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颱風不僅"遲到"且"出勤率"也很低 原因何在?

2021-01-22 華夏經緯網

  往年7月,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今年卻姍姍來遲,不僅「遲到」,而且「出勤率」很低。

  今年7月是否會成為有歷史記錄以來的首個「空臺」7月?造成前期颱風活動受抑制的主要氣候原因是什麼?就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日前採訪了相關專家。

  或成首個7月「空臺」年份

  「截至7月29日,距離上一個颱風『鸚鵡』生成後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經沉寂了超過40天,目前預計7月底之前颱風生成的可能性較小。如果月底前仍無颱風生成,今年將是1949年以來打破歷史紀錄的首個7月『空臺』年份。」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向純怡說。

  據颱風大數據系統統計,1949年—2019年7月共有292個颱風生成,年平均生成颱風4.1個;其中登陸颱風132個,平均登陸颱風1.9個。

  向純怡表示,與歷史平均值相比,今年1—7月共有2個颱風生成,僅比1998年多1個,為1949年以來前7個月生成颱風第二少的年份。這是否預示著今年的颱風數量也會較常年偏少,向純怡認為,答案還充滿不確定性。

  異常偏強的副高 抑制颱風生成的「幕後黑手」

  今年颱風為何如此不活躍?專家介紹,颱風生成多少有幾大原因:從氣候角度上講,與海洋熱力狀況、季風活動、大氣低頻振蕩等因素有關;從天氣角度上講,則需要有包括高海溫、高溼度、高對流不穩定層結的熱力條件,一定的地轉偏向力、弱環境風垂直切變和初始動力擾動的動力條件。

  就今年來講,異常偏強的副熱帶高壓是抑制颱風生成的「幕後黑手」。

  向純怡解釋,今年6月下旬以來副熱帶高壓異常偏西偏南、面積偏大,強度偏強,由於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颱風生成源地為副熱帶高壓所控制,而副熱帶高壓所控制的範圍以下沉氣流為主,對流活動受到大範圍抑制,颱風生成的必要條件受到抑制。

  同時,向純怡認為,南海季風偏弱,也不利於颱風生成。今年夏季,南半球澳大利亞馬克斯林冷高壓異常偏弱,南半球冷空氣活動偏弱,非洲南部大陸高壓異常強大,導致索馬利亞急流強度異常偏弱,這樣使得越赤道氣流和南海季風也異常偏弱。同時北半球副熱帶高壓異常導致其南側廣闊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為強勁的偏東風所控制,導致赤道輻合帶和季風槽難以形成,南海及菲律賓以東熱帶洋面對流雲團活動也較常年同期偏弱,缺乏孕育颱風活動的胚胎。此外,大氣低頻信號也較弱,今年6—7月MJO(熱帶大氣季節內振蕩)持續位於1—3位相,不利於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的生成。

  但據最新預測,前期持續偏南的副熱帶高壓即將在本月底北抬,隨後赤道輻合帶和季風槽開始活躍,未來10天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颱風活動逐漸活躍,預計將有1—2個颱風生成。(記者 付麗麗)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徐亞旻

相關焦點

  • 今年7月歷史上首次無颱風,重要原因是……
    但今年颱風卻不按常理出牌,不僅「遲到」且「出勤率」很低。颱風究竟怎麼了?經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氣象專家。對於盛產颱風的7月來說,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無颱風生成的情況屬非常罕見。歷史上,該區域7月最多生成過8個颱風,最少也有1個颱風。為何今年颱風不露面?氣象專家表示,颱風生成首先需要溫暖的洋面,能夠為颱風發展提供能量。
  • 7月若無颱風 則為71年來首次 原因何在
    從常年來看,福建每年大約6月下旬雨季結束之後,7月就進入颱風季,但今年的颱風不按常理出牌,今天已是7月30日,如果這兩天還無颱風,則為1949年以來首次7月無颱風。颱風大數據系統統計發現,常年7月平均生成颱風4.1個,平均登陸颱風1.9個。罕見!
  •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生成 2020怎麼還沒有颱風來原因
    劃重點,晴熱高溫、雷陣雨、颱風,是主角。總結上個月的天氣,今年7月,相比往年來說,有點特殊——差了颱風。據省氣象部門消息,從常年來看,7月屬於颱風活躍期,甚至已有不少颱風登陸我省。1949年至2019年,七月份登陸浙江省的颱風數總共有13個。而今年7月,颱風首次「缺席」,是1949年以來71年來首個沒有編號颱風生成的七月份。伴隨而來的高溫,並不奇怪。
  • 七月的颱風不會打破歷史記錄 大數據揭示了颱風「缺席」的原因
    自2020年5月12日1號颱風「黃蜂」和6月14日2號颱風「鸚鵡」形成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沒有再出現新的颱風。七月即將結束。目前,菲律賓附近正在醞釀許多熱帶擾動胚胎,但它們不太可能發展成颱風。這樣,今年7月會不會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空站」?今年到目前為止抑制颱風活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後期颱風活動的趨勢是什麼?歷史罕見!
  • 七月沒有颱風 過去71年的第一個大數據揭示了颱風「缺席」的原因
    自2020年5月12日1號颱風「黃蜂」和6月14日2號颱風「鸚鵡」形成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沒有再出現新的颱風。七月即將結束。目前,菲律賓附近正在醞釀許多熱帶擾動胚胎,但它們不太可能發展成颱風。這樣,今年7月會不會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空站」?今年到目前為止抑制颱風活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後期颱風活動的趨勢是什麼?歷史罕見!
  • 2020年7月為何現史上首次零颱風?
    其中2號颱風「鸚鵡」於6月14日在廣東登陸,強度為9級,是今年以來首個登陸颱風,生命期較短、強度較弱。從常年來看,7月是颱風「高影響時段」,2019年7月底前,就有7個颱風生成。但今年颱風卻不按常理出牌,不僅「遲到」且「出勤率」很低。颱風究竟怎麼了?經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氣象專家。對於盛產颱風的7月來說,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無颱風生成的情況屬非常罕見。
  • ...今年7月「空臺」實屬罕見。原因是今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生成】常年7月是福建的颱風季,但今年的颱風似乎不按常理出牌,剛剛過去的7月份福建無颱風,這是71年來7月首次出現颱風「空窗期」。福建氣象部門表示,常年7月西太平洋(601099,股吧)上會生成4個左右的颱風,最多生成8個颱風,最少也有1個,今年7月「空臺」實屬罕見。
  • 8月首日,今年第3號颱風「森拉克」生成了!名字和女神有關
    進入8月的第一天,颱風來了!8月1日,中央氣象臺宣布,今年第3號颱風「森拉克」已生成(英文名稱:Sinlaku;中文名稱:森拉克;名字來源:密克羅尼西亞;名稱意義:「傳說中的Kosrae女神」)。剛剛過去的7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都沒有颱風生成,這是史無前例的。從常年來看,7月進入颱風活躍期,會有不少颱風生成或登陸我國。但是今年,颱風卻不按常理出牌,不僅「遲到」而且「出勤率」很低。據中央氣象臺介紹,今年以來(截至7月29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有2個颱風生成,較多年同期平均偏少6.4個(偏少76%)。
  • 我國今年罕見的7月「零颱風」原因為何?
    往年7月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今年「缺席」。2020年第1號颱風「黃蜂」5月16日形成、2號颱風「鸚鵡」6月14日形成之後,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區再無新颱風出現。今日,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向純怡和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解讀今年颱風形勢時表示,異常偏強的副熱帶高壓是抑制颱風生成的「幕後黑手」。
  • 分析:我國今年罕見的7月「零颱風」原因為何?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今年7月或許會成為有歷史記錄以來首個沒有颱風的7月。往年7月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今年「缺席」。2020年第1號颱風「黃蜂」5月16日形成、2號颱風「鸚鵡」6月14日形成之後,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區再無新颱風出現。
  • 2019年上半年颱風偏少!原因是……
    截至6月19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兩個颱風生成,分別是「帕布」與「蝴蝶」,比1949年以來歷史同期平均3.6個偏少1.6個。此外,今年目前尚無颱風登陸我國,歷史同期平均為0.4個,登陸颱風數量依舊偏少。對此,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錢奇峰表示,雖然目前颱風偏少,但並不意味著今年颱風威脅減少。究其原因,這與副熱帶高壓及厄爾尼諾不無關係。
  • 今年的冬天「遲到」了
    今年的冬天「遲到」了 全國大部分地區偏暖 多地冬天「遲到」 未來幾天,我國大部地區依舊持續偏暖的狀態 東北地區氣溫比往年11月中旬
  • 2016第1號颱風尼伯特生成時間晚原因 歷年晚颱風時間表
    【最新消息:2016年第1號颱風路徑實時更新】昨天(3日)上午,今年第1號颱風「尼伯特」生成,為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生成時間第二晚的颱風。這個「遲到」的颱風會對江淮地區的強降雨造成什麼影響?它會直接終結此地的梅雨嗎?
  • 71年來颱風首次「缺席」7月 大數據揭秘原因 警惕!本月或偏多
    7月即將結束,目前,菲律賓附近的多個熱帶擾動「胚胎」也正在醞釀之中,但能發展成颱風的可能性卻不大。如此一來,今年7月是否會成為有歷史記錄以來的首個「空臺」7月?造成今年迄今為止颱風活動受抑制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後期颱風活動趨勢如何?歷史罕見!7月無颱風將打破歷史紀錄從常年來看,7月屬於颱風活躍期,甚至有不少颱風登陸我國。如2019年7月,共有7個颱風生成。
  • 《謝謝你遲到》
    《謝謝你遲到》加速時代,你是否在全力奔跑?你會想:「遲到?千萬不能遲到!」其實遲到這事常有。
  • 7月上海一個颱風都沒有
    記得往年這個時候持續的悶熱中會夾雜著幾個擦肩而過的颱風來降降火小編可能也已經給大家發過幾回颱風信息了可今年7月,上海一個颱風都沒有為什麼7月沒颱風? 或成為1949年以來7月首次「空臺」現象圖蟲創意-483512866942222385從常年來看,7月進入颱風活躍期會有不少颱風生成或登陸我國但是今年,颱風卻不按常理出牌不僅「遲到」而且「出勤率」很低據中央氣象臺中期預報
  • 今年7月福建颱風零考勤 為71年來首次
    央廣網福州7月30日消息(記者張子亞 通訊員廖玥)記者從福建省氣象臺了解到,從常年來看,每年5-6月的雨季結束之後,7月福建就進入到了颱風季,但今年的颱風似乎不按常理出牌,71年來7月首次無颱風已成定局。
  • 颱風為什麼都是從海洋進入陸地,有無反方向?今年還有幾次颱風?
    不管是我國的颱風,還是美洲的颶風,都生成于洋面之上,雖然稱呼不同,但氣象原理是一致的。且兩者有一個共同點:颱風登陸點都位於東側,只不過我國的颱風生成於太平洋,而美洲的颶風生成於大西洋,這便能確定颱風生成與哪一個海洋無關,而與地球自轉方向有關。
  • 今年第1號颱風「黃蜂」生成!颱風季大幕拉開,廣東天氣接下來……
    今年第1號颱風「黃蜂」(熱帶風暴級;英文名稱:VONGFONG;名字來源:中國澳門;名稱意義:一類昆蟲)已於5月12日晚上8點鐘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先劃一個重點!來幾張今年第一號颱風「黃蜂」(強熱帶風暴級)的快照「黃蜂」是個小個子據@廣東天氣 最新消息,今年第一號颱風「黃蜂」(強熱帶風暴級)未來強度逐漸增強,可能能達到颱風級。預計15日登陸菲律賓,隨後轉向偏北、偏東北,在臺灣以東洋面減弱消失!1號颱風往年都什麼時候來?
  • 沙烏地阿拉伯都要「刮颱風」了,2018年我國第一個颱風啥時候來?
    梅庫努的EC集合路徑分析,中氣愛根據ECMWF數據製作與超常發揮的阿拉伯海相比,今年4-5月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有些沉默。在3月的超強颱風傑拉華後,這裡已經有整整兩個月沒生成任何颱風。原因也很簡單:副高太霸道了。它像高壓鍋一樣,壓死任何可以轉圈圈的熱帶雲團,把西南季風擋在門外,並且讓廣東、港澳、福建、臺灣乃至江浙滬出現了歷史少有的5月極端高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