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不常見的稀奇海洋生物,有一種還能產生大量溫室氣體

2020-12-04 三豐探索

我們現在所生活的地球之上,其實全地球面積最大的不應該是陸地還是海洋,海洋一直給我們的感覺是非常的神秘,尤其是在海洋之中其實生活著很多不同的海洋生物,在深海之中的很多海洋生物都沒有被發現,現在隨著科研技術的不斷提高和深入,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將探索的目光放到了海洋之中,希望能夠不斷的發掘海洋之中那些神秘的生物存在,給我們揭示出不一樣的海底世界。

科研人員表示,其實我們現在探測到的海洋生物大概也就只有5%左右,而剩下的絕大部分還是我們所未發現的,或許我們所幻想的那種海底存在美人魚的情況還真的存在,當然有可能在一些地方發現一些不明的水怪之類的,不過應該也是一些特殊的海洋生物存在,對於海洋之中存在著很多未知的海洋生物,這是科學家都比較贊同的。但是到底海洋生物有哪些不一樣的存在?這可以說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的,下面咱們就簡單的來介紹一些海洋之中比較稀奇的生物存在。

樽海鞘

樽海鞘,海洋之中的一種無脊椎動物,而這種動物身體是呈現出一種筒狀,並且幾乎全身都是那種完全的透明,但是身體全長並不是很長一般是在十釐米左右,主要是靠水中的一些浮遊植物,像是海藻之類的東西為食,這種動物基本上是生活在比較寒冷的海域,尤其是南大洋比較多,它的身體呈現出一種膠狀,而這種幾乎可以說是透明的狀態,在海洋之中可以很好的保護自己,放在水中幾乎是看不到的。

最早是紐西蘭的一位漁民在出海的時候捕捉到了這種奇怪的海洋生物,而且雖然它全身看起來像是透明的,但如果用手摸其表面還會有鱗,而且比較堅韌,就跟我們平時所吃的果凍有一點像,整個身體都是透明的,可以透光,但是在身體的尾部有一個橘色的小圓球,科學家表示這種 樽海鞘是一種半透明的類似於水母的海洋生物,這種海洋生物雖然並不多見,但是它卻為海洋提供溫室氣體。

一般來說這種樽海鞘,個頭都非常的小不過他們會數十億的聚集在一起,這種海洋生物對我們人類來說其實是無害的,不過有一部分科學家認為這種樽海鞘,生活在寒冷的海域,但是能夠產生大量的熱量,所以現在我們全球氣候的變暖,或許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他們造成的。

水滴魚

水滴魚,這種魚類可以被稱之為全世界最醜的一種魚類,而且看他的表情好像永遠都是那樣的憂鬱,所以這種魚還有一個可愛的名字叫做憂傷魚,它的外表長著一張哭喪的臉,現在這種水滴魚主要是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地方,它們一般是生活在深海之中,基本上是在1200米左右,一般我們平時的海洋作業基本上不會達到這個深度,所以這種魚一般不會被人們所發現。

其實這種水滴從外形特徵來說,有著蝌蚪狀的體型,還有一張扭曲醜到爆的臉,但是他們沒有魚鰾,主要是使用魚鰓呼吸,身體整個呈現出那種凝膠狀,一般成年的這種水滴魚可以長到30釐米左右,不過現在由於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深海捕撈作業越來越厲害,所以這種水滴也正在遭受到滅絕的威脅,現在的捕撈活動不斷的增加,所以越來越多的水滴魚被深海作業捕撈上來,其實這種水滴魚的肉質並不適合我們平時的使用,所以捕撈上來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價值。

不過據海洋科學家分析,現在澳大利亞周深海捕撈作業非常的活躍,所以現在一千多米的海底之下,這種水滴魚並不能夠安逸的生活,也不再是理想的生存之地,大片的深海環境,正在不斷的遭受著深海拖網的威脅,這種拖網可以極大的破壞深海的生存環境,不過到目前為止這種水滴魚並沒有被列為海洋保護生物的範圍之內。

五彩鰻

五彩鰻是一種魚類,主要是生活在西太平洋周圍,是一種熱帶鰻類。這種魚類在不同的生長時期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而他們的一生主要是棲息在一些珊瑚礁的周圍,並且這種五彩慢可以作為觀賞魚類,因為他身體不斷變換顏色,遊動起來像是飛舞的彩帶,所以才被人們形象的稱之為五彩鰻。

這種五彩鰻會隨著它的身體長度而不斷變換顏色,而且還是雌雄變體,一般喜歡躲在洞穴之中。

在我們地球上的海洋中可能還存在著許許多多我們所未曾發現的奇怪生物,甚至可能有些生物的存在還無法用我們現有的科學知識來解釋,但是它們的存在都是地球生物進化,發展的結晶。不過總會存在那麼一天,我們將探索整個地球的大海世界。

相關焦點

  • 溫室氣體如何影響著我們的海洋?
    你是否想過海洋對於我們的生活的重要性?海洋佔據整個地球的三分之二,製造了接近一半人類呼吸所需要的氧氣,調節著我們的氣候,同時來自海洋的「美味食物」貢獻了人類20%的蛋白質需求量。人類主要生活在陸地上,海洋發生的一切我們似乎並不那麼關心。相較於渺小的人類,海洋浩瀚無垠,所以我們下意識的認為,自己的活動並不能影響海洋。但是不然。人類每年生產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有25%左右會被海洋吸收,這是海洋為人類提供的又一免費服務,幫助人類控制全球變暖。
  • 一種超高效溫室氣體正在被大量釋放到大氣中
    作為一種溫室氣體,甲烷的效率比二氧化碳高25倍。雖然以前人們曾在世界各地發現過許多水下甲烷氣體洩漏,但都被以甲烷為食的細菌控制得死死的,極少有氣體進入大氣。而這一次情況不一樣,因為在這裡,大自然的抑制機制似乎失效了。
  • 溫室氣體排放過量 海水酸化威脅生物
    人類活動引起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過量導致海水酸化程度加深,進而對海洋生物構成威脅。  海洋研究人員22日公布調查報告,認定酸性海水正從深海水域向淺海大陸架水域進軍,侵蝕海岸地區。  海水酸化  海洋向來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貯存器。
  • 人類不背鍋!研究發現月球居然「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
    一直以來,主流觀點認為目前的全球變暖是由於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的溫室氣體包括水蒸氣、臭氧、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等,能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2018年,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
  • 植物不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圖片提供:Srimathy Sriskantharajah)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植物並不會排放重要的溫室氣體甲烷,這一發現與2006年公布的另一項頗受爭議的結論形成了鮮明對比。事實上,植物似乎僅僅是傳遞了最初由土壤微生物形成的溫室氣體。 甲烷的來源可謂多種多樣,包括氣體洩漏、森林火災,當然還少不了母牛打嗝。
  • 蛤蠣需要為相當大比例的溫室氣體負責
    credit:123RF科學家最近已經證明,海洋裡的蛤蜊正在釋放大量有害的溫室氣體到大氣中。
  • 企鵝、笑氣與溫室氣體
    企鵝、笑氣與全球氣候變化帝企鵝是世界上第二大企鵝物種,它們生活在南喬治亞島的亞南極地區,最喜歡的食物是魚和磷蝦,兩者都含有從海洋浮遊植物中吸收的大量氮。企鵝飽食後,氮便從糞便中釋放到地面。然後,土壤細菌將該物質轉化為一氧化二氮。一氧化二氮又稱笑氣,是一種無色有甜味的氣體。
  • 科學家發現植物也會產生溫室氣體甲烷
    新華網倫敦1月12日電(記者曹麗君)德國科學家在12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植物也能產生溫室氣體甲烷,並稱這一發現有助於認識全球變暖與溫室氣體之間的關係。  甲烷是大氣中濃度僅次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過去150年間,大氣中甲烷的水平幾乎增加了兩倍。
  • 專家進行實驗,它可釋放溫室氣體!
    我們都知道全球變暖是由於溫室氣體的排放造成的,而科學家在最近的研究中表示,塑料垃圾竟然也是溫室氣體的來源!塑料與光產生作用釋放甲烷科學家為了驗證這個說法,提取了人類生活中常見的塑料產品成分,看能否從中提取到溫室氣體。經過多方測試後發現這些塑料都會釋放甲烷。我們都知道甲烷是溫室氣體的一種,這些塑料產品在陽光下堆積的越久,與光產生作用後釋放的甲烷就更多。
  • 稻米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科學家在古亞洲農耕模式中找到解決方案
    稻米是最常見的主食之一,不過很多人卻不知道,稻米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卻是所有糧食中最高。近來美國研究顯示,稻米若採取間歇性淹水種植,乾濕交錯的土地將成為製造「氧化亞氮」(N2O)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而採取水田耕種的稻田,則會製造適合更多「產生甲烷」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吃「白飯」為什麼造成溫室效應?
  • 氣候變暖或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產生重大影響
    如果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在2040年左右趨於穩定,那麼由此帶來的溫和的氣候變暖可能在本世紀末到來時造成大片海洋區域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發生重大重組。
  • 硫醯氟是一種強效溫室氣體 危害超出先前判斷
    【搜狐綠色3月16日消息】據生活科學網報導,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一種普遍用於消滅白蟻和建築物上其他害蟲的化學燻蒸劑硫醯氟,散發到空氣後會成為一種強效溫室氣體, 其危害大於科學家先前的判斷。這份研究報告發表在3月12日的《地球物理研究雜誌》上。
  • 稻米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科學家在古代亞洲的農耕模式中找到解決方案
    稻米是最常見的主食之一,不過很多人卻不知道,稻米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卻是所有糧食中最高。近來美國研究顯示,稻米若採取間歇性淹水種植,乾濕交錯的土地將成為製造「氧化亞氮」(N2O)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而採取水田耕種的稻田,則會製造適合更多「產生甲烷」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
  • 什麼是溫室氣體?為什麼我們要擔心它們?
    同時,甲烷(CH4)停留在大氣中的時間比二氧化碳少,但在溫室氣體效應方面更為強烈。在100年的時間裡,全球變暖的影響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5倍。它佔人造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6%。氧化亞氮(N2O)也是一種強大的氣體,在100年的時間尺度上,全球變暖的潛力是二氧化碳的300倍。它在大氣中停留了一個多世紀,佔全球人造溫室氣體排放量的6%。
  • 生菜比培根產生更多溫室氣體—新聞—科學網
    或者至少可以獲得安慰:在經典的培根生菜三明治中,你鍾愛的豬肉可能比生菜對環境更加友好,因為它們排放的溫室氣體更少。 根據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如果美國人都遵照2010年該國農業部的飲食建議,那麼將會導致能源消耗量增長38%,水資源消耗量增長10%,溫室氣體排量增加6%。
  •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功過是非
    一、二氧化碳簡介 二氧化碳是空氣中常見的化合物,碳與氧反應生成其化學式為CO2,一個二氧化碳分子由兩個氧原子與一個碳原子通過共價鍵構成,常溫下是一種無色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大,能溶於水,與水反應生成碳酸,不支持燃燒
  • 可怕的溫室氣體
    因為即使在暖冬,不排除有強冷空氣影響,出現強降溫天氣。因此,我們要及時了解天氣的變化,提前做好降溫防潮工作。,其實溫室氣體不僅僅是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除了二氧化碳以外,還有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六氟化硫以及全氟碳化物等。我們來看看溫室氣體這個大家族都有哪些成員吧。1.甲烷 甲烷是另一種主要的溫室氣體,廣泛存在於天然氣、沼氣、煤井、油田之中,火山噴發、溼地腐爛、農作物堆肥、反芻動物消化代謝以及人類的一些活動都會產生甲烷氣體。甲烷的溫室效應就是二氧化碳的20多倍。
  • 海洋生物是固碳與儲碳的天然「碳匯」,保護海洋可以緩解溫室效應
    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規模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這些二氧化碳去了哪裡呢?有什麼方法可以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呢?科學家試圖了解碳元素在自然界儲存的方式和過程,識別和保護天然「碳匯」,維護大自然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力」。
  • 到底什麼是溫室氣體和溫室效應?
    你有沒有在冬天去參觀過植物園的溫室?溫室就是用來培育花草的玻璃房子,在裡面暖暖溼溼的,可以在寒冷的天氣裡讓植物更快樂地成長。那麼溫室氣體是什麼呢?我們知道,大氣是由氮氣和氧氣,還有其他一些氣體的分子構成的。我們呼吸的空氣,就是許許多多的這樣的分子,它們充滿了我們的肺部。
  • 關於溫室氣體排放的知識
    上期課程分享了大氣中的氣態汙染物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能引起溫室效應的溫室氣體▼▼▼01 溫室氣體除了我們熟知的二氧化碳外大氣中因為存在有二氧化碳這樣的溫室氣體,地球才能給動植物們提供合適的生存溫度。因為牛、羊等反芻動物在消化時會產生大量甲烷,所以畜牧業是現今大氣中甲烷的最大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