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焦作4月25日訊(記者 佟明彪)近日,中國鐵路總公司組織了「發現最美鐵路」 ——「發現最美太焦 感受奮鬥精神」活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隨「發現團」一起體驗了太焦線上的「快」與「慢」。
鄭焦城際「公交化」 上演「高鐵速度」
馮旭靜介紹鄭焦城際高鐵。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佟明彪/攝
78公裡,34分鐘,這是鄭州到焦作城際列車的行駛裡程和運行時間,據鄭州局有限公司鄭州客運段高鐵三隊列車長馮旭靜介紹,鄭焦城際的開通大大縮短了鄭州與焦作之間的時空距離,以前,從鄭州到焦作的火車需要繞道新鄉,全程143公裡,需要2小時11分,相當於走了直角三角形的兩個直角邊,而且每天只有一趟列車。
2015年6月26日鄭焦城際高鐵開通,打通了「三角形」的斜邊,平時一天開行20趟,節假日還會增開。今年2月10日,鄭焦城際開始「公交化」運行,列車全部更換為運載能力更強的CRH6A型動車,車廂座椅由原先一排5個座位,改為一排4個座位,中間過道更為寬敞,增加了站位量,每趟列車的載客量增加到了1200人。
距離的縮短,速度的提升,運能的增加極大方便了兩地間通勤和旅遊的人群,馮旭靜本人就是受益者之一,「我在鄭州上班,家就是焦作的,以前回一趟家很發愁,回一次家都要在路上熬兩三個小時,所以就一、兩個月回家一次,現在方便了,我每天下班就回家。」
鄭焦城際上演的「高鐵速度」為旅客提供了方便,也給鐵路工作人員帶來了挑戰。焦作站黨委書記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稱,鄭焦城際開通前,焦作站日均發送旅客2000-3000人,現在則達到了7000人,今年清明節小長假期間更是創紀錄的突破了17000人,而即將到來的五一小長假對焦作站又將是一次不小的挑戰。
逢站必停「慢火車」 太行山區致富路
6905/8次列車進站。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佟明彪/攝
剛剛體驗了鄭焦城際的「快」,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馬上又感受了一次太焦線上的「慢」。6905/8次列車是行駛在新鄉至長治北之間的一趟「小慢車」,自開通至今已近60年,它在沿途的20多個車站逢站必停,平均10分鐘就要停車一次,也正是因為它的「慢」,才成為了沿途百姓的致富車。
「小慢車」沿線農民乘車把自家種的姜和山藥賣到山外。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佟明彪/攝
據介紹,這列火車沿途站點多是太行山裡的各個村,是村民與外面交流的主要橋梁,村民花費很少的錢就可以把大山裡的蔬菜、野果和家禽運到山外,換回其他生活用品,為脫貧致富創造了條件。列車上的一位農民介紹稱,他每天都要乘坐這趟火車,把自家種的姜和山藥賣到晉城,而像他一樣的坐著火車賣農產品的農民最多時有200多位。
除了運送旅客,這趟「小慢車」還曾是農民賣貨的「信息站」。 新鄉乘務中心主任羅晶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說,她在這趟列車上工作了30年,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當時沿線山區的信息閉塞,山裡的優質農產品面臨著買家想買買不到,農民想賣賣不出的問題,她就想到發揮列車接觸面廣、消息靈通的優勢,將列車服務進行延伸。利用休班時間,帶領車班職工走訪市場、商店,重點了解小商品的生產銷售趨勢,同時收集乘車農民的相關農產品信息,在列車上開辦了經濟信息廣播,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擔任義務信息員,「那時候,沿線獲加縣的鮮花、博愛縣的清華姜,都可以通過列車當天運到大城市賣個好價錢。」
如今,山區的信息已不再閉塞,「小慢車」又用新的方式鋪就著農民的致富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太行山區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小慢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來體驗「慢生活」,山區的百姓也漸漸經營起了「農家樂」,有的村民一年下來能有四五萬的收入,這趟逢站必停的「慢火車」真正把太行山區的綠水青山變成了村民的金山銀山。
(責任編輯:韓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