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委書記:把握重大關係 推進科學發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02日 09:45 來源:求是
寧波市作為我國東南沿海的重要城市,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快速發展,目前已經進入人均生產總值接近5000美元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既是經濟加速發展時期,同時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也明顯表現出來。近年來,我市按照胡錦濤總書記對浙江工作提出的在三個方面走在前列的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共浙江省委提出的「八八戰略」,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若干重大關係,先後作出了推進「六大聯動」,建設平安寧波、文化大市和法治寧波的重大決策,努力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總體戰略部署在寧波的實踐。
一、堅持好與快相統一,做到質量與速度兩個輪子一起轉
我市緊緊抓住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這個著力點,既注重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速度,更致力於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努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後勁。
提升製造業與發展服務業並重。積極培育以能源、石化、鋼鐵、汽車、造紙等產業為重點的臨港工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不斷改造提升服裝、家電等傳統產業,著力推進華東地區重要的先進位造業基地建設。適應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大力發展港口、物流、金融、會展、文化傳媒等現代服務業,努力提高服務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十五」期間,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8%,第三產業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寧波還被評為中國優秀會展城市。
優化投資結構與擴大消費需求並重。組織實施一批對增強發展後勁具有重大保障作用的基礎設施項目和一批帶動性強、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重點技術改造項目,以投資結構的調整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目前,全市共有28個重特大項目,總投資3515億元,其中百億元以上16個,百億元以下50億元以上12個。2005年實施的112項重點工程中,農業水利、城鄉基礎設施、港口交通、科研工程、能源環境項目佔項目總數的80%以上。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加大農村市場培育力度,形成了城鄉消費市場持續趨旺、投資與消費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良好局面。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並重。認真落實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專門就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作出決定。支持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研發機構,努力佔領產業結構調整的技術制高點。全市現有244種產品產銷量在全國排名前10位,114種產品居第一位。同時,積極拓展經濟增長空間,開發藍色國土,發展海洋經濟,構築杭州灣大橋經濟圈和環象山港經濟圈,努力使經濟增長建立在一個更加寬闊的平臺上。
二、堅持城鄉發展相統籌,做到城市與農村兩幅藍圖一起繪
我們積極探索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著力在規劃、政策、制度等多個層面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統籌城鄉規劃,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集中力量編制了《統籌城鄉發展綱要》和城鄉基礎設施、城鎮布局、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等專項規劃,促進人口、資源和生產力在全市範圍內優化配置。根據浙江省「十一五」規劃關於構築寧波都市經濟圈的戰略構想,制定實施「西延、東擴、北聯、南統籌、中提升」的區域發展戰略,努力推進城鄉整體協調發展。
重心下移,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工作重心向農村下移、資金投入向農村集聚、扶持政策向農村傾斜,充分激活農村中蘊藏著的巨大潛力。組織實施「強龍工程」、「百村示範、千村整治」、「農村新社區建設」、「百萬農民素質培訓」、「人口梯度轉移」和「平安和諧」工程,著力做好富裕農民、發展農民、服務農民工作。2006年以來,還開展了市領導聯鎮帶村和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活動,全市有19家國有企業和近千家民營企業與568個行政村建立了結對共建關係。
深化城鄉改革,逐步消除二元結構。改革城鄉投融資體制,促進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向農村轉移、城市產業鏈向農村延伸,努力形成一二三產業互促、城鄉經濟共榮的發展機制。完善城鄉統一的就業體制,積極探索農業人口非農就業的轉化機制,近三年全市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67.5萬人,轉移就業16.4萬人。改革利益分配製度,推進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造,調整土地徵用補償政策,逐步完善發展成果由城鄉居民共享的機制。
三、堅持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相同步,做到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兩座山一起要
我們堅持以建設生態市為龍頭,堅持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一起抓,努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走上生產生活生態聯動發展之路。
把環境容量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依據。在全國率先開展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研究,建立了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多目標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根據環境和資源的承載力,科學安排產業布局,明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區塊,制定實施相應的發展政策。
把環境準入作為經濟調節的重要手段。健全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把環境建設作為推進科學發展的重要措施。規劃投入500億元實施「藍天、碧水、綠色、潔靜」四大工程,深入開展環境汙染整治活動,切實加強重點流域、重點區域和重點企業的環境汙染治理,努力用「黃金白銀」換回綠水青山。
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生態建設的重要任務。啟動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十大行動計劃,落實五大類重點建設項目91項,總投資近350億元,積極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社會發展體系。「十一五」時期,全市要力爭完成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的硬指標。
四、堅持強市與富民相一致,做到政府錢袋與百姓口袋兩個袋子一起富
我們在不斷增強地方財力的同時,堅持「藏富於民」、「放水養魚」,始終把發展紮根於千家萬戶之中。「十五」時期,全市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6.7%,近兩年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都保持兩位數增長。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2005年寧波市的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居民人均收入分列第5、第4和第3位。我們著重把握了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農產品加工等能夠直接帶動千家萬戶致富的產業,增加群眾的經營性收入。目前全市已有農家樂休閒旅遊點93個,其中4個被評為省三星級鄉村旅遊點。
二是把擴大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努力促進全社會充分就業,增加群眾的工資性收入。
三是擴大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覆蓋面,實施被徵地人員養老保障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推行低收入群體低標準養老保障辦法,增加群眾的保障性收入。目前全市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50萬人,月均養老金950元,居浙江省第一位。城鎮企業職工「五大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障參保率76.2%,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面達到92.2%。
四是制定鼓勵民間投資政策,引導城鄉居民有序開展投資性活動,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個人資產流動、變現和增值,努力增加群眾的投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
五、堅持內力與外力相融合,做到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兩著棋一起下
在深化改革上,我們牢牢抓住兩個重點:
一是加大公共服務行業的改革力度,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生產經營服務型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穩步推進供水、公交、環衛等壟斷性行業和公用事業改革,努力增強公共服務活力。近年來全市審批、核准事項從1289項減少到278項,寧波成為全國同類城市政府機構最精簡、人員最少的城市之一。
二是推動民營企業實現制度、技術和管理的全面創新,鼓勵引進職業經理人,推行所有權、經營權分離的管理模式,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形成了企業自主發展、經濟內生性增長的生動局面。目前,全市民營企業佔企業總數達到80%,民間投資佔全社會投資達到60%,民營經濟佔經濟總量80%以上。
在擴大開放上,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升自主品牌商品、高新技術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比重。創新引資方式,每年成功舉辦浙洽會、服裝節等重大經貿活動。全面實施「選商選資、選優選強」策略,大力引進產業帶動強、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的重大項目。加大基礎設施、現代服務業引資力度。全市現已有37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積極推動區域合作,主動加強與長三角城市的聯繫,不斷提升區域經濟合作層次。
六、堅持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做到經濟與社會兩條腿一起走
我們堅持經濟社會聯動發展,就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專門作出決定,積極構築多層次、高質量、普惠型的社會事業支撐體系。
抓政策完善。實行社會事業優先發展戰略,保障社會事業建設項目用地和水電資源供給,保障社會事業投資人的經營權和收益權,努力為社會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抓投入增長。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財政資金對社會事業的投入,確保財政對科技和教育經費的投入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財政對文化、體育事業經費的投入不低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財政對衛生事業的投入有明顯增加。同時,採取民營獨資、民營資本與國有資本合股投資、市縣共建等多種方式,積極探索社會事業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有效途徑。
抓項目支撐。啟動十大醫療衛生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百裡三江文化長廊」,實施「東海明珠」工程、市民健身工程和農村小康體育工程,建成音樂廳、博物館、美術館等一批重大文化設施。引進共建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寧波諾丁漢大學、兵科院寧波分院、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等大院大所10家。目前,寧波已基本建成浙江省高等教育副中心,2005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2%。在城市社區和農村基本形成了「十五分鐘文化活動圈」和「十五分鐘衛生服務圈」。2005年,寧波市被評為全國首批文明城市。
七、堅持服務與管理相結合,做到發展服務網與社會安全網兩張網一起織
我們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目標,精心編織發展服務和社會安全兩張網,積極營造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
在發展服務方面,不斷完善黨委、政府領導經濟工作的體制機制,加強和改進對經濟社會重大事務的綜合協調,充分發揮人大、政協和社會各方面的作用。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監測分析和服務工作,建立完善行政執法、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的市場監管機制。組織開展解難創優活動,認真解決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
在社會管理方面,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堅持關口前移、超前防範,建立立體化安全生產監管體系。加強應急聯動處置機制建設,努力提高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快速反應和抗風險能力。深化基層創建平安活動,全市95%的鄉鎮(街道)建立了綜治、維穩、調解、安監等多家部門聯合辦公的綜治工作中心。層層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建立黨政領導幹部下訪和包案調處重大信訪問題、包落實兌現、包就地穩住、控制越級上訪的「三包一控」制度。深化依法治市,制定完善社會管理的各項政策和法規,依法規範社會組織和社會事務管理,努力建立一種活而有序、穩定協調的社會秩序。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關於科學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圍繞把寧波建設成為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和華東地區重要的先進位造業基地的目標,堅定不移地轉換發展模式,不斷以推進科學發展的新成績為浙江和全國的現代化建設作出新貢獻。
責編:張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