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古瑞恩在他的《女孩的奇妙世界》一書中講過一個他帶女兒們去公園的故事。他們一個7歲,一個4歲,都帶著自己的毛絨玩具。時間很早,公園裡還沒有人。兩個女孩指揮著遊戲場中央的海盜船,玩的很投入。突然,一個媽媽帶著兩個男孩來了。男孩的年紀和他們差不多,他們看似一個5歲,一個8歲。男孩們吵嚷著奔到船上,他們的大聲喊叫打斷了女孩和毛絨玩具的安靜遊戲。女孩們站到了船的一頭,有些不知所措。他們幾次試圖重新開始自己的遊戲,但是男孩們的控制讓他們很難成功。古瑞恩是研究男孩的專家,他盡力表示理解,但還是非常生氣。正當他在觀望著不確定是否幹預的時候,他的大女兒給他了一個驚喜。她跟男孩的大哥先說了一會,然後讓妹妹把一個玩具給對方的小男孩,他們一起把玩具安在了船頭,只一小會兒,4個孩子就安排和開始了一個關於公主、巨人、寶藏以及灰姑娘丟失鞋子的有趣遊戲,他們4個人一起玩了很久,非常開心。(文章故事摘錄《養育女孩》)
在這個小故事中,大女兒顯然是個阿爾法女孩,他有著掌控全局的能力,能夠很快找到方法很好的解決目前的困境,避免一場不開心的爭吵,讓4個人的心情瞬間從不快轉為快樂的開始。
何為阿爾法女孩?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肯德倫教授在他的作品《阿爾法女孩-新時代女性的誕生》中首次提到阿爾法女孩這個概念。阿爾法女孩」指許多方面的能力和表現都在同齡男性之上的年輕女性。阿爾法,是希臘文的開首字母,在天文學中是指星座裡最亮的那顆星,所以阿爾法孩子也被稱為「別人眼中的孩子」。
阿爾法女孩在學習裡很受老師的歡迎,他們自信,善於表達,在採取任何行動前都會審時度勢,他們在班級裡一般是班長或學習委員之類的職位,在家庭中,是每次受表揚的那個,在職場中,可能會成為部門領導這樣的拔尖人群,這樣的女孩每個家庭都想要,而父母也正朝著這樣的方向在極大的培養著自己的孩子,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想成為阿爾法女孩的。
除了阿爾法女孩,還有一個貝塔女孩值得我們同樣重視。
貝塔女孩是與阿爾法孩子相反的一個詞,β在希臘文中是第二個字母,在阿爾法之後,這樣也就註定了貝塔孩子只能呆在阿爾法孩子的後面,成為萬年老二。他們以阿爾法女孩為目標,卻始終居於阿爾法孩子之下,他們的自信心受到了一定的打擊,內心是自卑而又堅強,溫柔而內斂,不像阿爾法孩子一樣鋒芒畢露,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如果一個家庭中既有阿爾法女孩,又有貝塔女孩,這個時候,父母能否平衡局面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我們在對待不同的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確保實質性的公平,針對不同孩子的性格特點,安排不同的活動,讓每個女孩的優勢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別忽視了貝塔女孩,雖然她不像阿爾法女孩一樣耀眼,但是他們同樣需要愛與關注。
相對於貝塔女孩,為什麼大多數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阿爾法女孩?
父母都有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初心,在這份初心的慫恿下,他們更希望自己的女孩也能成為「阿爾法女孩」,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1、與重男輕女的思想對抗的結果。
雖然男女平等已經深入人心,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人認為生男孩才是家族傳承,特別是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們。年輕父母為了「對抗」這一不公平的觀念,衍生出一種「女孩也比男孩強」的心理認同,他們用自己最大的資源去培養女孩,讓女孩們成為大家眼中耀眼的星星,只為了對重男輕女的思想發出內心的吶喊:我家的女孩不比男孩差。
2、小的時候拼爹,大的時候拼娃。
身處一個無處不拼的時代,孩子就是父母炫耀的資本。小的時候被父母曬,長大了以後曬孩子,拼娃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遺傳,成為父母心中的既定概念。走進那些成為父母的人群中,你會發現,他們討論的主題都是「孩子」。阿爾法女孩的優秀就是父母最大的資本,他們的傑出成績讓父母的成就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3、社會的隱形歧視,讓父母更加焦慮。
表面上社會強調男女公平,同工同酬,但是現在的社會對女孩們依然是帶著「隱性歧視」的。在找工作方面,很多用工企業明確指出「只錄用男生」,就算沒明確指出,在面試的時候,他們也會多問女孩一句:你結婚了沒,生孩子沒有?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父母更加焦慮,似乎只有阿爾法女孩才能讓孩子擁有站穩腳跟的力量,才能很好的生存下去。
那些按照第一模式培養的阿爾法女孩最後都怎麼樣了?
《小歡喜》中的喬英子,就是在父母期望中成長的阿爾法女孩,她比大多數男孩要強的多,成績優秀,性格乖巧,在媽媽眼裡,喬英子應該一直優秀下去,才符合心理的預期。於是當她逃學玩樂高的時候,媽媽受不了了,她認為學習才是第一位的,玩樂知會成為優秀路上的絆腳石,為了讓英子的學習與生活重回「正軌」,作為媽媽的宋倩限制孩子的生活與學習,加強對孩子的管制,在這樣的做法之下,英子的行為沒有更好,反而向著相反的方向越走越遠,英子失眠,離家出走,甚至產生了心理疾病。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成為最閃亮的星星,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我們都在按照自己的期望去養育孩子,卻忘記了問一下孩子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按照內心的意願去活遠比強加給孩子的意志更重要。
抓住女孩的5個人生階段,養育更好的女孩
我們都希望養育更好的女孩,但究竟如何做才能做到有條不紊,不慌不亂?好好利用女孩人生中的5個階段,我們都可以養育更好的女孩。
1、在0-2歲的時候,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0-2歲,是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這個時候,父母都是新手,都在學習適應孩子的到來,而孩子,也在學習如何適應這個新的世界,我們這樣可以做:
①確保自己的生活不要過於忙碌或奔波。
在孩子即將出生或者已經出生的時候,確保爸爸和媽媽已經做好了足夠的準備,儘量讓自己的生活不要過於忙碌,讓自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讓孩子時刻感受到愛。
②學會跟孩子進行連接。
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有所忽視的時候,孩子通常會發出各種的吵鬧甚至哭泣,其實這就是孩子發出的警告。而如果我們注意到他們的行為並作出回應的時候,他們就顯得很平靜甚至很興奮,其實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這種心照不宣的相互呼應就是跟孩子的情感連接,又稱共同注意序列。0-2歲的孩子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關注才能讓孩子重新獲得安全感。這個時候別輕信那些「別抱,讓孩子哭一會」的說法,跟隨自己的內心走。0-2歲的孩子正是通過擁抱來建立安全感的,此時不抱,更待何時。
③父母平靜的情緒是給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平靜不是一種性格特徵,而是一種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的技能。——蒙臺梭利
醫學表明,懷孕早期的時候,孕婦如果心情不好,可能會引起胎兒缺氧,會導致胎兒生長發育遲緩。孕媽媽長期心情不好,導致寶寶大腦發育不良,出生後情緒不穩定,愛哭鬧。媽媽情緒波動大沒關係,我們要始終堅信:我們終會回歸平靜,而平靜訓練將會是對孩子最好的胎教。
0-2歲是孩子學習模仿能力最強的時候,也是最能調皮搗亂的時候,可能會遇到各種抓狂的事情,比如吃飯問題、睡眠問題、遊戲問題等等,當出現讓人抓狂的事情時,不妨對自己說一句:「這是孩子啊,這是天性啊」,儘量讓自己平靜下來,靜待花開。
平靜是一份禮物,它將逐漸內化,成為支持一生的內在力量,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2、在2-5歲的時候,培養女孩的探索欲。
在女孩成長的這個階段,我們應該儘可能的為她提供各種能力和獲得自信的能力,而不應該按照「女孩的方式」養育女孩。
女孩不應被設限。養育女孩,我們可能會更加小心,更加精緻,用「富養思維」來作為養育女孩的指南,無形中對女孩做出了各種各樣的限制。
①無意識的語言設限。
曾經有個研究,研究父母對男孩和女孩的不同說話方式,研究發現,父母們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對女孩和男孩說話的內容潛意識裡帶著區別。
如果是男孩,父母可能會說:「看!那邊有三隻松鼠。」如果是女孩,父母可能會說:「看,松鼠多可愛。」如果是男孩,父母可能會說:「哇,你用了10塊積木做了一個房子」如果是女孩,父母可能會說:「你做的房子真高!」
父母對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說話方式,雖然毫無意識,但卻造就了男孩與女孩不同的數學思維。對男孩和女孩的這種差異化不僅體現在語言表達上,還體現在玩具的選擇上。
②玩具設限。
我們在為女孩選擇玩具的時候,通常是給她買可愛的、漂亮的、烘焙的,卻很少給女孩買車、槍、工具類的玩具,這就無形中給女孩設置了一些局限,讓女孩的生活少了一些探索。在玩具的選擇上,讓孩子嘗試多種可能,選擇那些無性別化的玩具,激發孩子人生的多種可能。
③衣服設限。
對於女孩,我們總希望她是漂亮的,這沒有錯。但是漂亮不是衡量女孩的唯一標準。在2-5歲這個階段,他們需要的不是漂亮,是自由自在的靈魂。不要把女孩局限在漂亮的花裙子裡,不許孩子玩水,不許孩子玩泥巴,要注意整潔等等,太多的限制也限制了孩子的探索與好奇,讓孩子穿上喜歡的衣服,不管裙子還是褲子,讓孩子放肆玩吧。
帶孩子玩的時候,只需注意一點:安全,這是底線,不能松。在安全範圍內,想怎麼玩,請讓孩子盡情。
3、在5-10歲的時候,教孩子如何與他人相處。
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經歷人生中第一次集體生活。他們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學校裡,教女孩正確的與他人相處將成為未來她走向社會的基本能力。
①學會識別自己的感受與他人的感受。在與他人的相處中,孩子可能會有各種的感受,開心,快樂,憤怒,委屈,這些感受會影響與他人相處的質量。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讓孩子能自己識別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並有能力做出適當的調節。
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把對孩子的感受教育融合在生活的每個細節裡。比如我們跟孩子一起玩捉迷藏,當孩子藏的很好,我們沒有找到時,她表現出來的情緒是開心,我們可以跟他說,這種情緒叫開心,你可以記住這樣的感覺;當她被找到時,她可能有些不開心,我們可以順便跟孩子說,這是失落。
②識別感受之後的平靜表達。當孩子了解了自己的感受之後,告訴孩子: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擁有這些情緒是很正常的,但我們需要對朋友平靜的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大哭大鬧或者冷眼相對。
比如當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搶走之後,可以教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的情緒並教會孩子分享,你可以這樣教他:你這樣搶玩具是不對的,現在我在玩玩具,如果你想玩,可以跟我一起玩或者等我玩完之後,你覺得怎麼樣?
③避開無用的朋友。女孩在學校和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很多朋友,有讓人愉快的朋友,也有讓人覺得心累的朋友。心累的朋友總會要求你做出各種的改變來適應她的需要,如果是這類朋友,請果斷避開,尋找那些可以讓人愉快的朋友。就像克雷洛夫說,選擇朋友一定要謹慎!地道的自私自利,會戴上友誼的假面具,卻又設好陷阱來坑你。
4、在10-14歲的時候,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內心。
古哲學家普魯塔克曾說:「年輕人不是等待被裝滿的空瓶,而是需要被點燃的火焰」。每個孩子都有興趣,但是興趣不是內心,內心是那個在心裡不斷叫囂的存在,就算是遇到困難,也無法割捨。
10-14歲,孩子也可能會自己去開展「我是誰」的旅程,這個旅程可能會有些叛逆,他們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來探索自我,父母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起到引導的作用,當孩子的行為偏頗時,及時的把孩子拉回來。在這個階段,我們不妨多嘗試問孩子三個問題:
什麼是你真正愛做的事?這個提問是幫孩子找到內心的靈魂拷問,孩子可能喜歡做很多事情,但總有一件,讓他持續很多年依然熱情不減,這就是孩子的內心,多問問孩子,讓孩子自己發現自己內心的熱愛。
要做這件事會有什麼障礙嗎?幫助孩子剖析夢想實現的路徑,並引導孩子為實現夢想做出相應的規劃。
我怎麼能幫你做到呢?引導孩子實現夢想,並讓孩子知道,你需要的時候,我們都在。夢想實現的路上,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讓孩子發現內心的過程可能會很久,也可能會超過這個年齡段,但只要孩子還沒找到,我們就有責任幫他們一起尋找,因為只要心在,孩子就會擁有從頭再來的勇氣。
5、在14歲-18歲的時候,讓孩子為成人做準備。
在這個階段,我們要注意孩子的三個年齡段,14歲,16歲,18歲。14歲,是一個應當負刑事責任的年齡;16歲,是一個應當承擔刑事和可以工作的年齡;18歲,已經成為完全行為能力人,從這個年齡開始,你要為自己的所有行為負責。
孩子每個年齡段都有孩子需要承擔的責任,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在相應的年齡對孩子做好相應的提醒和引導,並教會孩子負責與承擔。
①給成年準備一個儀式感。在這三個年齡段,不妨給孩子準備不一樣的成年禮,讓孩子在成人的路上做好心理和生理的準備。 成年禮不僅僅是一個儀式,更是一種警示,告訴孩子,現在,你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②不要做半途而廢的父母。孩子雖然成年,但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撒手不管了。你不能隨便給孩子錢讓她去買酒,也不能放任女孩在外面過夜。不管女孩處於什麼年齡段,該有的規矩和原則不能忘。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一旦開始,就不會結束,就算父母死去,父母給孩子的影響也會一直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別太早從孩子的生活中抽離,不管什麼時候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與支持,特別是女孩。就算嫁與他人妻,成為另一個孩子的母親,你依然可以給她指導,給她心靈的力量。
養育女孩,從來不是為了讓她成為阿爾法女孩,而是為了讓她成為更好的自己,不卑不亢,內心堅定,勇敢面對生活的一切。最後借用《養育女孩》裡的一句話,養育優秀的女孩,應該是這樣的:
當你離開,一個優秀的女人會繼續生活,她還將把你教她的一切傳給她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