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雲南典藏將迎來了二十五周年慶典拍賣會,推出《「大理國」之夜(夜場)》、《耕雲雅集·翰墨古今—中國書畫》、《翰墨芳華—中國書畫》、《會心處—雅玩》、《耕雲雅集·逸古—瓷器珍玩專場》、《耕雲雅集·集古—古董雅玩》、《文珍長物—明清瓷雜》、《尋臻映懷—瓷器、雜項、工藝品》八大專場,1867件拍品,重磅雲集!
本次慶典拍賣會書畫部分匯集了齊白石、李可染、陸嚴少等大師佳構,瓷器更是呈獻了永樂官窯的經典之作青花一把蓮紋盤、康熙正壽之寶御製礬紅彩繪《群仙賀壽圖》碗等「硬菜」。
圖片來源於雲南典藏拍賣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是次拍賣推出了一個全球首創夜場——大理國之夜,集中上拍十多件古代大理國的佛教藝術珍品,每一件都堪稱是大理國佛教藝術標準件,這在拍賣史上是首次,以後也很難再現。
01精品一覽
Lot 119
齊白石 水墨螃蟹圖
規格:104 × 33.5 cm
拍品估價:800,000 - 1,200,000 人民幣
紙本 立軸。
款識:八十八歲白石老人。戊子秋,客京華。
印鑑:白石。
來源:1、美國 skinner 拍賣;
2、1995年4月30日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261號。
Lot 131
李可染 牧牛
規格:68 × 36 cm
拍品估價:800,000 - 1,200,000 人民幣
件數:1件。
拍賣專場:翰墨古今。
形式:鏡心。
Lot 209
馮超然 松溪漁隱
規格:103 × 50 cm
拍品估價:200,000 - 300,000 人民幣
設色紙本 立軸。
款識:仿黃鶴山中樵者,於嵩山草堂。辛未嘉平月。晉陵馮超然。
印鑑:馮超然、丹青不知老將至。
出版:《近現代中國書畫名家—馮超然》P121上海書畫出版社。
簡介:馮超然(1882—1954),名迥,字超然,以字行,號滌舸,別署嵩山居士,晚號慎得,江蘇常州人。早年精仕女,晚年專攻山水,工行草篆隸,偶刻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與吳湖帆、吳待秋、吳子深在上海畫壇有「三吳一馮」之稱。
Lot 252
何海霞 華嶽清秋
規格:138 × 69 cm
拍品估價:650,000-900,000 人民幣
設色紙本 立軸。
款識:華嶽清秋。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寇萊公贊華山句。書香先生法正。壬戌立秋後作。何海霞。
印鑑:何氏、何瀛、海霞、亦可居、以造化為師。
簡介:何海霞(1908—1998),北京人,滿族,原名何瀛,擅長中國畫。1934 年拜張大千為師,1936 年曾與齊白石、於非音、張大千舉辦四人作品聯展;山水入古而化,融合水墨丹青,頗得大千秘奧;構圖能迭出新意;和趙望雲、石魯合譽為「陝西三傑」,共同創立「長安畫派」。
Lot 615
董誥 書法七言聯
規格:172 × 37.5 cm × 2
拍品估價:50,000-150,000人民幣
絹本 對聯。
款識:雨軒觀察年世老先生雅鑑,董誥。
鈐印:董誥之印(白文) 蔗林(朱文) 。
收藏印:燕氏逢春珍藏(朱文) 。
引首印:風流儒□亦吾師(白文)。
註:乾隆三十年會試探花,殿試傳臚。
作者簡介:董誥(1740-1818),字雅倫,號蔗林,浙江省杭州市人,生於順天府。工部尚書董邦達長子,與其父有「大、小董」之稱。乾隆二十九年中舉,隔年會試,名列一甲第三,得中探花,乾隆帝將其改為二甲第一,點作金殿傳臚,形降實升。嘉慶朝官工部侍郎、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等,擢為文華殿大學士,欽賜「紫禁城騎馬」。精書法,善繪畫,更通曉軍事。生活簡樸,平易近人,從不倨傲,深為鄰裡稱道。董誥卒於嘉慶二十三年,終年七十九歲,嘉慶帝親臨祭奠,所寫哀詩中有「只有文章傳子侄,絕無貨幣置田莊」之句,並親自撥款建立「董公祠」。
Lot 643
陸儼少 黃山松雲圖
規格:68 × 38.5 cm
拍品估價:600,000-1,200,000人民幣
設色紙本 鏡片。
款識:克威同志正,陸儼少畫。
題跋:恩師陸儼少先生黃山松雲圖真跡。癸巳五月明權敬題。
鈐印:儼少(白文)穆如館(朱文) 沈明權印(白文)。
作者簡介:陸儼少(1909-1993),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歷任浙江畫院院長。擅畫山水,尤善於發揮用筆效能,雲水為其絕詣。兼作人物、花卉,書法亦獨創一格。為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大師之一,最具個人風格的山水畫家,現代「海上畫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與李可染並稱「南陸北李」。
上款簡介:張克威(1916-1993),曾任江蘇省衛生廳副廳長、江蘇省中醫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南京藥學院院長,為中醫藥學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亦是著名收藏家。
跋者簡介:沈明權(1947- ),浙江杭州人。師從陸儼少,並為其關門弟子。國家一級美術師,杭州市美術評審委員,北京國博文物鑑定中心書畫鑑定專家。
說明:「外師造化 , 中得心源」。自古遊黃山,師黃山,畫黃山的大家不勝枚舉。本幅構圖布局陡壑密林,迫塞滿紙,長松拔地,危峰穿天,而石磴穿插,飛泉灑落,與無心出岫之白雲繚繞,似乎只有幽人逸士相與往還,頓覺「隔斷紅塵三千丈,流水聲中聽白雲」的詩境如在目前,山石之勾勒皴擦,樹木之點刷離披,苔點用抽象的大混點,遠山勾畫後染色等等,雖無具體紀年但已具陸氏之最典型最成熟的面貌。
出版:《陸儼少書畫集》【續編】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15年。
Lot 723
明空白期 青花道教人物梅瓶
規格:H:32 cm
拍品估價:200,000-300,000人民幣
來源:海外回流。
參閱:天津博物館精品系列圖集《天津博物館藏瓷》185 頁。
說明: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歷時近三十年,正值景德鎮御窯廠生產低落的時期,迄今還未發現署有確切記年款識的官窯瓷器,被稱為明代陶瓷史上的空白期。至於空白期的形成原因眾說紛紜,普遍認為朝庭下令禁燒,形成「正統初罷」的狀況,其後朝又三令五申禁建民窯私燒各種彩瓷,是這一時期瓷器罕見的主要原因。正統時期為空白期的開始,文獻記載這一時期所禁為民窯的私造,卻應有大量官窯遺存。此件梅瓶,圓唇口,短直頸,豐肩,斜直腹,平砂底,造型與宣德晚期梅瓶形制極其相似,釉層肥厚滋潤,釉面勻淨,為明代早期釉面的普遍特徵。青花色澤鮮豔,有鐵鏽斑呈現,又與宣德時期的蘇麻離青料呈色有所區別。青花所繪人物飄逸,雲紋捲曲,特徵突出。底為細砂底,並有火石紅現象。此梅瓶品相完好,存世於今,彌足珍貴。
Lot 726
明永樂 青花一把蓮紋盤
規格:D:34 cm
拍品估價:2,000,000-3,500,000人民幣
來源:香港資深藏家舊藏。
參閱:《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卷》下冊第 105 頁,圖 83、84;
香港保利 2016 春季拍賣會 lot3039;
廣州華藝 2017 春季拍賣會 lot1109;
北京保利 2018 秋季拍賣會 lot5354。
說明:青花一束蓮紋盤為永樂官窯瓷器的經典之作,其胎釉精良,描繪精緻,屬於同類尺幅較大者。內外壁裝飾纏枝四季花卉紋,勾畫婉轉流暢,盤心則繪蓮花、蓮蓬、茨菰、浮蘋共八枝,以錦帶束之,故有「一束蓮」之稱。其布局疏密有致,畫工細膩雅致,蓮花柔美風姿,盡在筆端,青花一色穠美蒼妍,流露出濃厚的筆墨趣味。底部無釉,胎質細密。
「一束蓮」紋飾似為永樂大盤所專用,1994 年珠山明代御器廠遺址永樂堆積層曾出土一件相似的作品,但均沒發現其它器型有之,與傳世品情況一致。宣德時期署款御瓷中唯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束蓮紋花口盤」中心裝飾「一束蓮」紋,器型葵口分為十瓣狀,內外壁分繪十組折枝花卉紋,後世雍乾二帝對永宣青花心儀不已,曾不遺餘力加以仿製,其中此式盤摹制極多,然構圖遠遜原作,後仿者將「一束蓮」紋設計為左右對稱式,規整呆板,筆道纖弱,工致有餘而古意不足,缺乏永樂時期自然豪邁的氣韻。永樂時期作為我國青花瓷器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對後世青花瓷在紋飾、造型等各個方面影響深遠。本件拍品為永樂青花同類器物中之上佳者,且保存極為完好,十分難得。
Lot 727
清乾隆 粉彩描金嬰戲圖蓋盒
規格:D:10.9 cm
拍品估價:800,000-1,500,000人民幣
「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
著錄:田路周一著東京出版《清代乃瓷器》昭和五十一年(公元 1976 年)版,圖版 43 號。
來源:紐約蘇富比 1980 年 3 月 21 日春拍 lot359 號。
參閱:《清康雍乾名瓷》,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頁 152,圖 126。
說明:此盒造型小巧,體呈海棠形,帶蓋。蓋面以粉彩繪嬰戲圖,人物神態生動,衣褶飄逸自然,筆觸細膩流暢,布局疏朗;邊飾卷草紋,顯富麗堂皇;盒蓋內壁均施松石綠釉,施彩均勻,釉面純淨。底部施金彩,以篆書模印「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整器之裝飾布局採用中國畫式的散點透視手法構圖,其中兒童的描繪遵循粉彩傳統人物勾描技巧,即講全身比例,「行七、坐五、跑四、盤三半」,又可體現「孩童無腰」之身段特有特徵。在周遭景物線描當中沿用了中國工筆劃的技巧,運用線條的濃淡、剛柔、虛實、粗細、輕重來表達客觀景物的情趣,以線寫形,以形寫神。近景遠景層次豐富,處處如在畫中,為乾隆期文房珍品。
本件拍品出自日本著名中國陶瓷器的研究家田路周一舊藏。
Lot 835
清乾隆 青花釉裡紅開光四季平安大天球瓶
規格:H:58.5 cm
拍品估價:450,000-600,000人民幣
來源:雲南仁恆 2005 年春拍 Lot829。
說明:直口,長頸,鼓腹,圈足。口部青花飾一圈織錦紋,弦紋以下飾一圈如意雲頭紋,頸部開兩光,肩部釉裡紅飾一圈織錦紋,弦紋以下亦飾一圈如意雲頭紋,肩部釉裡紅織錦用八個夔龍間開,其下又開四光,分繪四季花,分別為春竹、夏荷、秋菊、冬梅,寓意四季平安。圈足處以菊瓣紋環繞。 青花釉裡紅髮色豔麗純正,紋飾流暢,技法自然古樸。器形碩大規整,胎質白細,釉色瑩潤,氣魄宏大,寓意吉祥。
Lot 868
明永樂 青花海水葡萄紋折沿盤
規格:D:37.3 cm
拍品估價:4,000,000-6,500,000人民幣
來源:上海老藏家戶出。
參閱:2006 年香港佳士得秋拍 Lot1313 青花海水葡萄紋折沿盤,成交價 6,952,000;
2008 年香港佳士得秋拍 Lot2245 青花海水葡萄紋折沿盤,成交價 7,220,000;
2014 年北京保利秋拍 Lot7419 青花海水葡萄紋折沿盤,成交價 7,820,000;
2018 年香港蘇富比秋拍 Lot0110 青花海水葡萄紋折沿盤,成交價 7,560,000;
2018 年香港佳士得秋拍 Lot2904 青花海水葡萄紋折沿盤,成交價 8,740,000。
說明:青花葡萄紋,屬永樂瓷最經典之紋飾,並見證景德鎮青花燒造之一日千裡。永樂一朝,不僅制瓷技術與風格大幅躍升,御製官瓷亦不再僅為內廷所用,也成為君主用於促進貿易或外交之利器。永樂帝力求擴張疆域,曾多次遣使疆外。御窯燒制青花瓷,得朝廷嚴密監督,以求成品至臻,無民窯得以接近其水平,確保官窯瓷器至高無上之地位。永樂青花葡萄紋折沿盤,盤心繪藤生三串葡萄,豐美欲滴,盤壁或直或作瓜稜式,盤沿順圓或花口。此件拍品瓷胎端正,釉色潤澤,青花紋飾豔麗耀人,色深處見蘇麻泥青特有之深濃鐵斑,屬早明青花瓷之特點,添青花層次,倍受後朝欽慕。
清宮舊藏一件同紋折沿盤,現藏北京故宮,刊於耿寶昌編,《故宮博物館藏明初青花瓷》,北京,2002 年,卷 2,圖版 135,同錄一件菱花口盤,圖版 133。
上海博物館藏一例,載於陸明華,《明代官害瓷器》,上海,2007 年,圖版 1-16;1908 年,慈禧太后賞賜一盤予中國海關總稅務司長羅伯特·赫德爵士,1966 年 12 月 13 日售於倫敦蘇富比,編號 79。
永樂帝登基後,重拾洪武時期一度中斷與帖木兒帝國沙哈魯皇朝之頻繁交流,其中青花瓷常作為珍貴賞賜。類同紋飾瓷盤,曾供奉於阿德比爾聖廟,現藏德黑蘭伊朗國家博物館,刊於 John Alexander Pope,《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ArdebilShrine》,華盛頓,1956 年,圖版 37-9,及三杉隆敏,《中近東の中國磁器》,香港,1981 年,卷 3,圖版 A40-42。
伊斯坦堡託普卡比宮殿博物館亦藏同類青花盤,載於康蕊君,《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Istanbul》,倫敦,1986 年,卷 2,圖版 605、606。還有一盤,銘有印度莫臥兒皇帝沙賈漢(1,593-1666年),紀年 1,643-4 年,曾為布倫戴奇舊藏,現存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錄於《The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Selected Works》,舊金山,1994 年,106 頁,1964 年 3 月 24 日售於倫敦蘇富比,編號 96。
參考瑞典皇室收藏一件相似紋飾青花盤,現藏斯德哥爾 摩東亞博物館,載於《OrientalCeramics. 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s》,卷 8,東京,1982 年,圖版 213, 倫敦大維德基金會有二盤,其一現存倫敦大英博物館,錄於,同上,卷 6,圖版 74,另一盤於 1974 年 7 月 8 日售於倫敦蘇富比,編號 190。
玫茵堂珍藏一例,刊於康蕊君,《玫茵堂中國陶瓷》,倫敦,卷 4,2010 年,圖版 1,638,2012 年 4 月 4 曰售於香港蘇富比,編號 21。
葡萄紋樣,因其果主要生長於中亞地區,遂較為罕見於中國藝術品。唐代因絲綢之路通達,中西往來頻繁,中原遂見有葡萄紋飾,卻如曇花一現。元時,中國與西域貿易、文化交互,紐帶再連,時至明永樂,葡萄圖案甚是流行。
Lot 1667
明 龍泉窯螭龍鈕吊鐘
規格:H:10 cm
拍品估價:30,000-60,000人民幣
附:藏家早年於新加坡購物發票。
說明:龍泉窯以厚釉青瓷著稱,鼎盛於南宋,延續至元明,明代龍泉窯產品甚多,並有一批製作精良的產品流傳於世。鍾作覆杯狀,鍾鈕為獸形。通體施龍泉釉。鍾為古代樂器,此鐘的造型和紋飾均仿製青銅鐘的樣式,為難得的陳設雅玩佳器。
Lot 1871
清 祁陽石刻亭臺山水插屏
規格:26.5 × 19 cm
拍品估價:35,000-50,000人民幣
來源:香港蘇富比 2015 秋 lot367。
Lot 3010
清康熙御製礬紅彩繪《群仙賀壽圖》大碗
規格:H:17 cm
拍品估價:1,000,000 ~ 1,200,000人民幣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康熙皇帝迎來六十大壽,為了這個意義非凡的萬壽節,宮廷內外均竭力籌備,於此之前一年,郎廷極榷陶江西,精心製作一批寓意吉祥,質量上乘的瓷器上供御用。《陶雅》有載「仁廟六旬萬壽,所制瓷品頗多。盤碟盞。花鳥蟲魚。幾於無美不備。」
該碗釉質溫潤細膩,胎體輕巧細薄,人物繪畫細緻入微,由此可窺康熙御瓷品格之一二。此碗誠為一代名品,藏家攸攸以求,晚清之時已聲價不菲,《陶雅》·卷上讚嘆「康熙官窯彩,上畫過海八仙,而並無海水,面目秀異,身紋靈活,乃價康窯畫手,非後世所及。呂派有一弟子,捧畫立呂旁,俗呼柳樹精,頂上生柳枝,殊怪特也。又有一鶴一鹿,鹿旁立一童子,鹿前一女,當是麻姑。後一翁腦絕巨,當是南極老人。
Lot 3054
十世紀至十一世紀 大理國五股金剛杵
規格:H:21 cm
拍品估價:700,000 ~ 900,000人民幣
質地:合金銅。
大理國太祖段思平於公元年立國稱帝,在位期間,廣修佛寺,鑄造萬尊。大理國政治中心地處洱海,但是其疆域包含今天四川、西藏、貴州、緬甸、寮國部分地區,處在一個南亞次大陸與中原交界的位置,其地理位置正是佛教傳播的最重要的一個節點。大理國時期多位帝王都禪位為僧,一心精修佛法,正是由於有皇家勢力的推崇,提倡在家僧制,故佛教在大理國極為盛行,其信眾發心製作的各造像和法器極為精良。大理國時期的法器也是這佛法昌盛時代展現,其形制之秘、材質之精、為同時代不可多得之精品。大理寺崇聖寺地宮所出之金剛杵,為同世之最,從其法器細節來看,較為深刻件五股杵為典型大理早期法器,體量碩大,中股碩壯,收尖的曲線弧度較大,八瓣蓮臺蓮瓣肥美,其形制與崇聖寺金剛杵幾乎一致,此杵更多了一圈立體感極強的祥雲紋飾。此杵蓮臺上置四摩羯,摩羯幻化為龍形,怒目圓睜,獠牙修長銳利,鬣發舒展刻畫細膩,其形精壯幹練,自摩羯口中伸出的四股爪飽滿有力,爪尖和中杵相離,而股爪下勾則與中股離芯相接,正中置獨股,中杵飽滿雄壯,且稜角分明,勁道十足,其韻較之館藏猶有過之而無不及。極具特點是中段俯臥式雙層蓮瓣,飽滿的花瓣中間開衩舒展開來,具有典型的世紀盛唐佛造像蓮臺時代特徵,(採圖來自金申先生編著海外及港臺藏曆代造像一書第頁十世紀大理國造像其中的蓮瓣及第頁盛唐時期造像蓮臺) 由於存放條件極佳 (高級別法物通常由佛塔地宮所藏) ,此杵品相極為完美,只有一層淺綠色銅鏽覆蓋,大部分呈烏黑色黑漆古,包漿生美熟潤,入手沉重,從部分露銅之處可見銅質精美,整體採用早期的合金銅鑄造,其色為中黃略帶青黑,其選材還延續了世紀高級別法器製作的法度。此杵古拙簡約,風格鮮明,其造型所代表的金剛杵無堅不摧的勁力是整個佛法所要求的靈魂,所有的摩羯、 蓮瓣著重刻畫應有的細節, 從總體上用最樸實簡約的外形來展現佛法的力量, 金剛不摧。何薳 《春渚紀聞古聲遺制》中提到:「餘謂古聲之存於器者,唯琴音中時有一二,不患其器之樸拙,使人援弦促軫。
Lot 3055
十一世紀至十二世紀大理國地藏王菩薩像
規格:H:30.5 cm
拍品估價:1,400,000 ~ 1,600,000人民幣
質地:合金銅。
在佛教造像歷史中,宋、金、遼、大理國這兩百年,也就是世紀,各地區造型較易混淆,然而大多仍以宋代之中原風格為依歸。雖然宋朝強國環伺,國力式微,但遼、金等國亦信奉佛教,因此,即便是遠在西南地區的大理,也都深受到來自中原的佛教文化所滋養,而出現近似於宋代風格的造型。佛像之製作地區不易分辨的情況,因六七十年代逐漸有許多國外博物館合併研究而改善,對於宋代、金代、遼代或大理等造像已有清楚的識別標準。在目前國內外公私收藏中,大理地區的金銅造像多以阿嵯耶觀音、立姿觀音比較常見,地藏王菩薩這一題材可謂是大理國佛教中經典但卻非常稀有。
地藏王菩薩為八大菩薩之一,密宗又稱之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或金剛幢,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稱為地藏。地藏菩薩悲願深厚,曾發「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常在地獄救度眾生。在八大菩薩中,地藏王菩薩常以比丘相岀現,造像中的地藏菩薩也大多數是比丘打扮。
Lot 3056
十一世紀大理國合金銅阿彌陀佛像
規格:25.4cm
拍品估價:1,800,000 ~ 2,000,000人民幣
質地:合金銅。
大理國(年)相當於中原地區的五代至宋元時期,以白族先民為政治首領,境內盛行佛教。佛教在大理國不僅被推崇為國教,更因皇室信奉佛教,全民興佛。大理國前後有代國王,國王中曾有九位國王禪位出家,而一般民眾「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分老壯,手不釋佛珠。因此有「佛國」和「妙香國」的美譽。葉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鳴鐘。伽藍殿閣三千堂,般若宮室八百處,葉榆指的即是大理,此詩充分地描述了當時佛教的盛況。當時流行的佛教主要有顯教和密教,而密教尤為盛行。密教源於我國中原和西藏地區,經過與雲南地方文化的融合,最終形成了具有當地文化色彩的佛教派別阿吒力教,俗稱「滇密」或「白密」。大理國佛教造像藝術具有非常濃鬱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造型風格和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