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今日(12月31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科學技術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外交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疫苗研發專班專家,國藥集團負責人介紹新冠病毒疫苗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發布會上介紹,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已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已有數據顯示,保護率為79.34%,實現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可負擔性的統一,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及國家藥監局相關標準要求。
國家衛健委表示,我國疫苗研發始終處於全球第一方陣。已經啟動重點人群疫苗接種工作,將有序開展接種,符合條件群眾實現應接盡接。
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徐南平介紹,到目前為止,我國5條技術路線14個疫苗已經進入臨床試驗,其中3條技術路線5個疫苗進入III期臨床試驗。
徐南平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將繼續全力以赴,加快疫苗研發,一刻也不放鬆。加快推進Ⅲ期臨床試驗,提供更多不同技術路線的疫苗產品。密切關注全球病毒變異和相關發展情況,科學應對,確保疫苗使用不受影響。持續加大疫苗相關基礎研究力度,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疫情防控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陳時飛表示,目前已經授予北京市和湖北省藥品監管和檢驗機構承擔新冠病毒疫苗的批籤發工作。在新冠病毒疫苗上市後,批籤發機構將按照有關法規及生物製品批籤發辦法,對每一批疫苗實行嚴格的資料審核和實驗室檢驗,確保每一支疫苗合格。
同時,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也加強了疫苗的全鏈條監管。國家藥監局會同國家衛健委,已經建設了疫苗信息化追溯體系,基本實現了對上市疫苗的全程追溯管理。目前,國內疫苗生產企業和進口疫苗通過自建的追溯系統或者第三方平臺實行了全程追溯。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負責人曾益新介紹,為了保護高風險人群,今年6月份,按照依法依規批准的《新冠病毒疫苗緊急使用方案》,我們採取小範圍起步、穩妥審慎、知情同意自願的原則,在充分的不良反應監測和應急救治準備的前提下,對高風險人群開展了新冠疫苗的緊急接種。到11月底,累計接種超過了150萬劑次,其中約6萬人前往境外高風險地區工作,沒有出現嚴重感染的病例報告,疫苗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證明,有效性也得到了一定的驗證。
曾益新表示,我國於12月15日正式啟動了我國重點人群的接種工作。半個月來,全國重點人群累計接種已經超過了300萬劑次。在接種工作中,我們建立了完善的接種點設置規範、接種人員嚴格的培訓、受種人員的篩查、不良反應的監測、應急救治以及嚴重不良反應的專家會診等一系列制度,來確保接種工作安全順利。這次的300萬,加上之前的150萬,充分證明了我們的疫苗安全性良好。
國家衛健委副主任、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負責人曾益新表示,總的發生率,跟常規接種的幾種滅活疫苗很接近,主要的表現是出現局部的疼痛、硬結。輕度發熱的病例大概不到0.1%,過敏反應等比較嚴重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大約為2%。
曾益新強調,疫苗接種時一定要問清楚,有沒有嚴重的過敏反應史。另外,還要特別注意接種時的心因性反應和偶合事件。心因性反應,就是心理因素引起的不良反應,比如太緊張了,導致的不良反應。偶合事件指的是在疫苗接種時,剛好跟某些疾病或者某些意外因素偶然交織到一起,引起的嚴重事件。
接下來,全國將全面有序地推進老年人、有基礎疾病的高危人群接種,後續再開展其他普遍人群的接種。
曾益新表示,目前,我國免疫規劃專家諮詢委員會已經制定了統一的接種方案,將通過有序開展接種,符合條件的群眾都能夠實現「應接盡接」,逐步在全人群構築起免疫屏障,阻斷新冠病毒的傳播,使新冠肺炎疫情能夠得到徹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