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3號颱風「玲玲」和第14號颱風「劍魚」組團出現,從雲圖上看似「雙黃蛋」。
實際上,每年都會有類似情況出現。其中,三颱風共存的現象平均每年會出現1.5次。如2017年7月28日12時至30日0時的1705號颱風「奧鹿」、1709號颱風「納莎」和1710號颱風「海棠」。
有記錄以來最為極端的是1960年8月23日6時至12時,西北太平洋上共有5個颱風。這一紀錄迄今為止還沒被打破。因此,總的來說,4~5個颱風甚至更多颱風同時存在的情況比較罕見。
對比分析,雙颱風、多颱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西北太平洋暖水水域範圍比其他海域更廣,海水溫度更高。
太平洋佔四大洋總面積的49.8%,因此,廣闊的海域為多個颱風生成提供了大舞臺。而在大西洋、印度洋,由於海域面積有限,往往一個熱帶氣旋生成就已經佔據了大部分洋面,很難有空間再生成其他氣旋。
9月3日風雲衛星監測到的「雙黃蛋」颱風
此外,從海溫上說,產生熱帶氣旋的海溫需要達到26.5℃以上,而西北太平洋海溫往往達到28℃至29℃,為颱風尤其是多個颱風的生成提供了溫暖的海水環境。
從預報的角度來說,單個颱風的運動路徑就已經比較複雜了。如果有兩個或者多個颱風,受颱風之間相互牽扯、影響,以及颱風與外圍環境相互制衡等影響,颱風路徑和強度均有可能發生較大變化。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兩個颱風之間互旋「糾纏」並影響的情況比較多,學名叫「藤原效應」。「藤原效應」指的是兩個熱帶氣旋相距1500公裡以內時便可產生相互影響,沿著軸心依逆時針方向相互旋轉,一般是較強的熱帶氣旋支配著較弱的熱帶氣旋,並對其路徑產生影響。
2017年,「奧鹿」「納莎」和「海棠」三臺共舞。高拴柱 製圖
而三個颱風一般都是其中兩個糾纏纏綿,另外一個「冷眼旁觀」。以2017年為例,「奧鹿」「納莎」和「海棠」先後生成,「納莎」和「海棠」兩個颱風中心連線有逆時針旋轉,表現為東颱風向西北方向移動較快,西颱風在南海東北部原地打轉。當「納莎」登陸減弱、消失後,「海棠」才由偏北轉西北方向移動,然後在內陸消失。「納莎」和「海棠」的路徑形式是典型的「藤原效應」個例。但是,「奧鹿」和另外兩個颱風影響不大。
對於預報員來說,兩個及以上颱風共存的情況,預報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也更為複雜。颱風之間相互纏綿、颱風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程度,對預報準確率也是一個巨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