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除了空調和西瓜,還必須要有嘻哈啊!
這一屆槽點很多,但流量如吳亦凡,還是帶火了skr這個詞。
之前有很多英語大V分析說他這個用法不對,於是乎,本著嚴謹治學的精神,我做了一番研究,結論是:
你帥,你說得都對!
我並不是吳亦凡的粉啦,只是語言這東西本來就是靈活多變的嘛。用的人多了,不對的也就變成了可接受的唄。
不然你以為long time no see是怎麼來的?
skr這個詞原指是跑車在地上摩擦的聲音,聽多了之後在路上遇見剎車,傳入耳朵裡的好像真的變成了「死割~~~~」。
咦,難道不是以前聽到的「滋~~~~」或者「鋸~~~~」嗎?
完了,我被skr弄魔障了!
其實相同的事情我留學的時候也發生過一次。
第一學期有一門課程叫語言的意識,課上老師給我們總結了一些擬聲詞。其中狗叫就是woof。
然後我在路上遇到狗,就真的聽到它們在叫woof,woof...
說好的汪星人呢?莫非各國的狗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
其實這種現象一直是認知語言學的研究熱點:語言究竟能不能影響人的意識?
你所感知到的這個世界,和說英語,說法語,說爪哇語的人所感知到的到底是不是一樣?
其中非常出名的研究是Vivian Cook的分類實驗。
給你三樣東西,一把木勺子,一把鐵勺子,一塊木頭。
問你是應該把木勺子和木頭分一類,還是把木勺子和鐵勺子分一類?
結果顯示:
純中文母語者傾向於第一種分類;純英文母語者傾向於第二種分類;雙語者兩種分類都有,並隨著英語程度的提高而傾向於第二種。
而原因就是因為中文裡沒有可數和不可數的區分,所以木勺子和一塊木頭更容易被分成一類。
這種語言決定意識的假說,比較早是由Whorf提出來,而這種思想在之前很火的外星人電影《降臨》中也有體現。
女主因為學習了外星球的環狀語言,從而具備了預知未來的能力。而整個電影也將她的過去和未來連城了一個環。
這樣看來,把「滋~~~」聽成「死割~~~」也不skr大不了的問題嘛!
天氣太熱
搞學術解解渴
吹著空調吃著西瓜
一樣很快樂
吳大帥哥
他誰也不放過
真正的電音男神
skr skr skr
yo yo
love and peace
...
參考文獻:
Language and Bilingual Cognition
Language, Thought, and Reality: 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