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你在做什麼,是在工作和學習,還是在打遊戲和睡覺,時間總向同一個方向不停流逝,永不會停止,而鐘錶是用來記錄時間流逝的一種工具,在21世紀今天,時鐘應用可以說是非常廣泛,人造衛星,太空飛行器,太空望遠鏡,手機,電腦等等都內置了時鐘,時鐘能讓我們合理安排時間,準確告訴我們,現在應該去做什麼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一塊手錶使用時長一般不超過15年,就算再精密手錶使用年限不超過30年,而手機應用時長就更短了,因為碎屏和更換新機的原因,大多數手機使用一般不超過3年,但是現在有一個名為「萬年時鐘」的機械時鐘據說可以在不需要更多外力的情況下使用10000年,它的原理是什麼?
「萬年時鐘」由美國發明家丹尼·希利斯(Danny Hillis)於1986年提出構想,世界首富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的貝索斯探險隊(Bezos Expeditions)出資4200萬美元,由Long Now Foundation按設計製造,首臺原型時鐘已在20世紀末首次亮相,直徑約兩米,1999年12月31日開始工作。2000年1月1日0時,即跨年時刻,日期指示器從01999更改為02000,鐘聲敲響兩次。
如今,首臺原型時鐘存放在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它既被看成是一項超長科學實驗,旨在測試時鐘內部機械零件耐力,將會創造吉尼斯紀錄,未來它又可能被當作一個20世紀古董,如果沒有其它特殊的原因,它將一直被存放在倫敦科學博物館中,千百年後繼續存在。
事實上「萬年時鐘」並非只有一臺,截止2018年6月,美國舊金山梅森堡中心的Long Now Museum&Store存放了一臺原型機,美國內華達州伊利市附近的華盛頓山頂的Long Now Foundation也存放了另一臺原型機,位於海拔3000米高度上。
可能有不少懷疑,上「萬年時鐘」真能持續運行1萬年嗎?如果真如設計者所說能夠運行1萬年,那麼「萬年時鐘」將成為歷史最悠久的高科技歷史文物,我們來了解一下「萬年時鐘」內部的工作原理。
為何「萬年時鐘」被認為能運行10000年,原理是什麼?
最初,希利斯考慮將電源作為「萬年時鐘」的動力,就像1840年開始實驗的「牛津電鈴」一樣,180年後的今天電鈴仍在敲擊,繼續幾百年應該不成問題,但仍然無法能夠讓時鐘運行一萬年,由於無法滿足要求,這套方案很快被拒絕。
隨後,希利斯考慮了核電和太陽能系統,被稱為核電池的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RTG)是現在最先進核電池技術,RTG內部存放半衰期87.7年的「鈽-238」氧化球,每過去87.7年,鈽-238減少一半,幾百年就基本沒電了,要知道旅行者1號上同位素熱電發生器(RTG)42年過去了電力剩下不到一半。而作為綠色能源的太陽能電池板系統就更不靠譜了,一般壽命只有20年,最多不超過50年,根本無法作為「萬年時鐘」的動力系統。
最後,希利斯決定使用巧妙方式來給「萬年時鐘」來提供永久動力,設計出一種能夠膨脹或收縮的氣密箱,它能根據每日溫度變化和大氣壓力變化來獲取能量,只需要晝夜溫差變化超過6攝氏度,那麼就可以創建足夠壓力,產生出相當於0.113焦耳能量,足夠每天運行所需能量,所以「萬年時鐘」能獲得源源不斷動力,被物理學家認為能使用10000年。
然而這個世界上沒有物品是不壞的,一輛汽車裡程60萬公裡,但中途要經過多次維修,「萬年時鐘」也是如此,在未來1萬年時間裡不可能不需要維修,在設計之初,專家預計它需要定期進行人工維護,所以留下了人工上弦埠,不過這種方式至今還沒有被使用過。
為了能讓「萬年時鐘」安全地持續下去,對設計提出了幾點非常特別要求,首先,時鐘內部沒有非常貴重零件,例如珠寶,貴重金屬或特殊合金,因為這樣很容易被某些居心不良的人惦記,存在肯定長久不了,其次,時鐘的運行機制便於被人所理解,方便子孫後代去維修和維護。有趣的科學探索內容請關注唯一微信公眾號:有趣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