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我國的颱風,還是美洲的颶風,都生成于洋面之上,雖然稱呼不同,但氣象原理是一致的。且兩者有一個共同點:颱風登陸點都位於東側,只不過我國的颱風生成於太平洋,而美洲的颶風生成於大西洋,這便能確定颱風生成與哪一個海洋無關,而與地球自轉方向有關。簡單講,颱風由海洋進入陸地,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颱風的生成條件,一個是局部氣壓導向。
先說颱風生成條件,我國的颱風主要發生在夏季,尤其是7、8、9三個月份,因為此時太陽直射點位於北回歸線與赤道之間,且因為黃赤交角的存在,此區域照射時間變長,這便促使赤道北部海水溫度升高,進而產生大量水蒸氣,跟隨熱空氣一同升高(典型的熱空氣上升原理),沒了熱空氣的地方,周邊冷空氣迅速補充,並循環變熱上升過程,這就產生了一個熱帶低壓雛形。
當越來越多的熱空氣、水分子升高,就會在特定高度形成集結 ,而這個時候,地球自轉產生的偏向力會帶動這股熱空氣一起轉動,最終形成一個逆時針轉動的氣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颱風「風眼」。因為地球是個球體,所以以赤道為中心,越靠近兩極偏向力越大,但兩級溫度低沒有颱風形成條件,所以綜合條件下,颱風一般生成於緯度15-25度之間的洋面上。
而說到颱風的運行路徑,就不得不提另一個夏季氣象「副熱帶高壓」,颱風的雛形是熱帶低壓,只聽名字就能看出是與副熱帶高壓截然相反的兩種氣象,但兩者對我國的影響都發生在溫度高的夏季,所以這兩種氣象既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一句話表達:颱風運行路徑貼著副高邊緣,受副高路徑影響,且兩種氣象過渡的邊緣,在特定情況下也可以能量轉換。
因為副熱帶高壓也需要海洋熱量支撐,且在地球自轉帶動下,影響力以弧形延伸至陸地,再加上氣壓差值存在,副高緯度一般要比颱風位置高,所以颱風生成後無法直接穿越副高往北,只能貼著副高進入陸地。仔細觀察影響我國的颱風,其實就不難發現,運行路徑基本是先向北,然後向西北轉彎,劃出一個弧形後,繼續向北移動,其實劃出的那個弧形,就是彼時副高的影響範圍。
至於問今年還有幾次颱風,這個問題在颱風沒有正式生成前,誰也無法給出具體數字,畢竟颱風生成的氣象條件十分複雜,不但受溫度影響,也受氣流幹擾,有時候即便形成了氣旋雛形,一次強對流就會將之打散,所以颱風數量永遠只能根據往年同期數據預估。不過,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氣候規律與前些年明顯不同,比如今年整個7月份無颱風,而8月份的颱風「巴威」,也是近幾十年首次進入東北的「一手颱風」。
歡迎點擊關注,留言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