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即學校教育,它不僅包括全日制的學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業餘的學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廣播學校和電視學校的教育等。
絕大多數人對教育的認識停留在狹義教育上,就是讓孩子考上好的大學,這樣就能有一份好的工作。其目的僅僅是為了解決人生的溫飽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們應該認識到,這種觀念是偏頗和不全面的。從長遠來看,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考慮改善生活環境和提升生活質量,推動社會發展,促進人口素質不斷提高。最終是促進人類發展進步。
所以,我們對教育的理解要更科學、更全面、更具有廣泛性,也就是全民、全社會樹立起理想的「大教育觀」。所謂「大」是要從時間和空間上去理解。從時間上說,教育要陪伴一個人的一生,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意思。人的一生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沒有哪個人能窮盡所有的知識,每個人都要不斷學習做人的道理,要不斷學習社會更新的知識,要不斷學習自己喜歡的領域的知識,要不斷學習自己工作領域的知識等。
從空間上說,「人生處處皆學校」,「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既是受教育者,同時也應該是施教者。我們要認識到,學校教育只是人生中很短的一段集中學習活動,它為我們提供的是以後學習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走上社會才是我們真正學習的開始。隨著我們知識和閱歷的不斷豐厚,我們會以更加理性和審慎的態度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我們會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我們會逐步成長為身心健康、習慣良好、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這些都要依靠不斷的、全方位的學習來完成。
為了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全社會都應該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