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猩猩
南極,相信大家也知道是地球最嚴寒的地區之一,雖然是嚴寒地帶,但是由於氣候變暖的原因,南極地區也開始出現了升溫的情況。在今年,我們看到南極出現了高溫的情況,最高氣溫達到20.75℃,這是南極地區有記錄以來首次突破20℃的高溫。隨著南極出現高溫的情況,南極也出現了一些我們意想不到或者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此前我們有分享過南極出現了「血雪」的情況,一種紅色的衣藻隨著南極雪地加快融化,大量生長在雪地上,看起來就像南極出現了紅色的「血雪」。
除此之外,我們還看到了關於2020年有很大概率成為史上最熱年的消息,即有可能突破2016年的氣溫紀錄。由於2020年還沒過完,所以這個說法目前只是預測,不過成為最熱年的可能性比較高,因此不排除這些預測的事情可能會發生。雖然氣候變暖愈演愈烈,有一個地方卻出現了「降溫」,難道氣候變暖是「偽命題」嗎?
據發表在《AGU進展》雜誌上的研究報告,從1980年代初以來,在南極洲附近的南大洋部分海域的海面溫度出現明顯的下降。在1982年至2011年期間,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海域出現了降溫的情況,其中太平洋部分海域降溫最明顯,每隔10年水溫大約下降0.1℃,相比之下,大西洋、印度洋等部分海域的降溫雖然沒這麼大,但是也存在降溫的情況。對於這個降溫的情況,科學家並沒有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因為當前氣候變暖愈演愈烈,按理來說,這些海域也應該是出現持續升溫,但是這些海域卻出現了降溫,有點不可思議。
現在,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模型來解釋南大洋出現降溫的原因。研究人員發現,南大洋海域的海冰墜落到大海以後,會在強風、洋流的影響下分散到南半球其他海域,當這些低溫的海冰加快融化後匯入到大海中時,海水的溫度會出現下降。從這一項研究來看,南大洋部分海域出現降溫,並不是因為地球在「變冷」了,正是氣候變暖帶來的結果。因為氣候變暖加快了南極地區的冰川融化,大量的冰塊墜落大洋中,給這些海水「降溫」。
氣候變暖持續,南極地區冰川出現加快融化,並不是特例,北冰洋同樣是面臨各種風險。科學家對北冰洋海域進行了長時間的追蹤研究,發現北冰洋海域夏季海冰最小範圍越來越小了,按照當前的研究,可能會在2050年之前就會迎來「無冰之夏」,即在夏季,北冰洋海面上可能沒有海冰。從研究數據來看,北冰洋海冰面積的變化確實是很大的。從1979年至2000年期間,夏季北冰洋的海冰最小範圍平均為670萬平方千米,在進入21世紀後,海冰面積大幅度減少,在2012年,北冰洋的夏季海冰最小範圍僅為334萬平方千米,大約相當於上世紀末海冰面積的一半。
雖然南大洋的水溫出現下降,但沒法否認地球正在變暖的事實,從記載的數據中,我們確實是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地球的氣溫在上升,當前的氣溫已經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了1.1℃左右。隨著氣候變暖的持續,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氣溫持續上升、冰川融化,還有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情況,如降雨異常導致的乾旱、洪澇等。而乾旱、洪澇等情況可能又會導致更多我們意想不到的災害,如野火肆虐、蝗災泛濫等。
由於氣候變暖帶來的問題比較多,所以如何緩解氣候變暖的趨勢,備受關注。在此前舉辦的的「彼得斯堡氣候對話」的視頻會議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我們要力爭將氣溫上升的幅度控制住比工業革命前的氣溫高出1.5℃的水平,目前有121個國家承諾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隨著各種有效措施的實施與推進,相信氣候變暖的趨勢是可以得到控制的。當氣候變暖的趨勢得到控制,我們所擔心的各種災害問題出現的頻率、強度也會有所下降,當然這個過程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努力。