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關注氣象預報的小夥伴可能都會注意到,每年夏秋季節,在與我國毗鄰的西北太平洋上就會形成不少名為颱風的猛烈風暴。這些風暴有的會消散於海上,有的則登上陸地,帶來狂風暴雨。雖然我不是氣象專家,但願意從物理學的角度來嘗試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溫差是形成颱風的動力之源
那麼為什麼會是在南海或者是菲律賓以東洋面上呢?來看一下,夏秋兩季,這裡的太陽高度見圖一。

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夏至的時候,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這意味著,在北回歸線處的海水,接受的單位面積的太陽輻射功率要比其它緯度的地方高。到冬至的時候,太陽會垂直照射南回歸線。這意味著,接受太陽光輻射功率最大的地方就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
於是,這裡的海水的溫度就會比其它的地方高,同時也會蒸發出大量的海水。隨著裹挾著大量水蒸氣的熱空氣升高,周圍的冷空氣就會向這裡湧入,在中間形成一個熱帶低壓中心。
伴隨著溼熱的空氣升高-凝結-放熱過程,這個低壓中心的溫度也會越來越高,氣壓相對周圍逐漸降低,在地球自轉的影響下,氣團開始逆時針旋轉。
隨著旋轉越來越快,氣團的中心就會形成一個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颱風眼,颱風就這樣誕生了。
那麼颱風為什麼不是在赤道附近形成呢?
從前面我們描述的過程可以看出,形成颱風除了溫差,還需要一個偏轉力使得氣團得以旋轉,在赤道附近,這個偏轉力太小了,不能形成氣旋。
那麼颱風為什麼不能在南北極形成呢?
這個問題就簡單了,看看白雪皚皚的兩極,那裡的溫度太低了好吧。
為啥海上形成的颱風偏偏要去陸地呢?
這中間的最大秘密在於副熱帶高壓,颱風處於這個高壓的下面,驅動著颱風氣旋前進的動力來自副熱帶高壓邊緣的氣流。當一個在南海形成的氣旋,遇到了在臺灣以東海面的副熱帶高壓的時候,這個氣旋就會在副熱帶高壓的牽引之下一路向西北前進。
結束語
通過前面的解釋,小夥伴們應該明白了吧,形成颱風胚胎的最初動力就是溫差,接著在地球偏轉力的作用下逐漸長大成成熟的颱風,然後在副高壓的牽引下來到陸地。
關於颱風為什麼總是在海上形成的問題,小夥伴們搞明白了嗎?您有什麼其他不同看法,可以在評論區裡面留言參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