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北方7到8月的主汛期中,不遠萬裡奔波而來的颱風也會給華北各地或東北地區帶來強降雨甚至大暴雨,而且颱風也是世界排名前三的自然災害之一。對我們北方地區來說,雖然受颱風中心直接侵襲的次數非常稀少,但只要在它的影響區內,暴雨成災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嚴格地說,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一個類別,熱帶氣旋則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低壓渦旋。在我國2006年6月15日開始實行的《熱帶氣旋等級》國家標準中,熱帶氣旋按照其底層中心附近最大風力被劃分成6個等級:中心最大風力6-7級的叫熱帶低壓;中心最大風力8-9級的叫熱帶風暴;中心最大風力10-11級的叫強熱帶風暴;中心最大風力12-13級的才叫颱風;中心最大風力14-15級的叫強颱風;中心最大風力16級或以上的叫超強颱風。另外,颱風在北大西洋和東太平洋被稱之為颶風。北半球檯風主要發生7到10月份,其它季節明顯減少。颱風形成後具有一定的移動路徑。對西北太平洋颱風來說,在7到9月份盛夏季節進入我國的颱風路徑更加偏北偏西,從廣西到遼寧的沿海省份在這段時間都可能遭受颱風侵襲。
颱風是一個巨大的空氣漩渦,據計算,一個成熟的颱風在一天之內所下的雨量約200億噸。如此巨大的漩渦和能量是怎樣形成的呢?氣象專家告訴我們,孕育颱風的地方便是廣闊的太平洋。
夏天,熾熱的陽光不斷給熱帶海洋上的海水加溫,海面上的空氣越來越溼熱,就像我們燒開水時看到鍋底的水蒸氣往上冒一樣。由於受熱不均勻,海面上溫度相對高的這部分空氣不斷上升,而周圍相對比較冷的空氣補充進來,然後再次遇熱上升,如此循環使得靠近海面的空氣越來越稀薄,空氣壓力減小,逐漸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
熱帶低壓就像一個下凹的水池,周圍的空氣則像從高處向低處流動的水,源源不斷地湧向低壓中心,於是海面上颳起了大家最熟悉的風。在北半球,地球自西向東不停的自轉,帶動著湧向熱帶低壓的空氣像風車一樣逆時針旋轉起來成為熱帶氣旋。當北半球南北季風相遇時,又經常會產生逆時針的轉動氣流,一旦這樣的力量影響到熱帶氣旋,就會使它逐漸變成一個直徑從幾百公裡到上千公裡的巨大漩渦。當它的中心最大風力達到規定的標準時,一個颱風就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