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第9號颱風美莎克已經形成,並且在形成過程中,由於不斷吸收水汽,一度使其達到超強颱風等級,或成為今年最強颱風。
通過下圖可以看到美莎克前兩天在東海東南部海面形成,並以每小時15-20公裡的速度向北方移動。
根據颱風等級規定,只有颱風中心周圍風速超過51米/秒時,才會被稱為超強颱風,而今年美莎克颱風中心風力一度達到了55m/s,屬於超強颱風級,和當年對我國造成重大影響的「山竹」「利奇馬」屬於同一等級的颱風。
我們知道,颱風山竹形成於兩年前的9月7日,而颱風利奇馬形成於去年的8月4日。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超強颱風,為什麼總是容易在夏秋之際出現?
超強颱風為什麼容易在夏秋之交出現?
颱風的形成,離不開3個條件:超過26.5攝氏度的溫度,地轉偏向力,以及足夠多的水汽。
當海洋上的水溫足夠高時,此時就會有大量水蒸氣被蒸發到大氣層中,導致海洋表面形成低氣壓,高空之中形成高氣壓,此時低氣壓中心會形成上升氣流。
而高空之中的高氣壓會向周圍低氣壓流去,受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高氣壓在流向低氣壓時會不斷旋轉,從而形成熱帶氣旋。
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一種,只不過颱風的風速、影響力都比熱帶氣旋要強,會在中心位置形成颱風眼。關於颱風眼的形成,至今科學界還沒有定論,但是和颱風外圍相比,颱風眼中則是無風無雨的晴朗天氣。
超強颱風的形成,還需要兩個條件:足夠廣闊的海面,以及海洋60多米深的海水裡水溫都要超過26.5攝氏度。
這是因為海洋上水汽較多,而陸地上水汽較少。如果颱風靠近陸地時形成,則還沒有積攢多少能量就會登陸,登陸之後能量就會降低,還來不及形成超強颱風。
再者,超強颱風在形成時,平均每天要消耗3100-4000卡/cm的能量,如此巨大的能量只有廣闊的海洋才能釋放出來。
除此之外,超強颱風的形成還必須要海洋溫度足夠高,這是因為颱風中心的海水在翻滾時,能夠影響到60米的深度,所以必須要60米以下的海水溫度也要超過26.5℃,否則積攢的能量不足以支撐超強颱風的形成。
之所以超強颱風容易在夏秋之際形成,是因為海水的比熱容較大,升溫速度較慢,降溫速度也較慢,因此沿海城市即使是在夏天溫度也不會太高。
正是因為如此,想要使60米深以內的海水達到26.5攝氏度以上,需要足夠長時間的陽光照射,而在夏秋之際,由於海洋持續吸收了2-4個月的太陽能量,使得它們的溫度能夠達到26.5℃,因此具備了形成超強颱風的條件。
颱風的命名
如果你對颱風比較熟悉,你會發現颱風的名字都是提前定好的。其實在上個世紀是,各國之間對颱風的命名方式並不同,導致同一個颱風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名字,這在過去信息比較封閉的時候沒有問題,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颱風名字的混亂非常不利於科學家們的研究與統計。
為了研究方便,在上個世紀末時世界氣象組織規定,發生在西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都要統一命名,其中名字由亞洲各國提供,一共有140個名字。我國提供的名字有:海葵、木蘭、玉兔等。
這些名字按順序依次排列,當使用到最後一個名字時,在返回第一個名字繼續使用。也就是說,雖然有時候颱風的名字是一樣的,但強度和位置都不同。
當某一個颱風對人類造成非常重大的經濟損失或者人員傷亡時,該颱風名字就會被停用。比如:對我國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利奇馬」,在去年被停用,用來特指這一場颱風。
如果今年超強颱風美莎克也給人類帶來嚴重經濟損失,那麼該名字也會被停用,颱風委員會會使用備用名字作為替補,替換掉原來的名字。
總結
超強颱風的形成離不開3個條件:廣闊的海洋;海洋深60米的區域內溫度超過26.5℃;地球自轉偏向力。(多說一句,赤道附近之所以沒有颱風,就是因為赤道附近的地轉偏向力幾乎為0,無法形成颱風)。
超強颱風之所以容易在夏秋之交出現,是因為海洋比熱容較大, 想要使60米深的海水溫度也超過26.5℃,需要長達幾個月的熱量積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