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7日,從宜賓珙縣了解到,該縣一個溶洞內居然發現大量「透明魚」,這是該地區首次發現,您在其他地方見過嗎?
透明魚
發現
宜賓珙縣文旅資源普查外業調查組,在巡場鎮德田村海拔約937m的烏魚洞(灰巖溶洞)內溪流中,發現「透明魚」。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烏魚洞內有大量全身透明的白色小魚存在,俗稱「透明魚」或「棒頭魚」。
「 透明魚」
烏魚洞
烏魚洞洞口寬約2m、高約3m(圖1),洞深約3000m,巖層平緩(圖2)。
入洞步行約200m,小溪水流變緩、水面變寬、水深約0.3m-1.2m,「透明魚」開始出現,沿洞而下,溪流中均有「透明魚」存在,粗略估計至少五十隻以上。
圖1 烏魚洞洞口近照
圖2 烏魚洞內巖層平緩
「透明魚」喜歡隱蔽在淤泥洞(圖3)或巖縫中(圖4),用電筒直射無反應,走近抓捕時,遊動躲避迅速,說明其感光器官退化,觸覺器官較發達。
圖3 「透明魚」遠照
圖4 巖縫中的「透明魚」
「透明魚」大小不一,體長4-10cm不等,頭大、尾長,形似蝌蚪,通體透明,側面或背面能清晰地看到呈螺旋狀的盤腸、紅色管狀的鰓、黑點狀眼睛和白色的脊柱
圖5 透明魚側面
圖6 透明魚背面
其他穴居動物
同時,在透明魚附近還生活有透明的小蝦(圖7)、螃蟹(圖8)和不知名的浮遊動物,組成了穴居動物群落。
圖7 透明蝦
圖8 螃蟹
「透明魚」到底是什麼?
調查組查閱相關資料後認為,「透明魚」應是珍稀動物紅點齒蟾幼體,其多底棲在洞穴溪流水蕩石下,以水藻和浮遊生物等為食,經1-2年完成變態。
紅點齒蟾屬兩棲綱、無尾目、鋤足蟾科,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入「易危」紅色名錄。
本次紅點齒蟾幼體的發現,既說明了珙縣德田村一帶地質環境獨特,也反映了該地區生態環境優良。
同時,該發現也為研究中國喀斯特溶洞地質深化歷史、溶洞穴居珍稀生物群落進化等提供了新的素材。
以上這些透明的生物,你有見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