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月28日蝴蝶颱風消散起,西北太平洋已有接近4個月時間沒有任何颱風活動,堪稱颱風「異常沉默期」。眼下,颱風胚胎94W、95W雖然已出現,但在異常副高下沉氣流打擊下,它們結構鬆散,發展機會都不大。
6月25日晚雙颱風胚胎位置,中氣愛標註
一般年份,上半年西北太平洋總歸要生成4個颱風,或者更多,其中有一個登陸我國的「初臺」。而到6月25日為止,2019年西北太平洋還是只有2個颱風,沒有颱風登陸我國。和氣候平均值對比,今年颱風已經呈現偏少態勢,登陸我國的初臺呈現偏晚態勢。
截至6月25日颱風生成數量和常年數量對比圖,來自數字颱風網
當然,這也是厄爾尼諾後的正常反應。眾所周知,從去年夏秋之交開始,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後來升級為厄爾尼諾事件。這次厄爾尼諾強度不大,但效果立竿見影:2018年9月之後,西北太平洋颱風突然從散小弱,變成緊大強,接連出了N個大型超強颱風,包括飛燕、山竹、潭美、康妮、玉兔等,並且還延續到2019年,繼續出了「2月風王」蝴蝶。
2018年9月及以後颱風路徑,受到厄爾尼諾的明顯影響。中氣愛製作
厄爾尼諾對西北太平洋颱風的影響,不僅僅是偏大偏強,還有一個重要的後果是偏少。偏大偏強很好理解:因為厄爾尼諾的特徵就是遠洋水溫偏高上升氣流活躍,所以厄爾尼諾後颱風容易生成在大洋深處,有充分的時間空間發展,有充足的能量供應;但另一方面,厄爾尼諾也會讓菲律賓以東的颱風主源地盛行下沉氣流,被副熱帶高壓佔據,從而壓死對流雲團和颱風胚胎。
目前厄爾尼諾已呈消退之勢,但其大氣響應還在繼續。圖片來自澳洲氣象局
最近出現的颱風胚胎94W和95W,就是被副熱帶高壓下沉氣流「壓死」的典型。這兩個胚胎水汽很充足,海水溫度也非常高,但就是發展不起來。雖然,現在美國聯合颱風預警中心已對94W發了颱風形成警報(TCFA),日本氣象廳也升格它為熱帶低壓;未來95W也可能加強為熱帶低壓,但它們「轉正」成為正規颱風的可能性,還是不大。94W雖然離我國很近,但已不可能登陸我國。
歐洲數值對94W的集合分析,可見它將登陸日本
厄爾尼諾後颱風偏少的年份比比皆是,如1969年、1975年、1983年、1998年、2010年等。但需要注意,颱風總數偏少不等於颱風登陸我國的數量偏少,如2010年一共14個颱風,但登陸我國7個,和平均數持平;另外,即使颱風登陸我國的數量也偏少,也不代表颱風影響和災害一定小。如1969年颱風維奧娜(6903號颱風)登陸潮汕地區,造成嚴重潮災;1975年颱風妮娜(7503號颱風)深入內陸,造成嚴重水災。
7503號颱風路徑,來自數字颱風網
今年會怎麼樣?颱風數量偏少的可能性是很大,颱風登陸我國數量偏少的可能性也不小,但颱風災害是不是一定偏小,誰也說不準。因為這幾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海溫連年偏高,從2012年起每年都有強颱風或超強颱風登陸我國,在以前是沒有過的。前期颱風偏少,海洋能量得不到消耗未必是好事,因為到真正的颱風極盛期--盛夏和秋季,颱風能量的供給會更加充足。所以颱風偏少,初臺偏晚,不一定意味著颱風災害就會小,7503號颱風、6903號颱風都是當年珊珊來遲的「初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