?
地球目前正面臨滅絕危機,這主要是由於人們對地球的剝削。但是,這是否構成第六次滅絕,取決於今天的滅絕速度是否大於滅絕之間發生的「正常」或「背景」速度。
這個背景速率表明在沒有人類努力的情況下,物種消失的預期速度有多快,它主要是通過化石記錄來計算在大規模滅絕事件之間有多少物種滅絕。
根據化石記錄估計,最普遍接受的背景比率是一個物種的平均壽命約為100萬年,或者每100萬個物種年就有一個物種滅絕。但是這個估計的滅絕率是高度不確定的,在每百萬物種年0.1到2.0之間。我們現在是否真的處於第六次大滅絕,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這個速度的真實值。否則,很難將地球現在的狀況與過去進行比較。
與五大物種相比,今天的物種損失是由一系列直接和間接的人類活動造成的,如棲息地的破壞,捕魚和狩獵等直接開發,化學汙染,物種入侵以及人為造成的全球變暖。
如果我們用同樣的方法來估計今天每百萬物種年的滅絕數量,我們得到的滅絕速度比背景速度高出10到1萬倍。
即使以每百萬種物種年發生兩次滅絕的保守背景率來考慮,如果上個世紀滅絕的物種只是在隨機發生的預期滅絕中死亡的話,它們的滅絕也需要800到1萬年的時間。僅這一點就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地球正在經歷的滅絕至少比背景速度預期的要多。
正常的進化多樣化可能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才能將地球物種「恢復」到人類迅速改變地球之前的狀態。在陸地脊椎動物(有內部骨骼的物種)中,自1500年以來,已有322種物種被記錄到滅絕,或者說每兩年大約有1.2種物種滅絕。
如果這聽起來不是很多,重要的是要記住,滅絕總是伴隨著種群數量的減少和分布的縮減。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瀕危物種紅色名單》(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所列數量減少的脊椎動物物種,在所有生態系統和種群中,32%的已知物種在數量和範圍上都在減少。事實上,自1970年以來,地球已經失去了大約60%的脊椎動物個體。
澳大利亞的絕記錄是所有大陸中最糟糕的,自從5萬年前第一批人類到達這裡以來,已有100種脊椎動物滅絕。超過300種動物和1000種植物現在被認為瀕臨滅絕。
儘管生物學家仍在爭論目前的滅絕率比背景率高出多少,但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計也揭示了生物多樣性異常迅速的消失,這是大規模滅絕事件的典型特徵。
事實上,一些研究表明,今天所經歷的相互作用條件,如氣候加速變化,人類工業引起的大氣成分變化,以及人類對資源的消耗引起的異常生態壓力,為滅絕定義一場完美風暴。所有這些情況表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