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今年颱風要遲到和難產!數據統計:這真的不一定是好事

2021-01-16 中國氣象愛好者

從2月28日蝴蝶颱風消散起,西北太平洋已有接近4個月時間沒有任何颱風活動,堪稱颱風「異常沉默期」。眼下,颱風胚胎94W、95W雖然已出現,但在異常副高下沉氣流打擊下,它們結構鬆散,發展機會都不大。

6月25日晚雙颱風胚胎位置,中氣愛標註

一般年份,上半年西北太平洋總歸要生成4個颱風,或者更多,其中有一個登陸我國的「初臺」。而到6月25日為止,2019年西北太平洋還是只有2個颱風,沒有颱風登陸我國。和氣候平均值對比,今年颱風已經呈現偏少態勢,登陸我國的初臺呈現偏晚態勢。

截至6月25日颱風生成數量和常年數量對比圖,來自數字颱風網

當然,這也是厄爾尼諾後的正常反應。眾所周知,從去年夏秋之交開始,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後來升級為厄爾尼諾事件。這次厄爾尼諾強度不大,但效果立竿見影:2018年9月之後,西北太平洋颱風突然從散小弱,變成緊大強,接連出了N個大型超強颱風,包括飛燕、山竹、潭美、康妮、玉兔等,並且還延續到2019年,繼續出了「2月風王」蝴蝶。

2018年9月及以後颱風路徑,受到厄爾尼諾的明顯影響。中氣愛製作

厄爾尼諾對西北太平洋颱風的影響,不僅僅是偏大偏強,還有一個重要的後果是偏少。偏大偏強很好理解:因為厄爾尼諾的特徵就是遠洋水溫偏高上升氣流活躍,所以厄爾尼諾後颱風容易生成在大洋深處,有充分的時間空間發展,有充足的能量供應;但另一方面,厄爾尼諾也會讓菲律賓以東的颱風主源地盛行下沉氣流,被副熱帶高壓佔據,從而壓死對流雲團和颱風胚胎。

目前厄爾尼諾已呈消退之勢,但其大氣響應還在繼續。圖片來自澳洲氣象局

最近出現的颱風胚胎94W和95W,就是被副熱帶高壓下沉氣流「壓死」的典型。這兩個胚胎水汽很充足,海水溫度也非常高,但就是發展不起來。雖然,現在美國聯合颱風預警中心已對94W發了颱風形成警報(TCFA),日本氣象廳也升格它為熱帶低壓;未來95W也可能加強為熱帶低壓,但它們「轉正」成為正規颱風的可能性,還是不大。94W雖然離我國很近,但已不可能登陸我國。

歐洲數值對94W的集合分析,可見它將登陸日本

厄爾尼諾後颱風偏少的年份比比皆是,如1969年、1975年、1983年、1998年、2010年等。但需要注意,颱風總數偏少不等於颱風登陸我國的數量偏少,如2010年一共14個颱風,但登陸我國7個,和平均數持平;另外,即使颱風登陸我國的數量也偏少,也不代表颱風影響和災害一定小。如1969年颱風維奧娜(6903號颱風)登陸潮汕地區,造成嚴重潮災;1975年颱風妮娜(7503號颱風)深入內陸,造成嚴重水災。

7503號颱風路徑,來自數字颱風網

今年會怎麼樣?颱風數量偏少的可能性是很大,颱風登陸我國數量偏少的可能性也不小,但颱風災害是不是一定偏小,誰也說不準。因為這幾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海溫連年偏高,從2012年起每年都有強颱風或超強颱風登陸我國,在以前是沒有過的。前期颱風偏少,海洋能量得不到消耗未必是好事,因為到真正的颱風極盛期--盛夏和秋季,颱風能量的供給會更加充足。所以颱風偏少,初臺偏晚,不一定意味著颱風災害就會小,7503號颱風、6903號颱風都是當年珊珊來遲的「初臺」

相關焦點

  • 今年颱風不僅"遲到"且"出勤率"也很低 原因何在?
    往年7月,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今年卻姍姍來遲,不僅「遲到」,而且「出勤率」很低。  今年7月是否會成為有歷史記錄以來的首個「空臺」7月?造成前期颱風活動受抑制的主要氣候原因是什麼?就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日前採訪了相關專家。
  • 全球變暖導致颱風變慢,科學家警告:這不是什麼好事
    馬上又要到夏季了,隨著溫度日漸升高,夏季特有的煩惱也一點點襲來,比如颱風。相信大家對於去年的颱風利奇馬還心有餘悸,而今年的颱風恐怕已經蓄勢待發。我們不知道今年的颱風會有多強,但是對比過往的數據,科學家發現:當今世界的颱風比幾十年前更具有破壞性。
  • 颱風胚胎99W是否能改變「颱風難產」現狀?
    自從今年第2號颱風「鸚鵡」生成後,已經過了整整一個月,都沒有颱風生成。相比去年,截止至2019年7月12日,已經生成了4個颱風。而今年,目前也只有2個颱風。目前,在菲律賓以東洋面上出現的颱風胚胎99W,趁著副熱帶高壓稍微北抬的這一空檔,在副熱帶高壓夾縫中求生。它是否能改變「颱風難產」這一現狀呢?
  • 今年颱風季真的要結束了?權威數據告訴你:還不敢保證
    10月5日晚,正在我國東部海區活動的颱風康妮,距離韓國濟州島已不足250千米。它正沿著我國東部沿海北上,遠離我國奔向韓國,對於我國來說,康妮只不過是虛驚一場。儘管如此,它還是給江浙滬沿岸帶來了今年最強的風力影響。
  • 10號颱風變巨眼王!七級風圈直徑覆蓋760公裡,這或不是好事
    ,9號颱風更的強,成為了今年的「風王」,並且影響到了我國。按照風王利奇馬的影響程度來看,這個颱風基本可以確定是要除名了,也就是以後不會再使用,這是一匹「壞馬」。,1910號「羅莎」(KROSA)七級風圈半徑最強也達到了380公裡,直徑760公裡覆蓋圈,已經不小了,降雨必然是不會少的,但是高溫也可能隨之出現,颱風將雲層席捲走了就會出現這種情況,根據科學數據顯示,在受到「羅莎」影響,日本的新潟縣14日出現了40℃高溫,打破日本今夏最高溫度記錄。
  • 颱風雨來了!莫拉菲雨帶掃過,分析:對廣東是好事對海南是壞事
    根據中央氣象臺消息,今年第18號颱風莫拉菲(颱風級)的中心已於28日11時50分前後在越南廣義省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2級(3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70百帕,從今天中午前後的可見光衛星雲圖上看,今天台風莫拉菲核心區標誌性的風眼也已經消失,正在中南半島多地製造大風大雨
  • 今年的冬天「遲到」了
    今年的冬天「遲到」了 10℃以上 北京、石家莊、濟南、鄭州的最高氣溫 也都達到了20℃上下 整體感覺溫暖舒適 最近「剁手」的冬裝 可能要晚一些才能穿啦!
  • 確定了!2號颱風蝴蝶升至12級,這是今年全球第4個!
    確定了!2號颱風蝴蝶升至12級,這是今年全球第4個!儘管已經到了2月21日,更是連過了立春和雨水節氣,不過氣象界依舊不消停。大陸上北方冷空氣活躍,新一波降雪已經來了,而且或許還有第3波暴雪來襲。華東實時雷達圖大陸上如此「躁動」,海洋上更是不安分,新的2號颱風已經在大活躍,甚至積蓄能量,暴力拉升。今日官方最新播報,新颱風2號蝴蝶,已經連升4級,直接到了12級,這已經確定是今年全球第4個12級颱風了。
  • 七月的颱風不會打破歷史記錄 大數據揭示了颱風「缺席」的原因
    自2020年5月12日1號颱風「黃蜂」和6月14日2號颱風「鸚鵡」形成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沒有再出現新的颱風。七月即將結束。目前,菲律賓附近正在醞釀許多熱帶擾動胚胎,但它們不太可能發展成颱風。這樣,今年7月會不會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空站」?今年到目前為止抑制颱風活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後期颱風活動的趨勢是什麼?歷史罕見!
  • 數據新聞:今年颱風有點個性 還會有颱風登陸我國嗎?
    未來還會有颱風登陸我國嗎?今年颱風偏少與暴雨偏多有何關係? 我們找專家來一探究竟。今年颱風偏少強度偏弱 要麼不來要麼亂來截至10月20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7個颱風,比多年同期偏少,其中有5個颱風在我國登陸,也比多年同期偏少。今年颱風生成位置整體較常年平均偏西10個經度左右,極值強度整體偏弱,出現多個近海快速加強颱風。
  • 7月無颱風或將打破歷史紀錄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造成今年迄今為止颱風活動受抑制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後期颱風活動趨勢如何? 歷史罕見!7月無颱風將打破歷史紀錄從常年來看,7月屬於颱風活躍期,甚至有不少颱風登陸我國。如2019年7月,共有7個颱風生成。但是今年,颱風卻不按常理出牌,不僅「遲到」,而且「出勤率」很低。
  • 七月沒有颱風 過去71年的第一個大數據揭示了颱風「缺席」的原因
    自2020年5月12日1號颱風「黃蜂」和6月14日2號颱風「鸚鵡」形成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沒有再出現新的颱風。七月即將結束。目前,菲律賓附近正在醞釀許多熱帶擾動胚胎,但它們不太可能發展成颱風。這樣,今年7月會不會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空站」?今年到目前為止抑制颱風活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後期颱風活動的趨勢是什麼?歷史罕見!
  • 氣象科普:確定颱風登陸地要分析多種複雜因素
    新華社杭州9月19日專電(記者 嶽德亮) 今年第13號颱風「韋帕」於9月19日2時30分在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霞關鎮登陸。和以往歷次颱風一樣,此次從「韋帕」實際登陸到氣象部門宣布登陸時間地點,中間經歷了約一個小時的時間。    氣象部門是如何確定登陸地的呢?
  • 統計數據要經得起檢驗
    這些年來,但凡和百姓生活有關的統計數據出爐,或多或少總要受到質疑。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們與人們的切身感受大相逕庭。CPI「被拉低」,房價「被降低」,工資「被增長」等都是如此。當下引起爭議的是:根據國家統計局上周公布的2010年國民經濟核算中對居民消費支出的統計結果,每月人均住房支出僅為111元,排在衣食住行的末位。
  • 23號颱風要來了?霸王級寒潮也要來了?分析:颱風降溫都有趨勢
    如今該颱風胚胎的環流也比較明顯,所以是不是今年的23號颱風科羅旺要來了呢?下面我們就先來看看這個颱風胚胎的情況,歐洲數值中心和GFS都顯示了這個颱風胚胎的跡象,日本氣象廳也顯示為熱帶低壓的狀態,不過接下來也說明了它可能要升級為「TD」,也就是有增強的跡象。
  • 首個秋颱風「海神」成今年來風王 大數據揭示秋颱風有多猛
    其實,到了秋天,颱風雖然不如夏天那麼多,但威力和影響也不容小覷。中國天氣網專門統計了1949年至2019年期間的氣象數據發現,秋颱風「狠角色」更多。登陸時間:9月颱風仍活躍秋颱風不容小覷通常,我們把6月至8月生成的颱風稱為「夏颱風」,9月至11月生成的颱風稱為「秋颱風」。
  • 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颱風「鸚鵡」要來了
    13日下午至14日,南海中部和西北部海域、廣東西部沿海將有8~9級大風,「鸚鵡」中心經過的附近海域風力有10級、陣風可達11~12級;13日夜間至15日,廣東西部和沿海地區、廣西東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颱風藍色預警。作為今年即將登陸我國的首個颱風,「鸚鵡」有何特點,與常年相比偏早還是偏晚,預計今年夏季影響我國的颱風將有哪些特點?
  • 歷史首個無颱風7月,就是你啦
    往年7月 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 終在今年,缺席啦 從數據角度來看一看! 7月無颱風創造歷史 從常年來看,7月屬於颱風活躍期,甚至已有不少颱風登陸我國。如2019年7月共有4個颱風生成。 但是今年,颱風卻不按常理出牌,不僅「遲到」,而且「出勤率」很低。
  • 2016第1號颱風尼伯特生成時間晚原因 歷年晚颱風時間表
    【最新消息:2016年第1號颱風路徑實時更新】昨天(3日)上午,今年第1號颱風「尼伯特」生成,為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生成時間第二晚的颱風。這個「遲到」的颱風會對江淮地區的強降雨造成什麼影響?它會直接終結此地的梅雨嗎?
  • 孟晚舟案再度開庭:正義會遲到,但不會不來
    在前些天的凌晨時刻,孟晚舟案再度在加拿大溫哥華開庭,開庭的結果對於孟晚舟和華為很有利,形勢開始反轉。畢竟美國當時和加拿大聯合逮捕的時候,證據是不完整的,純粹是滙豐銀行基於自身利益保護而出售的「證據」。加拿大安全局曾經警示過,一旦逮捕肯定會引發全球震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