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閱讀】颱風為什麼產生在熱帶海洋上?

2021-02-17 中國氣象局

熱帶的海洋是颱風的老家,颱風形成的條件主要有兩個:一是比較高的海洋溫度;二是充沛的水汽。

  在溫度高的海域內,正好碰上了大氣裡發生一些擾動,大量空氣開始往上升,使地面氣壓降低,這時上升海域的外圍空氣就源源不絕地流入上升區,又因地球轉動的關係,使流入的空氣像車輪那樣旋轉起來。當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其中的水汽冷卻凝成水滴時,要放出熱量,這又助長了低層空氣不斷上升,使地面氣壓下降得更低,空氣旋轉得更加猛烈,這就形成了颱風。

  只有在熱帶的海洋上才是颱風生成的地方。那裡海面上氣溫非常高,使低層空氣可以充分接受來自海面的水源。那裡又是地球上水汽最豐富的地方,而這些水汽是颱風形成發展的主要原動力。沒有這個原動力,颱風即使已經形成,也會消散。其次,那裡離開赤道有一定距離,地球自轉所產生的偏轉力有一定的作用,有利於颱風發展氣旋式環流和氣流輻合的加強。第三,是熱帶海面情況比中緯度處單純,因此,同一海域上方的空氣,往往能保持較長時間的定常條件,使颱風有充分的時間積蓄能量,醞釀出颱風。

  在這些條件配合下,只要有合適的觸發機制,例如,高空出現輻散氣流或南北兩半球的信風在赤道稍北地方相遇等,颱風就會在某些熱帶海域形成並增強。根據統計,在熱帶海洋,颱風常常產生在洋面溫度超過26-27℃以上的地區。

  產生颱風的海洋,主要是菲律賓以東的海洋、我國南海、西印度群島以及澳洲東海岸等。這些地方海水溫度比較高,也是南北兩半球信風相遇之處。

(來源:瀋陽氣象)

相關焦點

  • 【颱風科普十三】颱風為什麼產生在熱帶海洋上?
    【颱風科普十三】颱風為什麼產生在熱帶海洋上? 來源:SRC-575   發布時間:2012年08月08日10:39   熱帶的海洋是颱風的老家,颱風形成的條件主要有兩個:一是比較高的海洋溫度;二是充沛的水汽。
  • 啊呀呀海洋王國 「颱風」是怎樣產生的?
    中國網11月23日訊 最近幾天,因為「高校博士團」和「海疆萬裡行」活動同時開展了,美人魚在海裡忙的不要不要的,但是最近西太平洋不太平,10號颱風「蓮花」今天已經在廣東省陸豐市甲東鎮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為12級,再加上西太平洋「三臺共舞」的劇情讓美人魚心塞塞。那今天,美人魚就來跟大家聊聊「颱風」是怎樣產生的?
  • 【科普閱讀】颱風為什麼會旋轉_中國氣象局
    颱風,在海上時興風作浪,來到陸地上則帶來大風大雨。颱風在從海上「走」到陸地的過程中,會像在流動的河水中前進的渦旋一樣,一邊繞著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一邊隨周圍大氣向前移動。颱風為什麼會旋轉?這背後又有什麼科學道理呢?
  • 科普閱讀:為什麼9月颱風仍活躍 秋颱風威力會更大嗎
    為什麼9月颱風仍活躍每年1月至8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大約會出現14至15個颱風,今年為12個,比往年少2-3個。到9月3日,13號和14號颱風均已編號。按照月平均颱風生成個數計算,每年的8月和9月都是颱風生成的高峰期。
  • 為什麼太平洋產生的颱風比大西洋要多?
    為什麼太平洋比大西洋更容易製造颱風?近日,隨著夏季末的到來,颱風們也在蠢蠢欲動,尤其來自太平洋的颱風更是躍躍欲試。黑格比、米克拉的形成毫無疑問向世人宣告了颱風季的到來。到目前為止,每隔兩天就會產生一個熱帶氣旋。與此同時,大西洋一直非常安靜。這是夏季常見的模式,那麼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颶風和颱風在太平洋比大西洋更常見?
  • 氣象科普:颱風的形成
    氣象科普颱風的形成1 形成機制熱帶海面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蒸發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發生凝結,釋放大量潛熱,促使對流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令海平面處氣壓下降,造成周圍的暖溼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抬升。
  • 高考地理小專題——熱帶氣旋(颱風、颶風)
    典型例題一:(2019·廣東中山一中高考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的深厚的低氣壓旋渦。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颱風形成于洋面溫度超過26 ℃的熱帶或副熱帶海洋洋面上。
  • 颱風巴威今日登陸,熱帶的颱風為什麼會北上?颱風路徑主要有3種
    可這次颱風巴威為什麼就直接奔著東北地區去了呢?這個問題令人很困惑,也很有趣。它的形成需要一片廣闊的熱帶海洋。位於菲律賓以東和關島附近的太平洋海域就是颱風理想的生成地。在這裡海洋貪婪地吸收著太陽的熱量。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空中,同時海面上的空氣也會受熱上升,海面附近的氣壓變低。這樣這片海域附近的空氣就會流動到這裡,風就形成了。
  • 【颱風科普二十】解析歷史上的經典雙颱風
    【颱風科普二十】解析歷史上的經典雙颱風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2年08月29日10:31
  • 【颱風科普第一彈】
    #科學科普#【颱風科普第一彈】颱風(Typhoon),屬於熱帶氣旋的一種。
  • 科普閱讀:多颱風是如何形成的
    今年第13號颱風「玲玲」和第14號颱風「劍魚」組團出現,從雲圖上看似「雙黃蛋」。實際上,每年都會有類似情況出現。其中,三颱風共存的現象平均每年會出現1.5次。如2017年7月28日12時至30日0時的1705號颱風「奧鹿」、1709號颱風「納莎」和1710號颱風「海棠」。有記錄以來最為極端的是1960年8月23日6時至12時,西北太平洋上共有5個颱風。這一紀錄迄今為止還沒被打破。因此,總的來說,4~5個颱風甚至更多颱風同時存在的情況比較罕見。
  • 把飛彈射到海洋上空的颱風中,能把颱風炸散嗎
    颱風屬於熱帶氣旋的一種,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低壓渦旋,是一種強大而深厚的「熱帶天氣系統」。而颶風其意義和颱風類似,都是一種熱帶氣旋,只是產生地點不同,而叫法不同。颱風有多可怕,這裡不需要再贅述。可以說,一旦颱風來臨之時,路上幾乎連個人影都沒有,停工、停課都是在所難免。雖然如今人類的科學技術已經今非昔比,人工降雨、人工除雨已經在不是什麼難題,那為什麼不能用飛彈等科學裝備來阻擋颱風對沿海地區的侵襲呢?
  • 【科普閱讀】颱風、颶風、龍捲風有何區別?
    科學家們只是根據它們發生的地點,對這些風暴有不同的稱呼罷了。  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北部,這些風暴以加勒比地區的邪惡之神命名,稱為「颶風」。在西北太平洋,同樣強力的風暴被稱為「颱風」。在東南印度洋和西南太平洋,它們被稱為「強烈的熱帶氣旋」。在北印度洋,它們被稱為「強烈的氣旋風暴」。而在西南印度洋,它們就只是「熱帶氣旋」。
  • 【每日科普】颱風的形成原因
    每年的7、8月份,我國沿海地區經常遭到颱風襲擊,造成當地經濟損失及嚴重的人員傷亡,那麼颱風是怎樣形成的?颱風形成的原理是什麼呢?颱風形成的原因     在熱帶海洋面上經常有許多弱小的熱帶渦旋,我們稱它們為颱風的「胚胎」,因為颱風總是由這種弱的熱帶渦旋發展成長起來的。
  • 颱風為什麼都是從海洋進入陸地,有無反方向?今年還有幾次颱風?
    不管是我國的颱風,還是美洲的颶風,都生成于洋面之上,雖然稱呼不同,但氣象原理是一致的。且兩者有一個共同點:颱風登陸點都位於東側,只不過我國的颱風生成於太平洋,而美洲的颶風生成於大西洋,這便能確定颱風生成與哪一個海洋無關,而與地球自轉方向有關。
  • 颱風為什麼都是在海洋裡形成?
    經常關注氣象預報的小夥伴可能都會注意到,每年夏秋季節,在與我國毗鄰的西北太平洋上就會形成不少名為颱風的猛烈風暴。這些風暴有的會消散於海上,有的則登上陸地,帶來狂風暴雨。雖然我不是氣象專家,但願意從物理學的角度來嘗試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 背景資料:颱風、颶風與熱帶氣旋
    新華網北京9月14日電 目前「森拉克」颱風正迫近中國福建北部沿海和浙江溫州沿海,同時颶風「艾克」也在美國南部沿海地區肆虐,引起人們很大關注。那麼,颱風、颶風是一回事麼?它們與媒體經常提到的熱帶氣旋又是什麼關係呢?  熱帶氣旋是一個大家族,包括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以及颱風或颶風。
  • 【海洋科普】明明一點都不綠!為什麼叫綠海龜?
    【海洋科普】明明一點都不綠!為什麼叫綠海龜? 以下文章來源於青島水族館 ,作者青島水族館 青島水族館青島水族館官方微信,認識海洋從這裡開始
  •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了解山竹颱風形成必要因素
    眾所周知,每年七八月份是颱風來襲最頻繁的時候,可是今年卻是在金秋九月迎來了今年颱風光顧,山竹颱風勢頭正猛,正侵擾各個地區,很多網友多好奇颱風是如何形成的,小編來給大家科普一下。其中廣闊的洋面是形成颱風時的必要自然環境,因為颱風內部空氣分子間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釐米**2的能量,這個巨大的能量只有廣闊的熱帶海洋釋放出的潛熱才可能供應。   另外,熱帶氣旋周圍旋轉的強風,會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騰,在氣壓降得很低的颱風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湧起,繼而又向四周散開,於是海水從颱風中心向四周圍翻騰。
  • 再見,颱風「利奇馬」!颱風活動路徑有規律可循嗎?
    熱帶氣旋是熱帶、副熱帶海洋上的熱帶低壓,當其最大風力達到8級(熱帶風暴),就需要編報,在西北太平洋、南海,達到12級時就稱其為「颱風」(習慣上,也稱編報後的熱帶風暴為「颱風」)。在其他海洋也一樣有熱帶氣旋,但不叫颱風,在北大西洋、東太平洋普遍稱為「颶風」,在印度洋、孟加拉灣多稱為「熱帶風暴」,在澳大利亞就直接叫「熱帶氣旋」。以下所稱的颱風,常泛指熱帶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