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阿爾法)是希臘語的第一個字母,因為一些女孩在各方面都很優秀,幾乎可以用「第一」、「最好」甚至「出類拔萃」來形容,所以被稱為「阿爾法女孩」。「阿爾法女孩」獨立、自信,在任何層面,她都可以比一個優秀的男孩更出色。這一切都源於時代的發展給她們帶來內心的蛻變。
Linda是個中國女孩,典型的「80後」,22歲時大學畢業,進入一家赫赫有名的美國企業,當時這家企業剛開始拓展在中國的業務。她的勤奮努力以及學生期間就在行業內積累的人脈,讓她如直升機般一路升到了管理層。由於經常在中國和美國之間飛來飛去,晝夜顛倒,有時一覺醒來她都分不清自己在哪裡。時間長了,造就了一種「雙文化」氣質,直到現在,我仍然不知道她的中文名。
Linda上學時專業成績排前三名,是學生會主席以及藝術團骨幹,好學生的光環一圈又一圈在她頭頂盤旋。她幹的最有魄力的一件事,是向父母「貸款」了10萬元錢做投資,股票,甚至合夥開公司,並且真的賺到了不少錢。來了這家外企後,收入更是早已超過了父母一輩子收入的總和,不僅早已還清了借父母的錢,還會定時給父母發點「零用錢」。
她說起自己的一次經歷,那是在她剛搬到這處高檔公寓的時候,門衛看她穿著Prada的套裝,拎Versace的包,開寶馬車,小聲議論,「肯定是個『二奶』」。她說自己聽了一點兒都不生氣,「這是在肯定我的實力啊!」後來,她和背後議論她的門衛成了朋友,每天進出都會跟門衛親切地打招呼,逢年過節都不忘分他們一盒月餅、一盤餃子。
哦,對了,一直都忘了提,她還是個美女。
與男孩相比處處「不一般」
也許很多人會把Linda看做一個個案,但或許,你的腦海中已經浮現出自己認識的某個女孩,她可能沒有Linda成功,沒有Linda美貌,或者沒有Linda平和,但你很清楚一點,她不是一個「一般的女孩」。
可見,與Linda類似的女孩大有人在,我們把她們稱做「阿爾法女孩」。
美國哈佛大學的丹·金德倫博士是最先使用這個詞的人。當時他正在美國中學生群體中做一項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某天,他和一些女孩圍坐在一起討論一本暢銷書,讓他很驚訝的是,這些女孩非常反對書中的觀點,因為書中寫道青春期的到來會打擊女孩兒們的自信心。一個女孩說:「我為書中女孩的經歷感到難過,不過她們都是失敗者,和我們不一樣。」她的發言立刻得到了在場女孩們的一致認同,回家後,看著自己的女兒,金德倫博士猛然發現她也是一個這樣的女孩兒,獨立、自信,從不為自己的性別角色所困擾,敢於嘗試各種新鮮事物……在任何層面上,她都可以比一個優秀的男孩子還要出色、有能力。漸漸地,「阿爾法女孩(Alpha Girl)」這個詞在他的腦海中浮現出來。
「α」(阿爾法)是希臘語的第一個字母,因為這些女孩在各方面都很優秀,幾乎可以用「第一」、「最好」甚至「出類拔萃」來形容,所以用「阿爾法女孩」這個詞來指代她們再恰當不過了。
怎樣判斷你周圍的某個女孩是不是阿爾法女孩呢?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她至少要具有這樣一些特點。首先,她必須優秀,是人群中的佼佼者,有讓人仰視的成績、陽光開朗的性格、讓人俯首稱臣的領導能力,總之,她要比一般人「強」;其次,她永遠有無限多的愛好和想法,她恨不得每天有48個小時工作和學習,她對現狀永遠不滿足,總覺得自己還能再好一點,正因如此,周圍的人常常覺得與她的差距越來越大;最後,她必須有相當的自信,她永遠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會為瑣事糾纏,她有太多的能量,生活有太多的重心,就算一個重心失重,也有其他重心支撐,這就是為什麼她總能立於不敗之地。
老師心中大大的問號
早在60年前,西蒙·波伏娃就預言:「總有一天,女人會獲得經濟上和社會地位上的完全獨立,這將給她們帶來內心的蛻變。」時至今日,波伏娃所預言的那種「蛻變」已經悄然發生。在美國,男學生的成績已經徹底「敗」給了女學生。美國的大學中,女生的比例已經達到58%,而在諸如北卡羅來納大學、波士頓大學和紐約大學這些知名學府中,男女生比例更是已經達到了4∶6,很多常春藤盟校甚至不得不暗中採取了男生優先的措施,以避免這種趨勢愈演愈烈。難怪金德倫博士指出,阿爾法女孩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這個時代所面臨的新局面。
在中國,這個現象也開始顯現出來了。僅從學習成績這一個側面來說,1997年的時候,女生在大學生中的比例只有37.32%,到了2005年,這一比例已經達到了47.08%。2009年高考中,安徽省男女生的上線比例竟然達到了15:85。
在北京一所重點高中任教的李老師有一天突然發現,她一直持有的一個觀念被徹徹底底推翻了。曾經她還是個學生的時候,男生取得好成績,老師讚揚他們的聰明,而女生取得好成績,老師則會大加肯定她們的努力,好像女生天生不如男生聰明似的,久而久之,女生也習慣了用這種眼光看待自己,在數學、物理、化學這樣的「男生科目」中,對自己的智力越來越缺乏自信。
可是李老師今年新帶的高一理科實驗班卻完全不是這種局面。在這個班裡有三分之二的女生,她們可不是傳統觀念中的「好學生」。她們陽光開朗,熱愛運動,幹起活來和男生一樣「潑辣」。她們喜歡學習,但是更喜歡尋找學習技巧,這讓她們不用戴厚厚的眼鏡,不用沒日沒夜地看書也能取得好成績。而最讓李老師驚訝的是,她們對自己智商的自信。課間她們和男生比賽下五子棋,玩「數獨」,不管結果好壞,她們信心滿滿地享受這個過程。李老師想起當年自己上學的時候,女生最怕跟男生一起比算術,她不禁在心裡畫了個大大的問號,究竟是什麼讓她們如此自信呢?
爸爸是保護傘媽媽是模範
恐怕很多人都有和李老師相同的疑問,是什麼造成了今天一些女性內心的蛻變?阿爾法女孩們出類拔萃的動力在哪兒呢?
木木是家中的獨生女,父親在她小時候就帶她去野外觀察植物昆蟲,帶她觀看籃球比賽,甚至在她還上初中的時候就帶她到大學裡聽課,感受大學的氛圍……爸爸從小給了她太多安全感,讓她敢於為自己的想法去冒險,任何比拼不論是比賽還是選舉,她從不畏懼,很快成長為學生會主席,讓周圍男生自愧弗如。
金德倫在研究中發現,「阿爾法女孩」的父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父親的影響給女兒更多「男子氣」,讓她們能像男人一樣自信滿滿,敢於冒風險。在很多阿爾法女孩的內心深處,爸爸就像一棵大樹,為她遮風擋雨,而她是樹下的一棵小苗,吸收了大樹的養分,會漸漸長成大樹一樣強壯。由此可見,阿爾法女孩的父親不一定是一個多麼強勢、事業有成的男人,但他們一定非常愛自己的女兒,相信她比男孩子還要棒。
不過,每個家庭的情況不一樣,辛未就是另外一種典型。辛未從小生活在單親家庭裡,媽媽一個人把她帶大,自信而樂觀的媽媽一直是她學習的榜樣。從媽媽身上,她知道一個女人也可以換燈泡、打蟑螂,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把孩子養大。她常常看到鄰居家的阿姨,不論做什麼都要「老公,老公」喊個不停,而媽媽可以自己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這樣的對比讓她感覺到媽媽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女人。於是在她的內心,從小就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女人什麼都可以做到,只要她想做到。
女兒是媽媽的影子,一個「阿爾法媽媽」不用格外費力就能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出一個阿爾法女兒。在這類阿爾法女孩心中,媽媽是不可動搖的偶像,而自己的人生也是媽媽人生的延續,所以在她們的觀念中,讓自己變得強勢有力、無堅不摧是對媽媽辛勞的最好回報。
不要開水也不要白麵包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阿爾法女孩常常在為自己的事業成就興奮不已,但也可能會為周圍沒有能夠「配得上自己」的男孩而苦惱。根據進化心理學的理論,男人們往往喜歡找比自己弱的女人為伴,這樣才能給他們掌控感,所以遇到心儀的「阿爾法男」,常常屬於小概率事件。
不過阿爾法女孩也有一套自己的戀愛觀。在她們心裡,愛情是奢侈品,事業才是生活必需品。在必需品滿足的前提下,偶然奢侈一下未嘗不可。不過,經得起她們挑剔眼光的奢侈品往往都是限量版。所以往往到最後能被她們看中的男人,要麼比她們年長許多或許已經是別人的老公,要麼青年才俊但背後有一群阿爾法女孩虎視眈眈。
徐徐想結束單身,可是,周圍的男生常常不把她當女孩看,稱兄道弟但就是不談「愛情」。遇見的男生,要麼被她的強勢嚇到,望而卻步,要麼對她提出各種要求,怕她跑了一般。後來,她開始週遊世界,有時是出國學習,有時是出國工作,你能在MSN上天天見到她,但你並不知道她此刻在哪兒。沒有人知道她什麼時候會選擇一個人選擇一個地方安定下來,連她自己都說,或許會有這樣一天吧,「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說到底,誰與誰遇見還是要靠緣分。不過在阿爾法女孩心裡永遠有一個原則就是「寧缺毋濫」。「如果愛情像開水加白麵包,那我寧可不要,因為我還有事業可以給我提供一頓大餐。」
那些屬於自己的意義
可以想像,跟阿爾法女孩交朋友其實並不容易,因為她們關心、喜歡的話題或多或少有點「高度」,想要跟上她們的思維節奏,沒有足夠的智商和知識積累還真有些困難。
絲絲是一個初中女生,相貌平平,學習成績也只是中等。但是媽媽經常教育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最優秀的女生交朋友自己才會變得優秀。於是她把目標鎖定在班長也是班花的小彤身上。兩人經常放學結伴而行,她聽小彤滔滔不絕地在講今天學到了什麼新知識,最近看了一本什麼名著,感覺自己完全插不上嘴,於是她試圖找到一些共同話題。她問小彤喜歡電影嗎?小彤又是一副興奮狀,於是她們開始討論剛上映的大片,絲絲剛要打開話匣子評論讓人驚悚的細節,突然發現小彤已經開始介紹這部片子的導演都曾經拍過哪些大片,哪些獲得一致好評,哪些被看作敗筆,她甚至能一字不差地說出某個評論人諷刺某部電影的原話,說完忍不住笑出聲來。絲絲一臉迷茫地看著她,心想,這樣看電影,還有意思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看到阿爾法女孩「呼朋引伴」,或許她們待人態度溫和,會有很多朋友,也經常成為焦點和話題,但是找到真正的「心靈夥伴」對她們而言並非易事。她們給人一種天然的距離感,沒有相當自信的人在她們面前,很容易被她們的光芒刺痛眼睛;她們的優秀,讓人覺得在她們的映襯下,自己是如此的普通。
不過很多阿爾法女孩對此不是十分在意,她們內心有自己的意義感,你可能發現,越來越多的女孩希望加入阿爾法女孩的行列裡來。或許不久的一天,就如波伏娃所預言的那樣,我們最終會迎來一個阿爾法女孩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