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在第一篇中,曾主要講解通過資料庫管理系統(DBMS)的圖形化界面實現建庫、建表、建約束。
雖然簡單易操作,但如果不小心將資料庫、表格意外刪除,就需要重新創建;如果多次執行這樣的操作就會感覺非常繁瑣。再者當項目測試完成後,需要部署在客戶的真實電腦上。這就需要考慮後臺資料庫的移植以及各種資料庫的版本兼容問題。
最好的辦法是通過代碼編寫來實現相關操作,這也是真實項目開發中經常採用的方式。如果資料庫被刪除,也能夠一鍵快速恢復。
本文就重點講解建庫、建表、建約束等相關具體的代碼實現過程。在學習具體代碼之前,先了解一個關鍵詞。
說明:本篇中會用到系統存儲過程的一點內容,有關存儲過程的知識後續章節中會詳細講解,本篇中讀者了解有這樣一個概念即可。存儲過程類似於C語言中的函數。
01關鍵詞go
前面也提到DBMS是C/S結構,即:分為客戶端和伺服器端。我們編寫的腳本是放在一個後綴名為(*.sql)的客戶端文件中,當需要運行時,就要提交到伺服器端執行。
這就好像利用現實生活中的交通工具,比如:小汽車。如果要把10個人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地方,每次轉移4個人,至少需要三批次才能完成。當SQL文件中的代碼很多時,也是需要進行分批發送給伺服器來執行。
關鍵詞go就是批處理語句結束的標誌。有關操作資料庫、數據表的代碼後面必須要加go這個關鍵詞,代表一個批次的結束。否則,代碼會報語法錯誤。切記切記!
02操作資料庫
關鍵詞:database
創建資料庫(create database <資料庫名稱>)刪除資料庫(drop database <資料庫名稱>)判斷資料庫是否存在(if exists(關鍵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